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要点回顾

要点回顾. 议论文考点. 1 、把握中心论点 2 、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 、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 、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 、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小小测试. 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论证的方式: 、 。.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1 、举例论证 2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 、对比论证 4 、比喻论证.

nariko
Download Presentation

要点回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要点回顾

  2. 议论文考点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3. 小小测试 议论文三要素:、 、 。 论据的类型:、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论证的方式:、 。

  4.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 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 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 阅读口诀 论文阅读不可怕, 一读全文巧勾画, 二抓题干明要点, 三找区域摘原文, 最后概括组答话, 论文阅读我不怕!

  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7.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8. 丁肇中(1936——),美国 华裔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 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9. 检查预习: cuò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     zh ào páng huáng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0. 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含义:“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格物致知 含义

  11. 整体感知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12. 自主学习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3.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4.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15. 合作探究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16.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17.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8. 语言品味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19.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20. 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21. 3、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3、阅读下面短文,请从文中丁肇中教授所谈四个体会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丁肇中《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他讲了4个故事,谈了4个体会。  第一个故事是测量电子半径。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电子的半径为零。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著名科学家进行了哈佛一康奈尔实验,其实验结果与这种理论不相符。丁肇中认为这个实验很重要,他们于1966年在德国用不同的方法重复了实验,得到的结果则是电子确实小到不可以测量。他由此得出的体会是:不要盲信专家的结论。  第二个故事是发现新粒子家族。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由此得到的体会是: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22. 第三个故事是发现胶子。光子传播原子之间的力,胶予传播夸克之间的力。丁肇中与中科院唐孝威等科学家合作,在1979年发现了胶子,而这一结果是他们事先没有料到的。由此得出的体会是: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个故事是寻找反物质。在地面上不可能找到反物质,国际大空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担当起了研究太空反物质、物质和暗物质的任务。去年,发现号将实验仪器送上了太空。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天上测量带电粒子。丁肇中得出的体会是: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对所做的工作要有兴趣,要勤奋地工作。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4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