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k likes | 1.83k Views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脂 类 概 述. 定义. 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lipid ). 分类. 脂肪 (fat) : 三脂酰甘油 (triacylglycerols,TAG) 也称为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E N D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脂 类 概 述 定义 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lipid) 分类 脂肪 (fat): 三脂酰甘油 (triacylglycerols,TAG)也称为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类脂(lipoid): 胆固醇 (cholesterol, CHOL) 胆固醇酯 (cholesterol ester, CE) 磷脂 (phospholipid, PL) 鞘脂 (sphingolipids)
FA 甘油 FA 甘油 FA FA FA Pi X 胆固醇 FA 脂类基本构成 甘油三酯 甘油磷脂 X = 胆碱、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 肌醇、磷脂酰甘油等 胆固醇酯
甘油三脂 甘油磷脂 X = 胆碱、水、乙醇胺、 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
鞘氨醇 鞘氨醇 FA FA Pi X 鞘氨醇 FA 糖 鞘 脂 鞘磷脂 鞘糖脂
脂酸的来源 自身合成 多为饱和脂酸和单不饱和脂酸 食物供给各种脂酸,特别一些不饱和脂酸 * 营养必需脂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成,需从食物摄取。
第 一 节 不饱和脂酸的分类及命名
不饱和脂酸的分类 • 单不饱和脂酸 • 多不饱和脂酸 含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酸
不饱和脂酸命名 • 系统命名法 • 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 • △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 • ω或n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哺乳动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酸均由相应的母体脂酸衍生而来。ω3、ω6及ω9三族多不饱和脂酸在体内彼此不能互相转化。 动物只能合成ω9及ω7系的多不饱和脂酸,不能合成ω6及ω3系多不饱和脂酸。
第 二 节 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的消化 • 场所:小肠上段 • 酶:胰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及辅脂酶; • 乳化作用:胆汁酸盐; • 产物: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与胆汁酸盐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
乳化 消化酶 胰脂酶 辅脂酶 磷脂酶A2 胆固醇酯酶 消化过程 食物中的脂类 微团 (micelles) 产 物 甘油三酯 2-甘油一酯 + 2 FFA 磷 脂 溶血磷脂 + FFA 胆固醇酯 胆固醇 + FFA
辅脂酶 辅脂酶是胰脂酶对脂肪消化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辅因子,分子量约10,000。辅脂酶在胰腺泡中以酶原形式合成,随胰液分泌入十二指肠。进入肠腔后,辅脂酶原被胰蛋白酶从其N端切下一个五肽而被激活。辅脂酶本身不具脂肪酶的活性,但它具有与脂肪及胰脂酶结合的结构域。它与胰脂酶结合是通过氢键进行的;它与脂肪通过疏水键进行结合。
脂肪与类脂的消化产物,包括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以及中链脂酸(6~10C)及短链脂酸(2~4C)构成的的甘油三酯与胆汁酸盐,形成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被肠粘膜细胞吸收。
脂类的吸收 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形式: 1、中链脂酸及短链脂酸构成的甘油三酯:在肠粘膜细胞,经脂肪酶的作用,水解为脂肪酸及甘油,通过门静脉进人血循环。 2、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在肠粘膜细胞经甘油一酯合成途径合成甘油三酯,形成乳糜微粒,经淋巴进入血循环。
乳化 吸收 肠粘膜 细胞 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TG 脂肪酶 甘油 + FFA 门静脉 血循环
肠粘膜细胞 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 酯化成TG 载脂蛋白(apo) B48、C、AⅠ、AⅣ TG、CE、PL + 血循环 淋巴管 乳糜微粒(CM)
脂酰CoA合成酶 CoA + RCOOH RCOCoA ATP AMP Pi 酯酰CoA 转移酶 酯酰CoA 转移酶 R2COCoA CoA R3COCoA CoA 甘油一酯途径 甘油二酯 甘油一酯 甘油三酯
第 三 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一)合成部位及原料 肝脏:甘油及脂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也利用CM中的FA合成脂肪。 脂肪组织:甘油及脂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也利用CM或VLDL中的FA合成脂肪。 小肠粘膜:食物脂肪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
(二)合成基本过程 小肠粘膜细胞:甘油一酯途径 肝、脂肪细胞:甘油二酯途径 (三)去路 肝细胞:参与极低密度脂蛋白形成,运输到肝外组织利用 脂肪细胞:储存脂肪 小肠粘膜细胞:参与乳糜微粒形成,经淋巴入血
肝、肾甘油激酶 ATP ADP 糖代谢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 * 肝、肾等组织 脂肪细胞缺乏甘油激酶,不能利用甘油合成脂肪
酯酰CoA 转移酶 酯酰CoA 转移酶 酯酰CoA 转移酶 磷脂酸 磷酸酶 CoA CoA CoA R1COCoA R2COCoA R3COCoA Pi 甘油二酯途径
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 脂肪的动员 • 定义 : •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 , HSL)
脂解激素 • 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甲状腺激素(TSH)等。 • 抗脂解激素 • 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烟酸等。
+ + + 甘油二酯脂肪酶 FFA FFA 甘油一酯脂肪酶 FFA 脂肪动员过程 ATP 脂解激素-受体 G蛋白 AC HSLa(无活性) cAMP PKA HSLb(有活性) 甘油一酯 甘油二酯 甘油三酯 甘油
脂肪动员产物的进一步代谢: • 甘油直接运送至各组织,经甘油激酶的作用转变为3-磷酸甘油进入糖代谢; • 脂酸由血浆中的清蛋白运送 至全身组织进行代谢。
(二)脂酸的β-氧化 部 位 组 织:肝、肌肉最活跃 脑组织除外。 亚细胞:胞液、线粒体 过 程:脂酸的活化 ——脂酰CoA的生成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脂酰CoA的β-氧化
+ CoA-SH 脂酰CoA合成酶 ATP AMP PPi 1、脂酸的活化 —— 脂酰 CoA 的生成(胞液)
2.脂酰CoA 进入线粒体 关键酶
2.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酶:1)肉碱脂酰转移酶 I 脂酸β-氧化的限速酶 2)肉碱脂酰转移酶Ⅱ 3) 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 载体:肉碱(β羟-γ-三甲氨基丁酸)
FAD FADH2 脂酰CoA 脱氢酶 反⊿2-烯酰CoA H2O ⊿2--烯脂酰CoA 水化酶 NAD+ L(+)-β羟脂酰 CoA脱氢酶 NADH+H+ β酮脂酰CoA 硫解酶 CoA-SH 3. 脂酸的β氧化 脂酰CoA 脱氢 加水 L(+)-β羟脂酰CoA 再脱氢 β酮脂酰CoA 硫解 脂酰CoA+乙酰CoA
三羧酸循环 彻底氧化 乙酰CoA 生成酮体 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FADH2 2ATP AMP PPi H2O 呼吸链 ATP CoASH H2O 3ATP H2O NADH+H+ 呼吸链 CoA-SH 三羧酸循环 肉碱转运载体 线粒体膜
4.脂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 以16碳软脂酸的氧化为例 活 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β氧 化: • 每轮循环 • 四个重复步骤: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 • 产物:1分子乙酰CoA • 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 1分子NADH+H+ • 1分子FADH2
7 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 • 7分子NADH+H+ • 7分子FADH2 • 能量计算: • 生成ATP8×12 + 7×3 + 7×2 = 131 • 净生成ATP131 – 2 = 129
β氧化 ⊿3顺-⊿2反烯脂酰CoA 异构酶 反⊿2-烯脂酰CoA 不饱和脂酸 顺⊿3-烯脂酰CoA 顺⊿2-烯脂酰CoA H2O D(-)-β羟脂酰CoA 表构酶 D(-)-β羟脂酰CoA L(+)-β羟脂酰CoA (三)脂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1.不饱和脂酸的氧化 β氧化
亚油酰CoA (⊿9顺,⊿12顺) 3次β氧化 十二碳二烯脂酰CoA (⊿3顺,⊿6顺) ⊿3顺,⊿2反-烯脂酰 CoA异构酶 十二碳二烯脂酰CoA (⊿2反,⊿6顺) 2次β氧化
O H 2 SCoA 1 3 c H C 3 O 八碳烯脂酰CoA (⊿2顺) 烯脂酰CoA 水化酶 D(+)-β-羟八碳脂酰CoA β-羟脂酰CoA 表构酶 L(-)-β-羟八碳脂酰CoA 4次β氧化 4 乙酰CoA
2.过氧化酶体脂酸氧化 长链脂酸(C20、C22) (过氧化酶体) (线粒体) 较短链 脂酸 脂肪酸氧化酶 (FAD为辅酶) β氧化
羧化酶 (ATP、生物素) CO2 消旋酶 变位酶 5-脱氧腺苷钴胺素 3.丙酸的氧化 Ile Met Thr Val 奇数碳脂酸 胆固醇侧链 CH3CH2CO~CoA L-甲基丙二酰CoA D-甲基丙二酰CoA 琥珀酰CoA TAC
(四)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酮体(ketone bodies):是脂酸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的总称。 生成: 部位:肝细胞线粒体; 原料:脂酸氧化生成的大量乙酰CoA; 关键酶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合成酶。 • 利用:肝外组织(心、肾、脑、骨骼肌等)线粒体
2 CO2 1. 酮体的生成 HMGCoA 合酶 CoASH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CoASH HMGCoA 裂解酶 NADH+H+ NAD+ β-羟丁酸 脱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