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likes | 1.06k Views
皮肤肿瘤. 扬州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冯永山. 皮肤起源于外胚叶及中胚叶,组织结构异常复杂,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种组织均可异常增生形成肿瘤,因此皮肤肿瘤的种类远远超过其他器官。皮肤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易演变为恶性者,称为癌前期皮肤病. 分类. 良性皮肤肿瘤 :①痣细胞痣,又称色素痣②皮脂腺痣 ③先天性血管瘤 ④瘢痕疙瘩 ⑤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 ⑥皮肤纤维瘤 癌前期皮肤病 : ①日光角化病,又称光化性角化病、老年角化病 ②皮角
E N D
皮肤肿瘤 扬州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冯永山
皮肤起源于外胚叶及中胚叶,组织结构异常复杂,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种组织均可异常增生形成肿瘤,因此皮肤肿瘤的种类远远超过其他器官。皮肤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易演变为恶性者,称为癌前期皮肤病皮肤起源于外胚叶及中胚叶,组织结构异常复杂,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各种组织均可异常增生形成肿瘤,因此皮肤肿瘤的种类远远超过其他器官。皮肤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易演变为恶性者,称为癌前期皮肤病
分类 • 良性皮肤肿瘤:①痣细胞痣,又称色素痣②皮脂腺痣 ③先天性血管瘤 ④瘢痕疙瘩 ⑤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 ⑥皮肤纤维瘤 • 癌前期皮肤病 : ①日光角化病,又称光化性角化病、老年角化病 ②皮角 • 恶性皮肤肿瘤 : ①Bowen病,亦称原位鳞状细胞癌 ②Paget病,又名湿疹样癌 ③基底细胞上皮瘤,又称基底细胞癌 ④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 ⑤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曾称为蕈样肉芽肿 ⑥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又称黑素瘤
一、痣细胞痣 • 痣细胞痣(nevus cell nevus)又称色素痣(nevus pigmentosus),为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 • 痣细胞通常要经过发展、成熟和衰老等不同阶段,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由表皮移入真皮。
临床表现 • 痣细胞痣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出生时即可存在,但常于两岁后开始出现。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皮损为扁平或略隆起的斑疹,也可呈半球状隆起、乳头瘤状或有蒂,表面光滑,可有或无毛发,数目可单一、数个至数十个。 • 因痣细胞内色素种类及含量不同,皮损可呈棕色、褐色、蓝黑色或黑色,无色素皮损多呈皮色。
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 • 扁平皮损提示为交界痣. • 略高起皮损多为混合痣. • 乳头瘤样皮损,半球状和带蒂皮损为皮内痣。 • 本病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
治疗 • 一般不需治疗。 • 先天性痣细胞痣有发生黑素瘤的可能,以手术切除为好; • 发生在掌跖、腰周、腋窝、腹股沟等易摩擦部位的交界痣、混合痣亦应考虑手术切除。
痣细胞痣若出现以下恶变体征应手术切除: • ①体积突然增大; • ②颜色变黑; • ③表面出现糜烂、溃疡、出血或肿胀; • ④自觉疼痛或瘙痒; • ⑤周围出现卫星病灶等。
皮脂腺痣(sebaceous nevus) 皮脂腺痣是局限性表皮发育异常,以皮脂腺增生为特点。
临床表现 • 本病常发生于新生儿期或幼儿期。 • 好发于头面部和颈部。 • 皮损呈局限性稍隆起的斑块,淡黄或黄褐色,边缘清楚,常为单个,偶见多发或泛发,有些呈线状排列; • 头皮皮损处可部分或完全秃发。
儿童期皮损隆起不明显,呈蜡样外观,缓慢增大;儿童期皮损隆起不明显,呈蜡样外观,缓慢增大; • 青春期皮损肥厚呈疣状,有密集乳头瘤样隆起; • 老年期皮损多呈结节状增殖,可继发其他皮肤附属器肿瘤。
治疗 • 皮损较小者可考虑冷冻、电烧灼、激光等治疗 • 较大者可手术切除或切除后植皮。
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 先天性血管瘤由胎儿期成血管组织畸型或原有血管扩张所致。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
(一)鲜红斑痣(nevus flammeus) • 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出生时即可存在。 • 好发于颜面、颈部,也可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皮损为斑疹或斑片,不高出皮面,颜色淡红或暗红,形状不规则,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 • 发生于面部者可随年龄增长而颜色变深,亦可高出皮面,或其上发生结节状皮损。
可伴发其他血管畸型,如软脑膜蛛网膜血管瘤、结膜、虹膜或脉络膜血管瘤等,可导致青光眼或视网膜剥离。可伴发其他血管畸型,如软脑膜蛛网膜血管瘤、结膜、虹膜或脉络膜血管瘤等,可导致青光眼或视网膜剥离。
治疗 • 本型治疗较困难。 • 可选用YAG:585nm 激光器结合Q开关技术,但需要多次、较长时间的治疗。 • 亦可应用市售遮盖霜,以遮盖皮损而达到美容的目的。
(二)草莓状血管瘤(strawberry hemangioma) • 又称毛细血管瘤,出生时即可存在,但常在出生后2~3个月内发生。 • 好发于颜面、肩部、头部和颈部。皮损呈鲜红色,质地柔软,高出皮面,境界清楚,单一或数个; • 广泛皮损的深部,常可伴发海绵状血管瘤。 • 皮损可逐渐增大,约1年后逐渐开始退化,多数患者在5~7岁时可自行完全消退。
治疗 • 本型皮损多数可完全消退,因此应尽量等待自然消退。 • 生长较快者可应用放射性核素32磷或90锶或X线照射治疗 • 还可选用YAG:585nm激光治疗。
(三)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 本病出生时即存在或出生后数周发生。 • 好发于头、颈部,亦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等其他部位。 • 皮损为单一或数个大而不规则的结节状或分叶状浅表皮损,颜色鲜红或深红,表面不规则,深在皮损颜色呈紫色,境界不清,柔软而有弹性,可压缩,状似海绵。
皮损在1年内逐渐增大,亦可逐渐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退。皮损在1年内逐渐增大,亦可逐渐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退。 • 累及消化道常可引起慢性出血和贫血 • 其他脏器亦可受累。
治疗 • 治疗基本同草莓状血管瘤。偶亦需手术切除。
瘢痕疙瘩(keloid) 瘢痕疙瘩为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患者多具有瘢痕体质。
临床表现 • 好发于胸骨区,亦常见于肩部、面部、颈部、耳部等处。 • 皮损初起为小而坚实的红色丘疹,缓慢增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隆起于皮面,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
早期进行性皮损潮红而有触痛,呈橡皮样硬度,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早期进行性皮损潮红而有触痛,呈橡皮样硬度,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 • 静止期皮损颜色变淡,质地坚硬,多无自觉症状。 • 继发于烧伤,烫伤者可形成大面积皮损,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
鉴别诊断 • 应与肥厚性瘢痕鉴别: • 肥厚性瘢痕一般不超过原损伤范围,无蟹足状伸展,皮损经一至数年后可变平。
治疗 • 该病治疗较困难,部分患者于治疗数年后仍可复发。 • 早期皮损可选用放射治疗; • 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有效,但应避免局部皮肤萎缩; • 也可手术切除后配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和放射治疗; • 外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霜可缓解症状。
第二节 癌前期皮肤病 癌前期皮肤病是指本身不具有明显恶性改变,但很容易发展为恶性皮肤肿瘤的病变。
日光角化病(solar keratosis) 又称光化性角化病、老年角化病,是长期暴晒损伤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癌前期病变,电离辐射、热辐射、紫外线、以及沥青及煤焦油产物等也可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 • 多累及于经常暴晒的中老年人,男性较女性多见,白种人发病率较高。 • 好发于暴露部位,以头部秃发处、面部、下唇、颈部、前臂、手背多见。 • 皮损为淡褐色或灰白色的圆形、不规则形角化性丘疹,境界清楚,呈单发或多发,表面覆盖干燥粘连性鳞屑,不易剥离,周围有红晕,偶见角化明显、增厚呈疣状。 • 无自觉症状或轻痒。
皮损发生部位多有明显的日光损伤,表现为干燥、皱缩、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也常伴发老年性雀斑样痣;皮损发生部位多有明显的日光损伤,表现为干燥、皱缩、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也常伴发老年性雀斑样痣; • 未经治疗,约20%患者可发展为鳞状细胞癌,但通常不发生转移。
诊断和鉴别诊断 • 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 • 组织病理:表皮广泛性角化过度伴境界明显的角化不全,基底层非典型细胞常呈芽状增生,异常表皮与邻近正常表皮相互交替存在,界限清楚,为本病组织病理特点。 • 应与脂溢性角化病、盘状红斑狼疮、Bowen病、扁平苔藓等进行鉴别。
治疗 • 皮损单一或数目少者可应用液氮冷冻、电烧灼、激光等治疗; • 多发性或大面积皮损可局部外用0.1%维A酸霜、1%~5% 5-氟尿嘧啶软膏或溶液。 • 口服阿维A酯亦有较好疗效。
皮角是临床形态学诊断,多发生在某些皮肤病的基础上,由于病损处角质物异常增多而形成突起状角化性皮损,形似于动物的角。皮角是临床形态学诊断,多发生在某些皮肤病的基础上,由于病损处角质物异常增多而形成突起状角化性皮损,形似于动物的角。 • 多数皮角为肥厚性光化性角化病,但许多其他皮肤病亦可引起皮角,如寻常疣、脂溢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汗孔角化病、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