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98 Views
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含义和性质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原因 第四节 合理社会流动及其功能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第六节 中国现代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含义和 性质.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的横向运行,确切地说,它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含义和性质. (二)社会流动的性质 社会流动的性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类型. (一)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E N D
第十四章 社会流动 • 第一节社会流动的含义和性质 •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类型 • 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原因 • 第四节合理社会流动及其功能 •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 第六节 中国现代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流动的含义和 性质 •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的横向运行,确切地说,它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化。
第一节社会流动的含义和性质 • (二)社会流动的性质 社会流动的性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
第二节社会流动的类型 • (一)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垂直流动可以进一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水平流动是指在同一地位类型中的不同社会位置之间的横向的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所处地位的改变。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本课程认为,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整体出发,系统研究社会关系的生成、发展、变化规律的社会科学。
第二节社会流动的类型 • (二)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代内流动也叫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自身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代内流动通常以职业地位作为社会地位特征,以个人最初职业为参照基点,以最后的职业地位作为终点,比较处于这两个时点之间的职业变动,从中找出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代际流动也叫异代流动,指同一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变化。通常也是以职业地位为标准的,以父母与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第二代人与第一代人相比其社会地位的变动情况,从中找出变动的原因和规律。
第二节社会流动的类型 • (三)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等等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人们社会地位的流动。 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指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地况下,由于个人的原因所造成的社会流动。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一)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二)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 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社会分层结构是一种制度化的稳定性不平等,它通常建立在血缘和门第等先赋条件的基础上,是一种封闭型等级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之间无法进行流动;而在开放性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乃属正常现象。因此,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是导致社会流动的基本原因。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三)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现代社会的社会流动普遍被纳入制度化轨道,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流动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四)文化价值观念 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外在地规定着社会流动的界限和机会,而文化价值观念则是影响着人们的流动愿望和社会流动行动的内在原因。这种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社会流动观、社会职业观和社会竞争观。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五)人口原因 首先表现为高阶层比低阶层更低的出生率。也就是说,社会上层的人口出生率低于社会政治功能对它的要求使向上的社会流动具有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另外,人口密度超过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势必引起人口的向外流动。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或过低时,就会产生人口的压力或吸引力,出现人口流动。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六)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的增加,例如高等院校、专门学校的大量增加,大学入学率的提高,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受到高等教育和专门的职业训练,提高了他们转换身份的机会与流动的能力,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普遍性与均等性。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七)自然环境的变化 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短期内大量外流。自然生态的变化虽然较缓慢,但也会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逐渐迁出或迁入。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八)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 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 • (九)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社会改革调整了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引起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
第三节社会流动的原因 • (十)个人原因 在社会流动中,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是不 可或缺的。个人因素有自致性的,例如教育、才能、动机和努力工作。也有先赋性的,例如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和外貌。两者对社会流动都产生作用,但大家都希望自致性的作用越大越好。
第四节 合理社会流动及其功能 • (一)合理社会流动的含义 所谓合理社会流动也就是适度的社会流动。过快、过慢或过多、过少的社会流动都是不合理的。一般而言,社会流动是否合理,主要看量和质两个方面。
第四节 合理社会流动及其功能 • (二)合理社会流动的功能 它有利于社会运行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消除社会差别和不平等,有利于减少社会冲突,有利于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是社会追求的目标。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 (一)索罗金的社会流动理论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流动的概念,并阐述了造成社会流动的原因。他把这些原因归纳成三大类,即人口特质、环境之改变——主要为技术变迁,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生能力的不一致。索罗金提出了两种基本的社会流动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此外,索罗金还对父亲职业地位对儿子职业地位流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工业社会中社会流动的一些特点。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 (二)利普赛特和本迪克斯的社会流动研究 利普赛特和本迪克斯在其著名论著《工业社会的社会流动》中将社会流动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移动的过程,这些社会位置被赋予普遍承认的特殊的等级的价值”。他们把社会流动研究概括为四个分析步骤。首先是个人生涯起点与其目前所达到的地位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个主要步骤包括社会继承与流动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三是流动过程分析。最后,是对社会流动的结果分析。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 (三)布劳与邓肯的地位实现模型他们首先使用流出率、流入率、联系指数、社会距离流动比等一些参数,描述了职业流动模式,然后重点考察了影响这些模式和个人成功机会的因素。在“地位实现模型”中,布劳与邓肯选择了5个变量作为与个人地位实现有关的变量:父亲的教育、父亲的职业、本人的教育、本人的最初职业、本人的目前职业。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 (四)特纳的流动过程理论 特纳认为,在任何社会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流动过程:一种是那些使社会成员获得某些属性或拥有某些机会从而使其得以在社会等级制中上升的“地位实现”状况;另一种则是使社会成员拥有流动动机与抱负的“结构性流动”过程。前一种流动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后一种流动则不然,尽管它“可以解释更多的方差”,因而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纠偏。为此,特纳提出了他的理论构想。他认为流动是许多社会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代表流动、同质子群体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同子群体间的线性等级划分程度、社会所拥有的生产位置数、社会系统中生产位置类型的变化率、社会中组织资源的集中度、个人资源的集中度。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 (五)社会流动研究的结构理论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许多学者开始注重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他们强调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个人特质以外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方向:探讨经济、产业部门、劳动力市场结构及其分割情形;这些分割现象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不同的产业部门、公司或劳动力市场结构对职业生涯和流动的影响。对于社会流动的结构分析,主要的理论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二元经济理论、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等。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 (六)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特殊视角在于:它重视人际关系而不重视个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网络以及人们身处在什么网络中,而不是重视类别(例如男女或职业);重视人际间的联系性和资源的嵌入性,不看重人的归属感;重视个人能够通过这种人际网络摄取多少资源,而不是人们现实占有多少资源;重视人们在网络中的位置或者网络所能提供使用的资源,而不重视人们的阶级地位。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资源被定义为与个体直接或间接相联的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以及社会关系。社会资源或资本具体包括:经济资源(资本)、文化资源(资本)、政治资源(资本)、组织资源(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源(资本)。
第五节 社会流动的理论 • (七)社会主义社会流动研究 帕金和吉登斯是社会主义社会流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帕金对社会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流动的作用特别关注。吉登斯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体力劳动者向非体力劳动者的流动形态上是有差别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从体力劳动者向非体力劳动者的流动更可能是“长距离流动”。所谓长距离流动指的是体力劳动者在向非体力劳动者转移的过程中跳跃了诸如普通办事人员一类的低层白领职业而直接进入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这样的中层或高层白领职业。吉登斯还对精英阶层的流动情况特别感兴趣。
第六节 中国现代社会流动 • (一)中国现代社会流动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流动无论在流动原因还是流动方式上,都与现代社会流动有所不同。古代中国是一个长期封闭的农业社会,封建的生产方式长期占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价值观念,以安居乐业、“士者恒士,农者恒农”为其理想目标,对社会流动采取排斥态度。人口流动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和战乱引起的,流动的大方向是从西南向东南方向的流动。新中国成立前长期战乱及急风暴风式革命导致的社会流动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流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参军热、入党热、参加革命工作热等。
第六节 中国现代社会流动 • (二)中国现代社会流动的特点 中国现代社会流动研究的内容、策略和方法特殊;中国现代社会分层结构的独特性; 中国的职业结构正在渐趋高级化;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
第六节 中国现代社会流动 • (三)中国现代社会流动过程 据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社会共发生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变革和五次社会流动。
第六节 中国现代社会流动 • (四)构建中国公正合理的现 代化社会流动模式的条件 要构建公正合理的现代化社会流动模式,必须创造以下一些条件: 1.继续深化体制改革;2.调整和创新社会政策;3.调整和创新公共资源配置,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而合理的配置;4.制定正确的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