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390 Views
取材 林廣. 散文取材的角度是相當多元的,但基本上是來自 個人的 生活與 想像 。高行健先生曾說:「文學只是純然個人的事,一番觀察,一種對 經驗 的回顧,一些臆想和種種 感受 ,某種心態的表達,兼以對思考的滿足。」. 個人的經歷、觀察、體驗與感受,就是取材四個最重要的拼圖圖片 。想像力則是將這些材料貫串的內在動力 。. 取材五層次. 大方向: 從具體到抽象 只有 5 感悟,而無 1234 ,感悟就被架空,效果浮泛虛假. 體悟前一定要有一些生活經驗或喜怒哀樂之情感作背景 ,這些過程必須鋪陳後所產生的體悟就會顯得自然真實。 由具體事件之鋪陳→觸發內在感覺思維. 取材五層次.
E N D
取材林廣 • 散文取材的角度是相當多元的,但基本上是來自個人的生活與想像。高行健先生曾說:「文學只是純然個人的事,一番觀察,一種對經驗的回顧,一些臆想和種種感受,某種心態的表達,兼以對思考的滿足。」
個人的經歷、觀察、體驗與感受,就是取材四個最重要的拼圖圖片。想像力則是將這些材料貫串的內在動力。個人的經歷、觀察、體驗與感受,就是取材四個最重要的拼圖圖片。想像力則是將這些材料貫串的內在動力。
取材五層次 • 大方向:從具體到抽象 • 只有5感悟,而無1234,感悟就被架空,效果浮泛虛假
體悟前一定要有一些生活經驗或喜怒哀樂之情感作背景,這些過程必須鋪陳後所產生的體悟就會顯得自然真實。體悟前一定要有一些生活經驗或喜怒哀樂之情感作背景,這些過程必須鋪陳後所產生的體悟就會顯得自然真實。 由具體事件之鋪陳→觸發內在感覺思維
短文寫作 • 以「走在田野」為例:可以先抓住「走在田野」的一個橫截面(基本材料—具體),仔細去觀察,再進一步引出自己的心情、感受和體悟(深層材料—抽象)。
可是有些學生取材略嫌偏狹,只側重於田野景色的描繪,未能透過走在田野觀察的角度與態度,寫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因此顯得不夠深刻。有些學生則在不必要的「枝節」可是有些學生取材略嫌偏狹,只側重於田野景色的描繪,未能透過走在田野觀察的角度與態度,寫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因此顯得不夠深刻。有些學生則在不必要的「枝節」
諸如跟誰到田野,去田野的理由等,花費太多筆墨,以致重心無法凸顯。其實寫這類短文,直接切入即可。因為「走在」二字,已經點明寫作的大方向:「走」是動作,「在」是所處位置。寫太多無關緊要的材料,反而會模糊焦點。諸如跟誰到田野,去田野的理由等,花費太多筆墨,以致重心無法凸顯。其實寫這類短文,直接切入即可。因為「走在」二字,已經點明寫作的大方向:「走」是動作,「在」是所處位置。寫太多無關緊要的材料,反而會模糊焦點。
四類文章分析 • 甲、 秋天的風涼涼的,黃色的稻浪翻翻滾滾。抬眼望去,太陽漸漸落下,暈紅的彩霞已變成淡紅。天空從明亮的寶藍轉為幽暗的墨綠﹔暮色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漸漸的,竹籬茅舍看不見了,閃紅的田埂也失去了奇幻的色彩,變成平凡的褐色泥土了。(明佳)
分析甲 • 甲的文筆很好,對於田野色彩的「奇幻」變化,描繪得相當生動。可惜他只寫出外在的景物,缺少「走在」田野的具體動作,也未能由色彩的流轉帶出自己的心情,因此不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如果他能在觀察色彩變化的「角度」中,融入自己的「態度」,會更具有個人的特色。但以文筆的特質來說,甲的描寫具體而冷靜,又能抓住景物的特質,適合往小說方面去發展。(第一層→第二層:觀察角度)
乙、 • 走在田埂上,兩旁及腰的稻子給我一種無形的壓迫感。隨著風的吹拂,稻子一波波向我捲來。稻浪排山倒海的陣容,讓我心驚,彷彿自己就要跟著一上一下的起伏而遠去。我站定腳步,踏在凹凸不平的泥土上,內心突然湧起一股平安、踏實的感覺。這時,不再覺得稻浪可驚,反而能去欣賞那如山如海的韻律。(王慶文)
分析乙 • 透過觀察「稻浪」與「泥土」的動靜狀態,引出自己切身的體驗;並藉由對比,抒發自己心情的轉折變化。席捲而來的「稻浪」,暗示現實生活的壓力;凹凸不平的「泥土」,則象徵感情的依靠。當「平安、踏實」撫平了「心驚」,他更能領會田野的動態之美。這是他走在田野的體驗。(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
丙、脫下鞋子,赤腳走在鄉間小路。秋收後的田野,顯得一片空曠。一群麻雀飛起飛落,在啄食田裡的小蟲和殘餘的穗粒。涼涼的風,夾帶著絲絲稻草香,讓我在起落的步履間,品味古老的幽情。幾個孩子在田裡追逐著,天真無邪的笑聲,隨著急降的暮色,一陣陣爆開。那瞬間,我彷彿又回到童年,牽著姊姊的手,走到秋收後的田裡,拾穗……(小綠)丙、脫下鞋子,赤腳走在鄉間小路。秋收後的田野,顯得一片空曠。一群麻雀飛起飛落,在啄食田裡的小蟲和殘餘的穗粒。涼涼的風,夾帶著絲絲稻草香,讓我在起落的步履間,品味古老的幽情。幾個孩子在田裡追逐著,天真無邪的笑聲,隨著急降的暮色,一陣陣爆開。那瞬間,我彷彿又回到童年,牽著姊姊的手,走到秋收後的田裡,拾穗……(小綠)
分析丙 • 丙分兩個層次:前半著重田野景致的描繪,後半側重親情的溫馨。其中「一群麻雀在啄食……殘餘的穗粒」為文末「拾穗」的伏筆。這也是本篇最特別的地方:不但寫出自己走在田野的經歷與體驗,還進一步引出曩昔溫馨的回憶——牽著姊姊的手,走到秋收後的田裡拾穗,顯得格外動人。(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
丁、走在田野,一大片一大片黃色的花海迎面奔來,我知道那是油菜花。單看一支,細細小小的身軀和花朵,一點也不起眼。一簇一簇聚在一起,就展現出無邊無際的艷黃,彷彿要以最真的本色滾進我的眼底,我的心裡。小時候,幾乎每戶農家都會種油菜花。起初,我以為那是一種菜,後來才知道:原來種它主要的目的,只是為了將它犁入泥土中,當肥料。它的美是那樣短暫,但是它又是活得那麼自在。我不知道,假如有一天我認知自己的平凡,是否也能像油菜花那樣,以單一的顏色展現自我?風吹來,那狂野的艷黃又滾滾滔滔,奔騰……(林國真)丁、走在田野,一大片一大片黃色的花海迎面奔來,我知道那是油菜花。單看一支,細細小小的身軀和花朵,一點也不起眼。一簇一簇聚在一起,就展現出無邊無際的艷黃,彷彿要以最真的本色滾進我的眼底,我的心裡。小時候,幾乎每戶農家都會種油菜花。起初,我以為那是一種菜,後來才知道:原來種它主要的目的,只是為了將它犁入泥土中,當肥料。它的美是那樣短暫,但是它又是活得那麼自在。我不知道,假如有一天我認知自己的平凡,是否也能像油菜花那樣,以單一的顏色展現自我?風吹來,那狂野的艷黃又滾滾滔滔,奔騰……(林國真)
分析丁 • 從走在田野所見的「油菜花」,引發對人生的思維。作者選取了「油菜花」的色調(艷黃)與簇聚(一大片)兩種特質,作為襯底,來抒發他對生命的感悟:一方面為「油菜花」生命的短暫而感慨,一方面卻又為它活得自在而讚嘆。他因而聯想到自己平凡生命的內在價值。結語用「風吹來,那狂野的艷黃又滾滾滔滔,奔騰……」,不但呼應題目,也再度展現「油菜花」的本色。(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生命的感悟)
修辭 • 語言質感(創作潛質) →可看出發展潛力 • 記敘語言(基本能力) →強調清晰與簡潔 • 意象語言(拓展能力) →展現具體的情境 • 感染力(整體魅力) →前三者與感情有機的結合
修辭四層次 記敘語言必須有層次和脈絡安排,消極 方面須達到清晰,積極方面須達到簡潔。
「語言質感」,就是從使用語言的精細、柔軟或粗糙,可看出寫作的發展潛力。「語言質感」,就是從使用語言的精細、柔軟或粗糙,可看出寫作的發展潛力。
記敘語言」是一切寫作的基礎,具有穿針引線的功效。大抵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清晰(完整地表達意念),一是簡潔(繁簡分明)。在記敘語言中,要做到「清晰」比較容易,要做到「簡潔」就不容易!記敘語言」是一切寫作的基礎,具有穿針引線的功效。大抵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清晰(完整地表達意念),一是簡潔(繁簡分明)。在記敘語言中,要做到「清晰」比較容易,要做到「簡潔」就不容易!
「簡潔」的要領是:取材有輕重,用筆有繁簡。不重要的材料,要用簡筆去寫;「簡潔」的要領是:取材有輕重,用筆有繁簡。不重要的材料,要用簡筆去寫; 重要的材料,要用繁筆去寫,這叫繁簡分明。「繁不可刪,簡不可益」,是簡潔的最高境界。
意象語言 散文意象的表達方法最重要的是摹寫,其次是譬喻和轉化。 摹寫的重點在於情境的再現;譬喻則注重創意的展現;轉化則是宇宙的人情化。在本文中只談摹寫。
摹寫 • 將各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心)的印象或感覺描繪出來,讓讀者能感知作者當時經歷的情境。如能將記敘與摹寫融合在一起,必能有效提升寫作的能力。
例如遊覽威尼斯,有一段如是: • 我坐在月亮船上,沿著古老的建築物,慢慢地划過去。伸出手觸碰那略微潮濕,下緣長滿深色青苔的牆壁,冰冰滑滑,多麼真實的存在。……一波波小小的漣漪,整日拍打著那早已鏽蝕的門鎖,嘎呀地搖晃著歲月的腳步聲,微微透出感情的浪漫與淒涼。(周玉珠‧重遊威尼斯)
作者透過記敘的引導,帶領讀者進入威尼斯。景物由大而小,感官由視覺、觸覺、聽覺,延伸到心覺。我們彷彿跟著他的描述,進入水都去揣想那浪漫與淒涼。如果把摹寫抹去,可能變成這樣:「我曾搭船駛過水都威尼斯,一些古老建築物的底層都沒在水中,令人感到無限的淒涼。」這樣單純的記敘,我們就很難體會到那浪漫與淒涼的情調。作者透過記敘的引導,帶領讀者進入威尼斯。景物由大而小,感官由視覺、觸覺、聽覺,延伸到心覺。我們彷彿跟著他的描述,進入水都去揣想那浪漫與淒涼。如果把摹寫抹去,可能變成這樣:「我曾搭船駛過水都威尼斯,一些古老建築物的底層都沒在水中,令人感到無限的淒涼。」這樣單純的記敘,我們就很難體會到那浪漫與淒涼的情調。
記敘與摹寫的結合,也能提升語言的感染力。 例如〈我最難忘的人物〉, 「最後一次看到祖母,大概由於剛做完化療,她看起來很虛弱。她的頭髮變得很稀疏,眼神呆呆滯滯的,連我也不認得了。」這是很重要的材料,可是她寫得太過簡略了。 如能「加入摹寫,以呈現與祖母相處的情境」。修改之後,文章的情味就變得不一樣:
最後一次看到祖母,她剛做完化療,被推回病房。她的雙手枯瘦,使得指關節大而凸出,顯示了一生的操勞。稀疏的白髮不再塗抹那淡雅清香的髮油,凌亂地散落在肩上,再也無法梳成她最愛的髮髻了。她的眼神呆滯地望著前方,我就站在她旁邊,她卻好像不認得我似的。我靠近她,叫了聲阿媽;她看我一眼,突然拉著我的手,說:「阿美,帶我回家好不好?」阿美,是媽媽的小名;我摟著祖母的肩膀,小聲地哄她——像小時候她哄我一樣。她的手漸漸放鬆,睡著了。(黃欣儀)最後一次看到祖母,她剛做完化療,被推回病房。她的雙手枯瘦,使得指關節大而凸出,顯示了一生的操勞。稀疏的白髮不再塗抹那淡雅清香的髮油,凌亂地散落在肩上,再也無法梳成她最愛的髮髻了。她的眼神呆滯地望著前方,我就站在她旁邊,她卻好像不認得我似的。我靠近她,叫了聲阿媽;她看我一眼,突然拉著我的手,說:「阿美,帶我回家好不好?」阿美,是媽媽的小名;我摟著祖母的肩膀,小聲地哄她——像小時候她哄我一樣。她的手漸漸放鬆,睡著了。(黃欣儀)
前三句是簡單的記敘語言,將場景導入「病房」。接著對祖母的形象加以摹寫,請特別注意摹寫的層次:由手指(指關節大而凸出),到頭髮(淡雅清香的髮油、最愛的髮髻),再寫到眼神(眼神呆滯地望著前方);從生活的操勞、歲月的滄桑,延伸到生命的呆滯,脈絡極為分明。當祖母將她誤認為母親時,她「摟著祖母的肩膀,小聲地哄她」,祖孫之間的感情,就透過對話和動作微妙地融合在一起。前三句是簡單的記敘語言,將場景導入「病房」。接著對祖母的形象加以摹寫,請特別注意摹寫的層次:由手指(指關節大而凸出),到頭髮(淡雅清香的髮油、最愛的髮髻),再寫到眼神(眼神呆滯地望著前方);從生活的操勞、歲月的滄桑,延伸到生命的呆滯,脈絡極為分明。當祖母將她誤認為母親時,她「摟著祖母的肩膀,小聲地哄她」,祖孫之間的感情,就透過對話和動作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這樣的語言感染力是很強的,但原稿顯然就缺少具體的情境,感染力也較弱。有些人在寫人物時,常著重人物的事蹟,極少寫出人物的特質,以及人物和自己之間的連結,因而顯得不夠動人。這樣的語言感染力是很強的,但原稿顯然就缺少具體的情境,感染力也較弱。有些人在寫人物時,常著重人物的事蹟,極少寫出人物的特質,以及人物和自己之間的連結,因而顯得不夠動人。
由於語言的質感,以及記敘、摹寫能力的強弱,語言的感染力也有所差異。由於語言的質感,以及記敘、摹寫能力的強弱,語言的感染力也有所差異。
高行健〈文學的理由〉 • 語言擁有令人身心震盪的力量,語言的藝術便在於陳述者能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他人,而不僅僅是一種符號系統、一種語意建構,僅僅以語法結構而自行滿足。如果忘了語言背後那說話的活人,對語意的演繹很容易變成智力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