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34 Views
坚持协调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 教授 周 感 华 zgh195708181995@sina.com. 前 言.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以下简称 《 决定 》 )中,不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从 坚持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这里,主要是围绕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一重大关系问题,着重从 理论、现实和操作 三个层面谈点认识和体会,仅供参考。.
E N D
坚持协调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 教授 周 感 华 zgh195708181995@sina.com
前言 •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不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从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这里,主要是围绕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一重大关系问题,着重从理论、现实和操作三个层面谈点认识和体会,仅供参考。这里,主要是围绕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一重大关系问题,着重从理论、现实和操作三个层面谈点认识和体会,仅供参考。
一、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一)经济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含义 • 1、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现实世界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上升运动;就外延来讲,其所包括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 按“是否有人的活动参与”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活动来实现的发展,这类发展可称为“实践性发展”; • 另一类是在没有人的活动参与之下通过各种事物(包括动物)的无意识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发展,这类发展可称为“非实践性发展”。
2、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属于实践性发展的范畴。 对实践性发展,我们可以依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划分。 如,当我们以“领域”作为划分根据时,可将实践性发展分为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 又如,当我们以“区域”作为划分根据时,可将实践性发展分为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或分为东部地区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发展); 再如,当我们以“产业”作为划分根据时,可将实践性发展分为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而将各种划分标准综合在一起对发展进行分类.
无论是从区域、领域还是从产业看,经济发展都是最重要的,是占首位的发展。无论是从区域、领域还是从产业看,经济发展都是最重要的,是占首位的发展。 • 所谓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其具体表现是:GDP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各种产品质量的提高,贸易和财富的扩大,经济制度的调整创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3、协调发展的含义 • 协调发展是指实践主体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使各区域、各领域、各产业之间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使各方面相互适应对方的要求。 • 如果相互之间协同、补充、配合的程度越高,则发展的协调性就越强; • 如果协同、补充、配合的程度越低,则发展的协调性就越弱; • 如果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各领域、各产业相互之间不仅不存在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反还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的性质和倾向,这就构成了发展中的不协调。
一般而言,协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类: • 一是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 如:城市和农村是两个特定的区域。从全国的角度看,二者之间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 • 再如: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为了谋求得东部(西部)的发展而牺牲西部(东部)的发展,这也是区域发展上的不协调。
二是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 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发展领域,二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 •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
三是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 如:在国民经济系统中,一、二、三产业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其中,第一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和部门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同时又从其他产业和部门获得现代先进技术装备和消费品。因此,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三产之间应该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 如果我们撇开其中的某一产业孤立地发展其他产业,甚至把其他产业的发展长期建立在牺牲某一产业的基础上,这就构成了产业发展上的不协调。
(二)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即:经济不发展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而有了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有社会的和谐。 • 因为经济发展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没有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就没有保障,生存缺乏基础,社会就会成为各种产品极度匮乏的社会。人口多产品少,需求多供给少,这样一个社会必然潜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从实质上讲是不和谐的。 • 如果忽视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重点,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就会落空。
(三)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且协调发展才是社会和谐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当且仅当经济发展且协调发展,才有社会和谐。(三)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且协调发展才是社会和谐的充分必要条件。即:当且仅当经济发展且协调发展,才有社会和谐。 • 从历史上看,即使是经济增长很快的时期但只要是存在发展的严重不协调问题,社会往往是不和谐的,政权往往也是最不稳定的。
从现实情况看,尽管经济增长了,但由于发展不协调同样可能步入“拉美化”的陷阱。从现实情况看,尽管经济增长了,但由于发展不协调同样可能步入“拉美化”的陷阱。 • “拉美化”是一种病态社会,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失败的典型。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均收入可能并不低, • 比如2001年,巴西的人均收入为2830多美元,罴西哥为5920多美元,委内瑞拉为4080多美元,阿根廷为4220美元。 • 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对外依附性过强,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人均收入时高时低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
从我国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发展不协调也积累起了不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从我国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发展不协调也积累起了不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 如,基尼系数呈现出上升趋势。世界公认的比较合理的期间应是0.3-0.4之间,但我国已经达到0.45以上,学术界的看法是已经突破了0.5。(美国为0.41,俄罗斯为0.47,英国和法国是在0.3-0.4之间,日本最低是0.25,南非和巴西最高是0.59。) • 又如:从阶层结构看,现阶段的中国一方面呈现出了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趋势,另一方面,出现了精英群体之间的利益结盟的苗头。
总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尽管十分密切,但二者在发展目标上并不总是一致的。总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尽管十分密切,但二者在发展目标上并不总是一致的。 • 经济发展主要是追求经济增长,它以效率为目标,而社会发展主要是追求公平,它以人为目标。 • 这种目标上的不一致告诉我们,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固然很重要、很关键,但必须清楚地是,追求单一的经济发展并不能导致社会和谐。 •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唯一的信念大厦的支撑物,只有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二、中国发展很不平衡现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谐二、中国发展很不平衡现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谐 • 应当说,目前的中国从总体上看是和谐的,尽管如此,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 • 看不到这种现状,不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中国社会的和谐水平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中国发展很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 第一,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 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7倍,而我国从在1978年已达2.47倍,2002年扩大为3.11倍,2003年之后进一步扩大为3.24倍,目前是3.23倍。 •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指出,如果扣除来年农民的生产投入,同时把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福利考虑在内,那么目前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5-6倍,属世界第一。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据联合国的调研报告,目前中国上海发展的总体水准相当于欧洲的葡萄牙,而贵州省发展的总体水准只相当于非洲的加纳。 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4905元、11930元和9280元,其比例为2.68﹕1.2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584元、8787元和8598元,其比例1.46﹕1.02﹕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417元、3000元和2300元,其比例为1.92﹕1.3﹕1。
第三,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除经济发展以外其他社会领域的进步,这些领域大都与公共需求(相对于食物、衣服、家电等消费品的私人需求而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因此,社会发展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不仅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等社会事业,而且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等,而这些方面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讲目前均已呈现出了滞后性。
(二)发展很不平衡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 (1)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压倒多数的大国,全国13亿人口有8亿是农民。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将达到14亿,到那时即使城镇化率达到50%(目前为41.8%。),农村人口至少还有7亿。 •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 因此,不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特别是不尽快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就会造成城市居民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这会严重地影响我国社会建设的进程。
(2)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对社会和谐的影响。(2)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 地区发展差距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其带来的不和谐恶果也是多方面的。 • 国外有学者认为:“中国浮现的潜在区域冲突看起来不像苏联的解体,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主义也或许有可能变坏到如同2400年以前在汉人间所发生的那样,一个新战国时代的危险”。 • 地区差距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它加剧了现有的社会矛盾。
(3)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对社会和谐的影响。(3)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 如前所述,社会发展的内容相当宽泛,包括社会事业、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平等、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等。 • 就社会平等和社会公平而言,现阶段的中国呈现出了自由相对有余而平等相对不足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社会和谐。
(三)中国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 • 第一,在城乡发展方面,城乡二元结构被固化。 • 所谓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整个经济社会体系中,同时存在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社会、同时存在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业。
第二,在区域发展方面,非均衡发展战略被强化。第二,在区域发展方面,非均衡发展战略被强化。 •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主要实行的是均衡发展战略。 • 改革开放之后,区域经济发展从均衡发展指向转向非均衡发展指向,继而转向协调发展指向。 • 尽管90年代以后实行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立足于全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优先考虑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把开发的重点放在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第三,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社会发展政策被弱化。第三,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社会发展政策被弱化。 •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际上采取的是动态不平衡政策安排。 • 这种政策安排虽具有一定的历史的合理性。但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政策安排本身存在着缺陷会越来越突出: • 一是已有社会政策成了经济政策的附属物。 • 二是制定和出台新的社会政策步履蹒跚。
三、把握《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若干新举措 • 在推进协调发展方面,《决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从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出发,强调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这“两个更加”,表明我们党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会更加重视,提出政策措施也将会更加有力。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的新举措在这方面,《决定》着重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的新举措在这方面,《决定》着重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 第一,《决定》强调,加快农村发展,一定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 当前,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 一是在土地承包方面,要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特别是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让制度。 • 二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对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决定》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第二,《决定》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 这是政府投资方向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表明我国农村将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 另外, 《决定》强调要“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第三,《决定》强调,要加快培养新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第三,《决定》强调,要加快培养新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根据一些地区的经验,农民在外出打工之前经过两个月的培训,平均月收入即可从600元上升到800元;培训半年以上,月收入可达到1000元左右;经过一年以上的培训,月收入可达到1500—2000元。如果培养成能够开数控机床的车工等,月收入可达5000元。 • 所以,培训农民,使之掌握一门技能,成为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重要措施。对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也要加强培训,使之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从而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
(二)在建立合理区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新举措(二)在建立合理区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新举措 • 第一,要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格局。 • 各地区都要从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出发,发展特色经济,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大而全、小而全的关况。要围绕优势特色经济发展专业化分工,形成大中小企业互相依存、上下游产业紧密连接的产业群,从生产购销、运输、科研、教育、信息等方面形成配套的、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国家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二,国家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 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财政人均支出分别为2420元、1544元和1714元,其比例为1.4﹕0.9﹕1。 •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将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得以改变。 • 如果说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在短期内难以做到,通过转移支付,使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等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要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第三,要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 •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市场机制、互助机制、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结合起来,综合加以运用,能够大大提高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效果。 • 要运用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吸引沿海地区的投资,建立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
(三)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新举措(三)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新举措 • 第一,对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 如,在就业方面,《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 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 在教育方面,《决定》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 在医疗卫生方面,《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 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在环境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第二,强调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二,强调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如,强调要“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表明我们将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 又如,明确指出,要“加强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这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将向纵深发展。
第三,首次提出了“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两个概念,并对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第三,首次提出了“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两个概念,并对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 •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文化。和谐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不断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冲突来实现。 • 《决定》还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第四,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第四,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 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 《决定》还首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四大机制,指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这四大机制对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强调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第五,强调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 一是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 二是要巩固和壮大是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 三是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 四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