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713 Views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概述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 感染、创伤、手术、分娩、过劳、大量出汗、突然中断治疗等. 1920 年 1936 年 1948 年 1950 年. http://geekymedics.com/body-systems/endocrinology/how-the-adrenal-axis-works/. 1855 年首次报道. Addison’s disease.
E N D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 概述 •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感染、创伤、手术、分娩、过劳、大量出汗、突然中断治疗等 1920年 1936年 1948年 1950年 http://geekymedics.com/body-systems/endocrinology/how-the-adrenal-axis-works/
1855年首次报道 Addison’s disease • 临床表现为皮质醇(cortisol,hydrocortisone)缺乏所引起的症状: 全身乏力,虚弱消瘦,皮肤,粘膜色素沉着,皮肤外露部位、关节皱褶处明显色素沉着,同时口腔、唇、舌、颊粘膜均有色素沉着,女性阴毛腋毛减少,男性性功能减退。 • 病情严重者可导致肾上腺危象,常发生于应激情况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脱水,血压降低,心率快,脉细弱,常有高热,低血糖症,低钠血症等,可危及生命。 • 阿狄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尿皮质醇、血ACTH水平测定。 诊断明确的患者需要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类)终生替代治疗,遇到感染等应激状况还需要加量。 http://www.emedicinehealth.com/script/main/art.asp?articlekey=110096
http://www.georgiahealth.edu/medicine/phy/raineylab/objective.htmlhttp://www.georgiahealth.edu/medicine/phy/raineylab/objective.html • 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al hormones) ①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aldosterone)、去氧皮质酮等。 ②束状带: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cortisol)等,受促皮质素(ACTH)调节。 ③网状带:性激素,主要为雄激素。
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 •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为甾核,构效关系非常密切。 比较P179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s(GC) • GC作用广泛而复杂,且随剂量不同而异。 • 生理情况:主要影响正常物质代谢过程; • 应激状态:使机体适应内外变化所产生 的强烈刺激; • 超生理剂量:抗炎、抗免疫等药理作用。
【体内过程】 • 口服、注射均可吸收。 • 氢化可的松在血浆中约有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其中80%与皮质激素转运蛋白(CBG)结合,另有10%与白蛋白结合。 • CBG在肝中合成,雌激素可促进其合成,妊娠期间或雌激素治疗时,血中CBG浓度增高而游离的氢化可的松减少,但通过反馈调节,可使游离型者恢复正常水平。 • 肝、肾病时CBG合成减少,可使游离型增多。
【体内过程】 • 主要在肝中代谢,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由尿排出。 • 可的松和泼尼松在肝内分别转化为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而生效,故严重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只宜应用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 • 与肝微粒体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合用时需加大皮质激素的用量。 • 氢化可的松的血浆t1/2为80~144min,但在2~8h后仍具有生物活性,可维持8~12h;剂量大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可使t1/2延长;甲亢时,肝灭活皮质激素加速,使t1/2缩短。泼尼松龙因不易被灭活,t1/2可达200min。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1、GC对代谢的影响 ⑴糖代谢 能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并升高血糖,其机制为:①促进糖原异生;②减慢葡萄糖分解为CO2的氧化过程;③减少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⑵蛋白质代谢 加速胸腺、肌肉、骨等组织的蛋白质分解,造成负氮平衡;大剂量还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久用可致生长减慢、肌肉消瘦、骨质疏松、皮肤变薄、淋巴组织萎缩、伤口愈合延缓等。某些患者须合用蛋白同化类激素。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1、GC对代谢的影响 ⑶脂肪代谢 大剂量长期用可促进皮下脂肪分解,重新分布于面、胸、颈背、腹部和臀部,形成满月脸、水牛背和向心性肥胖。 ⑷核酸代谢 对各种代谢的影响,通过敏感组织中的核酸代谢(如诱导特殊mRNA合成)来实现。 ⑸水和电解质代谢 也有较弱的盐皮质激素的作用,能保钠排钾。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拮抗抗利尿激素,可利尿。过多时还可引起低血钙,长期应用可致骨质疏松。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2、允许作用(Permissiveaction) • GC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 增强儿茶酚胺的血管收缩作用 • 增强胰高血糖素的血糖升高作用 对代谢的影响:升糖降蛋分脂,保钠排钾排钙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3、抗炎作用 抗炎不抗菌,治标不治本 GC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种原因如物理性、化学性、免疫性、病原生物性等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 在炎症早期,可增高血管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因此减轻渗出、水肿,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 在炎症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但须注意,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炎症后期的反应更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因此,GC若使用不当,可致感染扩散、阻碍创口愈合。
抗炎作用的机制 • 基因效应,与胞内GR结合 • 对炎症抑制蛋白及某些靶酶的影响:诱导脂皮素1(PLA2抑制剂)的生成;抑制iNOS和COX-2的表达。P180、P299 • 抑制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的表达,影响其效应的发挥。 • 诱导炎症细胞凋亡。 • 快速效应:①膜受体;②非基因的生化效应;③胞内受体的受体外成分介导的信号通路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4、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4、免疫抑制与抗过敏作用 ⑴对免疫系统有多方面的抑制作用 • 对啮齿动物、家兔:胸腺缩小,淋巴细胞溶解 • 对豚鼠、灵长类:干扰淋巴组织在抗原作用下的分裂增殖,阻断致敏T淋巴细胞所诱发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聚集等,从而抑制组织器官的移植排异反应和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能发挥一定的近期疗效。 ⑵抗过敏作用:减少过敏介质的产生
抑制免疫的作用机制:除影响淋巴细胞,还抑制NFκB活性抑制免疫的作用机制:除影响淋巴细胞,还抑制NFκB活性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5、抗休克作用 • 大剂量GC类药物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治疗,其机制可能是: ①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组织损伤,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改善休克状态 ②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 ③ 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加强心脏收缩力 ④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抗毒作用)
【药理作用及其机制】6、其他作用 ⑴退热作用 ⑵血液与造血系统:三增一减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血小板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但却降低其功能,因而减弱对炎症区的浸润与吞噬活动) • 淋巴细胞减少 ⑶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长期应用可 提高中枢的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失常;促使癫痫发作;对儿童能致惊厥。 ⑷骨骼:能抑制成骨细胞的活力,导致骨质疏松 ⑸心血管系统:增强血管反应性,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
【临床应用】1、严重感染或炎症 ⑴严重急性感染:如中毒性菌痢、爆发性流脑、败血症、结核病急性期等 • 在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同时,可用GC作辅助治疗 • 病毒性感染一般不用激素 ⑵抗炎治疗及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 • 早期应用GC可防止后遗症发生,如结核性脑膜炎、脑炎、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炎等。 • 对虹膜炎、角膜炎、视网膜炎和视神经炎等非特异性眼炎,应用后也可迅速消炎止痛、防止角膜混浊和疤痕粘连的发生。
【临床应用】2、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临床应用】2、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 ⑴自身免疫性疾病 • 风湿热、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肾病综合征等,应用GC后可缓解症状。 • 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不宜单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⑵过敏性疾病 • 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应以肾上腺受体激动药和抗组胺药治疗,病情严重或其他药物无效时,可应用GC辅助治疗,以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所致的组织损害和炎症过程。 ⑶器官移植手术后的排斥反应:可用GC预防和治疗
【临床应用】3、抗休克治疗 • 对感染中毒性休克,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下,可及早、短时间突击使用大剂量GC,见效后即停药。尽可能在抗菌药之后用药,抗菌药撤去前停药。 • 对过敏性休克,GC为次选药,可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 • 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在补液补电解质或输血后效果不佳者,可合用超大剂量的GC。
【临床应用】 4、血液病 • 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等的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 5、局部应用 • 对接触性皮炎、湿疹、肛门搔痒、牛皮癣等都有疗效。多采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或氟轻松局部用药。肌肉韧带或关节劳损是加入局麻药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应用。 6、替代疗法 • 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⑴消化系统并发症 • 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肠粘膜的抵抗力,可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 对少数患者可诱发胰腺炎或脂肪肝。 ⑵诱发或加重感染 • GC抑制机体防御功能所致。 • 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病灶扩散,特别是在原有疾病已使抵抗力降低的患者更易产生。 • 可使原来静止的结核病灶扩散、恶化,结核病患者应合用抗结核药。
【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⑶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 • 因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如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痤疮、多毛、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等。 • 停药后症状可自行消退,必要时采取对症治疗,如应用降压药、降糖药、氯化钾、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等。
【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⑷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长期应用可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⑸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等 与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其合成及增加钙、磷排泄有关 ⑹糖尿病 ⑺其他 有精神病或癫痫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不良反应】2、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应用GC的患者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时,由于GC反馈性抑制脑垂体前叶对ACTH的分泌,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需半年甚至1~2年才能恢复。少数患者遇到严重应激情况如感染、创伤、手术时可发生肾上腺危象,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低血压、休克等,需及时抢救。 • 应缓慢减量,不可骤然停药,停药后后连续应用ACTH7天左右;停药1年内遇应急情况,应及时给予足量的GC。 (2)反跳现象 因患者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渐减量、停药。
【禁忌证】 病情危急的适应证存在时,权衡利弊,尽早停药或减量 • 曾患或现患严重精神病和癫痫 •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 • 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 • 角膜溃疡 •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 • 孕妇 • 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麻疹、真菌感染等
【用法与疗程】 1、大剂量突击疗法用于严重中毒性感染及各种休克。氢化可的松首次剂量可静脉滴注200~300mg,一日量可达1g以上,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停药,疗程3~5天。 2、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用于结缔组织病、肾病综合征等,获得临床疗效后逐渐减量。 • GC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临床用药可随这种节律进行,以减少对腺体功能的影响.每日晨给药法,隔日晨给药法。 • 当需要量减至正常量,或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严重难以继续用药,应停用GC。
【用法及疗程】 3、小剂量替代疗法 • 用于脑垂体前叶(腺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肾上腺危象、艾迪生病)及肾上腺皮质次全切除术后。 • 一般维持量,可的松每日12.5~25mg,或氢化可的松每日10~20mg。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s • 主要有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 • 有明显的潴钠排钾作用,对维持机体正常水、电解质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 主要用于慢性皮质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水、电解质的平衡。 • 替代疗法的同时,每日须补充食盐6~10g。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一、促皮质素(ACTH) • ACTH是维持肾上腺正常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激素。 • 它的合成和分泌是垂体前叶在下丘脑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的作用下,在腺垂体嗜碱细胞内进行的。 • ACTH促进GC分泌,但只有在皮质功能完好时方能发挥治疗作用。可用于检测皮质功能水平。 • ACTH口服后在胃内被胃蛋白酶破坏而失效,只能注射应用。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可代替外科的肾上腺皮质切除术 • 抗醛固酮药:螺内酯(安体舒通) • 米托坦:为杀虫剂滴滴涕(DDT)一类化合物,能相对选择性地使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及网状带细胞萎缩、坏死,但不影响球状带,故醛固酮分泌不受影响。 • 主要用于无法切除的皮质癌、复发癌及术后辅助治疗。可有消化道不适、中枢抑制及运动失调等反应,减少剂量这些症状可以消失。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 美替拉酮:能抑制11β-羟化反应,干扰11-去氧皮质酮转化为皮质酮及11-去氧氢化可的松转化为氢化可的松,而降低它们的血浆水平,但通过反馈性地促进ACTH分泌导致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氢化可的松代偿性增加,故尿中17-羟类固醇排泄也相应增加。 • 临床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肿瘤和产生ACTH的肿瘤所引起的氢化可的松过多症和皮质癌。还可用于垂体释放ACTH功能试验。不良反应较少,可有眩晕、消化道反应等。 • 氨鲁米特、酮康唑:阻断类固醇生物合成
糖皮质激素小结 药理作用特点与作用机制 • 生理剂量:升糖降蛋分脂,保钠排钾排钙,允许作用 • 超生理剂量: • 三抗:抗炎、抗免疫抗过敏、抗休克(包括抗毒) • 其他:退热、血液造血三增一减、中枢兴奋、抑制成骨细胞(骨质疏松)、增强血管反应性(高血压) • 临床应用 • 不良反应 • 禁忌证 • 用法与疗程 • 凡炎皆抗,各阶段均作用 • 抗炎不抗菌,治标不治本 • 降低机体防御和修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