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古城洛阳的历史变迁

古城洛阳的历史变迁. 历史五班 徐梦婷 110710147.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洛阳. 洛阳的地理位置及古今交通 洛阳的行政区域变迁 洛阳的河流变迁 洛阳古今人口变化 洛阳的文化习俗. 洛阳的地理位置及古今交通.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 ,“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 之称。因为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古城洛阳的历史变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古城洛阳的历史变迁 历史五班 徐梦婷 110710147

  2.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洛阳

  3. 洛阳的地理位置及古今交通 • 洛阳的行政区域变迁 • 洛阳的河流变迁 • 洛阳古今人口变化 • 洛阳的文化习俗

  4. 洛阳的地理位置及古今交通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因为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5. 西周时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

  6. 现代洛阳的交通铁路:两大铁路干线陇海、焦枝在此交汇,同时又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连云港——鹿特丹)的重要一站,可直接发货运往中亚、东欧、中欧等国家及世界其他地区。公路:区域内公路网健全,横贯东西的310道和纵贯南北的207国道交汇与此,郑汴洛高速公路、洛三高速公路(建设中)使公路运输更加快捷。航空:郑州新郑机场、 洛阳机场。

  7. 洛阳的行政区域变迁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8. 西周时期周公营雒邑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

  9.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10. 西汉时期,洛阳属于其河南郡,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东汉的都城。西汉时期,洛阳属于其河南郡,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东汉的都城。

  11. 三国时期,魏定都洛阳,其划分基本沿袭东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

  12. 洛阳的河流变迁 洛阳自古地肥水美,伊、洛、瀍、涧贯流境内,特别是水量丰沛的伊、洛河水系,使洛阳成为隋唐时期中国南北大运河的枢纽。那时,万艘舟船,填满河路,漕运往来,千里不绝。

  13. 洛阳主要河流的基本情况: 黄河:其干流在洛阳境内全长97公里,历史上是一道天然屏障,捍卫着帝都洛阳的安全。 洛河:在洛阳境内全长195公里,其中洛阳市区段全长25公里。洛阳八大景的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均为历史上洛河的美景。 伊河:是洛河的第一大支流,其干流全长264.8公里,流域面积6029平方公里。伊河在洛阳穿龙门山而过,人们习惯把伊河、洛河并称为伊洛河。 涧河:是洛河的第二大支流,在洛阳境内全长57公里,其中洛阳市区段14公里。 瀍河:全长35公里,在洛阳市区段全长5.5公里。洛阳八小景之一的“瀍壑朱樱”描述的就是历史上瀍河两岸遍植樱桃的胜景。

  14. 中州渠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在市区及周边地区又修建了一些人工渠,如中州渠、邙山防洪渠、秦岭防洪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等,主要承担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任务。

  15.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40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16. “引黄入洛”是小浪底南岸灌区建设工程,是小浪底工程造福洛阳人民的最关键工程。“引黄入洛”是小浪底南岸灌区建设工程,是小浪底工程造福洛阳人民的最关键工程。 • 工程作用:近期目标是解决涧河、瀍河城市区段的生态环境用水,改善邙山渠沿线的灌溉条件;远期目标是用于城市工业和饮用水……涧河、瀍河注满黄河水,再流入洛河、黄河,等于黄河水在洛阳转了一大圈又转回去了,却极大改善了洛阳的河流生态环境。

  17. 洛阳古今人口变化 夏、商、周三代,洛阳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公元前650年,东周襄王时,国都洛阳居住人口达11.7万人,是世界第二大城市。秦汉洛阳人口的持续发展,至东汉形成第一个高峰,人口增至51万。

  18. 东汉末年人口剧减,曹魏时又逐渐恢复,到西晋达一定规模。晋末兵燹不已,人口,或死亡,或外迁,数量迅速减少;北魏迁都洛阳,使得人口剧增,形成洛阳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北魏后期,政局动荡,人口发展又呈下降趋势;东汉末年人口剧减,曹魏时又逐渐恢复,到西晋达一定规模。晋末兵燹不已,人口,或死亡,或外迁,数量迅速减少;北魏迁都洛阳,使得人口剧增,形成洛阳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北魏后期,政局动荡,人口发展又呈下降趋势;

  19. 隋唐鼎盛时期,洛阳人口有50余万,形成第三次人口发展高峰;宋元以后,洛阳仅为县级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平稳;元朝时期,洛阳人口不足万人;明清时期,洛阳人口发展速度维持在一个中等县的水平。隋唐鼎盛时期,洛阳人口有50余万,形成第三次人口发展高峰;宋元以后,洛阳仅为县级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平稳;元朝时期,洛阳人口不足万人;明清时期,洛阳人口发展速度维持在一个中等县的水平。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20. 洛阳的文化习俗

  21.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22. 婚嫁习俗 洛阳婚嫁习俗沿袭《礼记》所定的"六礼"(问名、纳彩、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程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洛阳婚嫁习俗逐渐废弃,但洛阳婚嫁习俗的基本程序一直沿袭至今。

  23. 送子奶奶像 在洛阳民间,结婚的人家都会去送子奶奶庙求子,奶奶庙里放有泥塑的娃娃,求子者用红线拴一个抱住回家,一路上不许回头,默念着事先给孩子取的名字,据说这样就可以有子了。求子后果真如愿以偿,还要到奶奶庙去还愿。还愿时除了带上求子时许下的红布幔帐等供品外,还要再送去100个泥娃娃,以便其他人家求子时“拴娃娃”。

  24. 酒祖祭 农历正月二十一,是杜康的生日,这一天是酒祖日。这个酒祖日最具地方特色。分为春祭和秋祭,春祭教隆重,要开展敬神、娱神活动。

  25. 洛阳的民间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食习俗。平时家中盛饭时,先给长辈盛饭,然后按辈分依次盛用。给长辈端饭时要双手捧上,一只手视为不恭。全家聚餐时,最长者坐上席,先由老人动筷,老人续饭时由晚辈代盛。也有专门为老人做饭并端到老人住处,以免孩子“争食”。家中盛饭时不准把筷子插在饭中,有“丧幡”之忌,也不准用筷子敲击碗盆,有“穷叮当”之嫌。俗称“酒不言,饭不语”,吃饭时不能多说话。家中平时招待客人,先请客人动筷,妇女和孩子不能人席等。

  26. 洛阳牡丹赏花节 牡丹成为洛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在牡丹盛开的季节,洛阳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这时就会有各地的游人来到这里,给洛阳的旅游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27. 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始于隋代,唐代是其鼎盛时期,至宋代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因此许多名人志士留下了许多关于牡丹的诗作,宋代诗人欧阳修更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28. 谢谢观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