360 likes | 519 Views
96 年度自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從國家創新系統的觀點探討大學研發投入、產出與運用. 報 告 人 江 雪 嬌 中華民國 97 年 4 月 1 日. 內 容 綱 要. 壹、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 貳、文獻探討 大學創新系統與國家創新系統的關聯、 大學的智慧資本之管理與運用、創新績效衡量 参、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架構、研究假設與變項 肆、 資料分析結果
E N D
96年度自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從國家創新系統的觀點探討大學研發投入、產出與運用 報 告 人 江 雪 嬌 中華民國97年4月1日
內 容 綱 要 壹、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 貳、文獻探討 大學創新系統與國家創新系統的關聯、 大學的智慧資本之管理與運用、創新績效衡量 参、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架構、研究假設與變項 肆、資料分析結果 基本資料與統計資料分析 伍、結論與建議
壹、緒 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 在知識經濟的發展趨勢下,知識的創造與有效運用是企業與國家提升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關鍵。 • 大學被視為知識經濟的主體(Mowery,Nelson & Fagerberg,2004;Rosenberg & Nelson,1994),知識生產的主要來源為大學,其充沛的研究人力與研發設施,是基礎研究與科學發明的重鎮(Morgan & Strickland,2001)。 • 大學法第一條「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教學、研究、服務 • 我國近十年來,開放高等教育機構的設立,教師人數倍數成長,研發成果所有權的鬆綁與校務基金的設立等措施,提供學校充實校內資源的動能。因此,如何將大學的研發成果從知識的創造轉變為知識的加值與運用,以帶動產業知識化,並促進知識產業化之效益,即為探討的動機。
緒 論 • 研究問題 (一)學校教師對於成果擴散效益的影響 (二)學校研究資源對於成果擴散效益的影響 (三)研究成果的產出對於成果擴散效益的影響 (四)產學關係對於成果擴散效益的影響 (五)政府措施對成果擴散效益的影響 (六)學校內部的成果管理制度對成果擴散效益的影響 • 研究目的 了解各構面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及彼此的關聯,建構一套可以評估研究成果擴散效益的模式,提供學校或政府相關單位投入研發人力、配置研發資源、研訂與實施研發成果管理與推廣之建議。
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文獻整理 人員訪問 資料庫分析 問卷調查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問卷調查 資料分析與統計 驗證研究假設 結論與建議 緒 論 研究流程圖
文 獻 探 討 國家創新系統 • 國家創新系統係近年來發展的觀念,吸引許多學者從制度化經濟的立場,探討國家的創新活動(Niosi,2002)。Lundvall(1992)藉由消費者與生產者互動與創新的過程,說明組織機構,透過政治、文化與經濟政策的影響,以決定創新活動之規模與方向。 • 公私立部門在個別組織既有的規範以及政府的政策與制度之環境下,發展出「三螺旋(Triple Helix)」創新模式(Etzkowitz& Leydesdorff, 2000)。 大學與國家創新系統的關聯 國家政策引導系統 擴散與回饋系統 (諮詢機構、金融機 構、中介服務機構等) 知識創新系統(大學、科研機 構;知識生產和累積) 技術創新系統(企業;應用知識進行大類創新活動) 經濟環境系統
文 獻 探 討 • 國家創新系統的衡量 • OECD 科技創新活動評量之法成手冊( Frascati Manual),Porter(1990)投入、產出與過程等三大架構衡量國家創新能力。 • IMD(2000)以五大項目作為衡量標準(研究經費、研發人力、科技管 理、科學環境、智慧財產等。 • 台灣經濟研究院(林秀英,2003) 提出研發投入與產出之衡量指標作為衡量科技與創新投入面競爭力的指標。 • 從大學在國家創新系統的觀點,創新活動的投入項目為研發人力及研發經費為主,而創新活動的產出則為專利與論文出版等(Grupp and Mogee,2004)。
文 獻 探 討 • 國家創新績效的衡量已成為可接受的衡量準則,但是大學之創新績效之衡量甚少被論及,尤其具隱藏性的知識價值,因此,更不易衡量。近年來新興的智慧資本議題,為知識資本化之概念提供具體可評估與比較的價值標準,因此,本研究將從智慧資本的意涵與衡量方式探討大學創新績效之衡量。
文 獻 探 討 智慧資本的意涵 • 智慧資本係指組織擁有的知識、智慧與能力,具有報酬遞增的特質(Edivasson& Malone,1997)。 • Brooking(1997)認為組織內部員工為組織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和「能力」,而且是無法由帳面上的資產負債表來加以衡量的,亦即,是公司的帳面價值與有人願意購買之價格之間的差額。 • Edvinsson & Malone(1997)主張智慧資本是指利用經驗、知識、技術、顧客關係等為公司創造競爭力的資產。 • Stewart(1997)認為智慧資本為組織內部員工為組織所帶來的競爭優勢之所有知識與能力的總和。 • Edvinsson & Sullivan(1996)主張若知識能轉換為組織的價值,即稱之為智慧資本。 • Roos等人(Roos、Roos、Edvinsson & Dragonett,1998)則認為組織中任何可以創造價值,卻看不見的資源,均可稱之為智慧資本。
文 獻 探 討 智慧資本的構面
文 獻 探 討 智慧資本的衡量
文 獻 探 討 大學的智慧資本 整理自:李宜禎(2007)
文 獻 探 討 學校績效指標 資料來源:翁榮銅(2003)
文 獻 探 討 影響大學創新績效之因素 • 大部分的創新成果的擴散績效都是廠商與學校曾有互動或合作經驗,很少是雙方移轉前毫無關係,而透過正式管道搜尋到需要的技術 (Harmon et al.,1997) 。 • 大學與企業間的成果擴散模式,常會因為不同的動機以及雙方可以運用的資源差異而有所不同(Lee & Win,2004)。而成果推廣或技轉中心則扮演供給者(研究人員)與需求者(企業界)之間的橋樑(Siegel et al., 2004)。該中心的設置不僅不會妨礙學術研究,反而有助於學界與產業界的互動(黃俊英,劉江彬,1995)。
大學 產業 研發成果商化 (技術移轉組織的定位) 營運效率 商業利益 研究發展 教學 研究 服務 大 學 產 業 提昇知識 不同的目的/利益 快速獲得利益 消除雙方障礙 文 獻 探 討
先期實證分析 訪問5位國內有成果移轉經驗的教授與技轉人員。問卷調查29位(寄發120位)教授與技轉人員之意見。另外,從教育部與國科會的次集資料分析與教師人數、研究經費及產學合作與研發成果的擴散績效之關係。 一、實地訪問 (一)技轉人員 • 校方對於技轉中心的資源投入不足,技轉人員人數少,且運用的資源更少。另外,技轉中心的人員分配技轉收入之獎勵措施,對於技轉人員的工作士氣影響頗大。 (二)教師 • 學校技轉中心可以協助老師合約的規範。產學合作是教授的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最佳平台,技轉的成效與教授的廠商人脈有極大關係。
教授成果擴散之經驗 二、問卷調查
三、次級資料分析 • 收集各校92年度的技轉收入、產學合作件數與經費、學校教師人數與研發經費以及技轉單位之相關資料作為分析。 • 以SPSS12.0軟體的回歸分析,以學校的技轉收入為依變數,論文篇數、專利數、教師人數、研究經費、產學合作件數、產學經費、技轉單位等為自變數。 • 統計結果為:論文篇數、教師人數、產學合作件數、產學合作經費與技轉單位與技轉收入有顯著關係,但是研發經費的投入、專利數的產出對於技轉並無顯著關係。 • 以主成分分析法,將技轉收入與技轉件數轉為技轉績效,論文篇數與專利件數為研發成果,教師人數與研究經費為研發能量,產學合作件數與產學合作經費為產學合作。採回歸分析,以技轉績效為依變數,研發成果、研發能量、產學合作與技轉單位為自變數。統計結果:研發能量、產學合作與技轉單位均對技轉績效有顯著關係,但是,研發成果對於技轉成效則沒有顯著關係。
四、小結 • 教授與技轉人員對於校內研發成果移轉的看法相當一致。均認為成果移轉可以增加學校收入、提高學校名聲。對於政府在獎勵措施或方式尚不足夠。顯見,政府措施會影響創新績效。 • 產學合作以及產學之間的互動可以提高移轉成效,因此,加強產學關係是提升創新績效的方式之一。 • 研發經費對於技轉績效並無影響,經費越多無法帶來更多的移轉成效,所以,在研究資源的分配上,必須考量研發方向而非一昧投入資源即可。 • 技轉中心的設置可彌補教師對於研發成果擴散的相關知識或行政能力之不足,此外,技轉獎勵制度與成果的管理制度、以及技轉人員與經費的支援等運作機制,皆影響成果擴散的成效。所以,如何促使管理機制的有效運用也是提高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
研究資源 教師特質 擴散效益 政府措施 研發產出 管理機制 產學關係 参、研究設計與實施
肆、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假設
肆、研究結果 ㄧ、問卷發放對象與方式 • 本研究以大專校院所有教師為母體,採系統性的隨機抽樣方式,計發送700位教師,回收144份,其中有效142份,回收率20%。 二、基本資料分析 • 公立學校佔21.8%,私立學校佔78.2%;一般校院佔32.4%,技職校院佔67.6%。 • 學校位置南部為40.8%,北部39.4%,中部16.9%。教師領域商學院28.2%,人文社會學院21.8,工學院20.4%。 • 副教授50%,教授36.6%,服務年資為11至15年37%,6至10年30%,16至20年及20年以上者均各為25%。 • 教師一年的研究經費,30萬元以內46.5%,31至100萬元38.7%,超過100萬元14.8%。
肆、研究結果 三、統計資料分析 • 本研究使用最大概率估計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以結構模式分析法來進行分析。 • 個別項目的信度以及潛在變項的組成信度,而Cronbach’s alpha內部一致性分析,整體而言信度良好。 • 推估路徑模式之路徑係數(標準化後的迴歸係數),整體配適度可接受(CFI、IFI、NNFI都大於0.8,χ2值小於3,RMSEA = 0.076) 因此本研究的整體模式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研究資源 教師特質 擴散效益 政府措施 研發產出 管理機制 產學關係 肆、研究結果 0.26 0.53*** -0.03 -0.13 0.61 *** 0.12 0.25 *** 0.28 0.33 *** 0.27 *** -0.05 0.18 *** 0.03 0.13 *** 0.14 *** *P<0.1; **p<0.05; * * *p,0.01 結構路徑圖
伍、結論與建議 ㄧ、學校教師可以提高產學關係,卻無法提高研究成果的產出與擴散效益,因此,宜研訂獎勵辦法鼓勵教師提高研究成果的產出與進行成果擴散工作。 我國大學的教師規模在近幾年來因應政府對設立大學的寬鬆政策,人數大幅增加,卻未能配合人數規模大幅增加研究產出,顯示我國教師的研究能力仍有大加強,尤其教師較忽略研究成果如何推廣到校外。因此,大學應積極推出相關獎勵措施以鼓勵教師將擴大研究產出,以獲得更多的擴散效益,而政府亦可相對地提供相關鼓勵措施以帶動此一趨勢。
伍、結論與建議 二、研究資源可以提高產學關係,卻無法影響研究產出與擴散效益。因此,學校或相關決策者對於研究資源的配置與運用宜考量資源的投入如何促進研發的產出與效益的提升。 學校的研究資源越多表示校內教師執行研究工作的經費越充裕,而研究工作越多,理應產出更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實證結果顯示二者之間並無正相關,此外,研究資源的多寡亦對擴散效益沒有相關性,此結果對於最近政府推動5年5百億以打造學術成就達到世界級大學之目標,不啻為一項警訊。因此,研究資源於投入前應考量學校的教師特質與過去幾年的成果產出與推廣效益,以期提高研究資源運用效益。
伍、結論與建議 三、管理機制可以提高研究產出、擴散效益以及產學關係。因此,學校宜強化研發成果的推廣與獎勵措施的運作效能,並提高相關作業的效率。 學校為保護教師的研究產出,將成果擴散到校外以獲取適當的技轉收入,並得以挹注校務基金,特別研訂成果管理辦法,設置技轉中心並提供獎勵的措施,實證結果顯示這些作法對於研究產出、擴散效益以及產學關係具有相當正面的效果,因此,現階段的管理措施應普及到國內所有的大學,並提高教師與技轉人員的成果擴散之收入比例。
伍、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與建議 四、政府措施影響產學關係與成果擴散效益,但是,對研究產出沒有影響。因此,我國政府在修訂輔導或獎勵措施時,應考慮如何提高教師研究成果產出之質與量。 我國自1999年效法美日等國制定科技基本法等相關法令以來,研究成果的表現相當亮眼,尤其技轉收入的增加,在短短的幾年間,遠超過法令實施前,三十年間所累積的成果數量,此外,產學合作是近十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教育部、經濟部與本會等部會均訂定各項獎勵措施,以期學校教師提高產學之間的互動。實證結果顯示政府的確可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也驗證國外學者對於政府相關法案可以提高大學成果擴散的論述。惟,研究成果的產出並未受政府措施的影響,且,現行的法令或獎勵措施係以教師的卓越表現為主,未能發揮對大多數教師的鼓勵效果,因此,宜擴大獎勵對象與輔導措施之範圍。
伍、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與建議 五、產學關係對於研究成果產出與擴散效益均沒有正相關,表示我國亟待加強與改善產學關係。 依據文獻資料,產學關係越密切的教師可以促成更多的研究成果移轉到產業界,並獲得技轉的收入。但是,本研究結果顯示二者之間並無正向關聯,此情形或許可由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大學經費的差異一窺端倪,我國大學接受產業界資助的研究經費比例約佔大學總研究經費的3~4%,遠比其他國家低。尤其國內教師曾有技轉經驗的人數只佔總教師的極少數(1%),亦即,研發成果擴散的情況仍集中在少數教師,大部分教師不易從產業界獲得研究經費,更不易透過研究成果擴散以獲得實質的技轉收入。因此,學校不但要鼓勵教師提高研究成果的產出,更應加強產學之間的關係,擴大教師參與產學合作計畫,促使教師與產業界的交流可以兼顧學術研究、市場發展趨勢與產業需求。
簡報完畢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