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0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 高志良. 病毒性肝炎 ( viral hepatitis )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型肝炎. 其他肝炎. 肝炎的种类.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 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nash
Download Presentation

病毒性肝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毒性肝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 高志良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3. 甲型肝炎 其他肝炎 肝炎的种类 • 乙型肝炎 • 丙型肝炎 • 丁型肝炎 • 戊型肝炎

  4.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 • 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5. 病 原 学

  6. HEV HAV HBV HCV HDV 发现 73年Feiston 70年Dane 89年Chroo 77年Rizzeetto 89年Reyes 归属 嗜肝RNA 病毒科 嗜肝DNA病毒科 黄病毒科 卫星病毒科 杯状病毒 结构 无包膜 球形核衣壳 (27~32nm) 包膜:HbsAg 核心:HBcAg、HBeAg 、DNA、DNA-P (Dane颗粒42/27nm) 包膜 核心 (55nm) 缺陷病毒 (依赖HBsAg复制) (36nm) (同HAV) (32~34nm) 基因组(Kb) RNA (7.5) 单股线状正链 DNA (3.2) 双股环状有缺口 负链上四个ORF 10个亚型 RNA (9.4) 单股线状正链 UTR-编码区(S/NS)-UTR 6个基因型,准种 RNA (1.7) 单股环状负链 RNA (7.5) (同HAV) 编码区三个ORF 抗原/抗体 1 3 1 1 1 五种肝炎病毒

  7. ㈠ 甲型肝炎病毒(HAV) • HAV是微小RNA病毒(Picornavirus)科的一员。 • 1981年归类为肠道病毒属72型。 • 最近归入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HAV是该属仅有的一个种。 • HAV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内含单正股线状RNA。

  8. 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心两种颗粒存在 • 实心颗粒:成熟的病毒颗粒 • 空心颗粒:不完整的病毒颗粒,仅含衣壳蛋白,无核酸 HAV 图 HAV电镜照片,无包膜,球形,20面体对称

  9. HAV只有1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 • IgM型抗体仅存在于起病后3~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 IgG型抗体可保存多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10. ㈡ 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是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us)科中正嗜肝DNA病毒属的一员。

  11. 乙型肝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清中有3种颗粒: • 小球形颗粒:直径15~25nm • 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50~230nm • 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 大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 图 HBV三种颗粒,电镜,负染×120000

  12. 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 图 HBV球型颗粒 图 HBV三种颗粒模式图

  13. Dane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 • 包膜: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肪 • 核心:含环状双股DNA、DNAP、HBcAg • 和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图 Dane颗粒示意图

  14. HBV基因组又称HBV DNA • 环状部分双股DNA: 全长3182bp • 长的负链(L): 分 S、C、P、X区 • 短的正链(S) 图 HBV基因组结构

  15. 图 HBV在肝细胞中的复制周期

  16. HBV基因组正股延长成环,共价闭合 • 合成比基因组长的前基因组RNA(虚线) • 逆转录 • 基因组DNA变成双股,再环化 图 HBV DNA复制过程

  17. 图 急性乙肝血清特异抗原和抗体动态变化

  18. 图 慢性乙肝血清特异抗原和抗体动态变化

  19. ㈢ 丙型肝炎病毒(HCV) • 曾经称为输血后或体液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 1989年东京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会议正式命名为HCV。 • 1991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HCV归入黄病毒(Flavivirus)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20. HCV在血液中浓度极低,未能在电镜下直接观察到HCV病毒颗粒,但可观察到基本相似的HC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 • HCV VLPs:55nm直径的球形颗粒。 • 包膜和表面突起 • 核心部分:33nm直径, 核壳蛋白包被,内含 单股正链RNA基因组 图 HCV示意图

  21. 编码区 核蛋白(C)区 包膜蛋白(E)区 P7蛋白区 非结构(NS)区 分为NS2、NS3、NS4、NS5等区 NS4和NS5都可分出A、B两区。 非编码区 5′端非编码区(5’NCR) 3′端非编码区( 3’NCR) HCV基因组 图 HCV基因组结构图

  22. 编 码 区 • 编码区→编码多聚蛋白前体→裂解成各种病毒蛋白 • C区结构基因→编码核壳蛋白 • E1、E2区→编码包膜糖蛋白 • NS2-NS5区→编码功能蛋白→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

  23. 非编码区 • 5’NCR • 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为保守的区段 • 可作为HCV基因诊断的靶位点 • 3’NCR • 对HCV RNA结构稳定性的维持及病毒蛋白的翻译有重要功能

  24. 准种(quasispecies) • 准种,即是一组自身复制的分子,它们彼此不同,但又密切相关。 •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感染、复制的过程中可出现新的准种。

  25. Simmonds 命名系统 • 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可将HCV分为若干个基因型和亚型 • HCV分为1~6型 • 1、2、3型可再分亚型 • 即为1a、1b、1c、2a、2b、2c、3a、3b、4a、5a、6a。 1994年第二届国际HCV及其相关病毒学术会议

  26. ㈣ 丁型肝炎病毒(HDV) HDV是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 δ病毒属(Deltavirus)的成员。 图 HDV示意图及电镜图

  27. HDV:球形,直径35~37nm • 核心:病毒基因组和抗原所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 • 包膜: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 (人类为HBsAg)

  28.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如WHV)的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如WHV)的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 • 在细胞核内HDV RNA无需HBV的辅助能自行复制,但HDV病毒颗粒的装配和释放需要HBV的辅助。

  29. HDV基因组: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约1679bp • 抗-基因组股(antigenomic strand):即反义股(antisense strand),为环状正股RNA,是存在于HDV感染的肝细胞中与HDV基因组互补的RNA复制中间体。 • 含有多个ORF,仅抗-基因组股的ORF5编码HDAg,其他ORF的功能尚不清楚。

  30. HDV基因型 • HDV存在3种基因型 • 基因型Ⅰ:地理分布最为广泛,主要源于北美、欧洲、非洲、东亚、西亚和南太平洋。 • 基因型Ⅱ:东亚地区 • 基因型Ⅲ:南美北部 • 我国HDV株属于基因型Ⅰ • ⅠA亚型:以河南株为代表 • ⅠB亚型:以四川、广西株为代表

  31. HDV RNA滚环式复制 环状基因组RNA RNAP 重复抗基因组分子 自我剪切 裂解 正股RNA分子 环化 抗基因组RNA 图 HDV RNA滚环式复制 G:基因组RNA,AG:抗-基因组RNA, X:G和AG分子链被RNA自身裂解点 转录 环状基因组RNA

  32. HDV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也可以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当HBV感染结束时,HDV感染已随之结束。HDV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也可以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当HBV感染结束时,HDV感染已随之结束。 • 同时,HDV基因复制和表达能影响HBV基因复制和表达,反之亦然。这种抑制作用的环节和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33. ㈤ 戊型肝炎病毒(HEV) • 过去称为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 1989年东京国际肝炎会议正式命名为HEV。 • 本病毒曾归类于萼状病毒(Calicivirus)科。

  34. 最近有人建议把它归入风疹病毒组α病毒亚组或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的新成员。最近有人建议把它归入风疹病毒组α病毒亚组或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的新成员。 • 最新的国际病毒分类系统将HEV的分类地位确定为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like viruses)。

  35. HEV病毒颗粒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HEV病毒颗粒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 HEV 图 HEV电镜图,球状无包膜,呈晶格状排列

  36. HEV基因组 • 有3个部分重叠的ORF • 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 • ORF-2→编码核壳蛋白 • ORF-3→编码部分核壳蛋白 • 单股正链RNA: 全长7.5kb • 结构区 • 非结构区 图 HEV三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

  37. ㈥ 其他肝炎病毒 • HGV又称GBV-C,是1995年在国际上新发现的病毒,也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第二个病毒。 • HGV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但迄今对其病毒学特性了解不多,特别是它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仍不明确,存在较大争议。 • GBV-C/HGV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科,直径小于100nm。

  38. l997年NishiZdwd从一个输血后肝炎患者(TT)的血清中克隆出一个500bp的片段〔N22),并把该基因片段代表的病毒以患者名字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TV)。 • 1997年0Kamoto等公布了第一个TTV的全基因序列。 • TTV是否为嗜肝病毒、是否有致病性等,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39. TTV为无包膜的单负链环状DNA病毒 • 病毒体呈球形,直径为30~50nm • 类似环状单链DNA圆环病毒 图 TTV(重组)感染SF-21细胞 病毒样颗粒圆形或花瓣型,及相伴结构未见包膜

  40. TTV基因组 • 长约3.8kb • 非编码区:1.2kb • 编码区:2.6kb • 含有两个ORF • ORF1→编码衣壳结构蛋白 • ORF2→编码非结构蛋白 图 TTV基因

  41. TTV基因型 • TTV分为6个基因型,即G1-G6。 • G1、G2散见于世界各国,是世界范围的主要型株。 • 日本无G3型株,可能是地区特异性株。 • 现至少可分类出11种基因型。

  42. 流行病学

  43. 甲型 乙型 丙型 丁型 戊型 传染源 急性病人 隐性感染者 急性病人 慢性病人 慢性病毒携带者 (同乙型) (同乙型) (同甲型) 传播 途径 粪-口 体液(水平): 输血/血制品 注射器/针制品/手术 皮肤黏膜损伤 性接触 母婴(垂直)! (同乙型) (尤输血/血制品) (同乙型) (同甲型) 易感性与免疫力 终身免疫 较持久(产生抗-HBs者) 未明 未明 不持久 流行 特征 可暴发 秋冬(散发) 全球不均衡 散发/家庭集聚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散发/输血流行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散发 不明显 全球不均衡 可暴发 秋冬(散发) 全球不均衡

  44. ㈠ 甲型肝炎 • 传染源 •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 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为传染性最强 • 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 输血后引起甲肝较为罕见

  45.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 流行特征 •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爆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蚶引起

  46. ㈡ 乙型肝炎 • 传染源 •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47. 传播途径 • 血液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 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 其他如虫媒传播途径 等尚未得到证实。

  48. 易感人群 • 抗HBs阴性者均易感 • 高危人群 • 新生儿 • 医务人员 • 职业献血员

  49. 流行特征 • 世界性分布:分为高、中和低度三类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区。 • 与年龄、性别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男性患者和携带者多于女性。 • 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暴发仅见于输血后肝炎和血液透析中心。 • 无明显季节性 。

  50. ㈢ 丙型肝炎 • 传染源 • 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 血清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期存在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 性接触传播 • 母婴传播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