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356 Views
鼠标发展史.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漫漫长路,终成正果 ] 从原始鼠标、机械鼠标、光机鼠标、 光电鼠标再到如今的光学鼠标,鼠标技术经历了漫漫征途终于修成正果。. 尽管鼠标是在 80 年代后才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的历史最早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末,其发明者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的道格拉斯 · 恩格尔巴特博士。. 鼠标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哪些技术,又有哪些设计在里面?. 原始鼠标: 1964 年 道格拉斯 • 恩格尔巴特博士. 原理:移动引起电阻变化, 实现光标定位和控制. 结构:互相垂直的片状圈轮,轮转动,改变阻 值.
E N D
鼠标发展史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漫漫长路,终成正果]从原始鼠标、机械鼠标、光机鼠标、 光电鼠标再到如今的光学鼠标,鼠标技术经历了漫漫征途终于修成正果。 尽管鼠标是在80年代后才得到广泛应用,但它的历史最早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其发明者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的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博士。 鼠标的发展史上出现了哪些技术,又有哪些设计在里面?
原始鼠标:1964年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博士 原理:移动引起电阻变化, 实现光标定位和控制 结构:互相垂直的片状圈轮,轮转动,改变阻值 作用:代替上下左右四键,只能用来定位 命名:尾部拖着一条数据连线,看起来很像一只小老鼠,后来 人们干脆就直接将它称为“Mouse” 1968年申请专利
纯机械鼠标:技术试验品,没有真正量产制造 原理:纯数字技术 结构:可四向滚动的胶质滚球,滚球转动, 带动X、Y转轴末端圆形译码轮,译码轴上 的金属片与电刷接触,出现接通断开形态。 改进:性能改善,灵敏度、精度提高, 成本低 缺陷:定位精度不够,磨损厉害
光学机械式鼠标:1983(机械鼠标、滚轮鼠标) 结构:发光二极管和感光芯片,光栅码盘 (1907年发明,1960年现代发光二极管) 改进:精度、可靠性、灵敏度提高 ——真正的鼠标时代 缺陷:底部小球易脏,影响光线通过 需要经常清洗
光电鼠标: 结构:两个发光二极管,感光芯片,控制 芯片,带有网格的反射板 原理:X、Y发光二极管发光照射在反射 板上,反射经过镜头组件传递后照射在 感光芯片上,感光芯片将光信号转变为 数字信号,送到定位芯片中,产生X-Y 偏移数据 改进:精度提高 缺陷:依赖反射板,移动方向必须与网格纹理垂直,造价高
光学鼠标:1999年 光学引擎 控制芯片 结构:发光二极管、微型摄像头、 光学引擎和控制芯片 原理:发光二极管照亮底部表面,摄像头拍摄, 不同图像传感光学引擎进行数字化处理, 光学引擎中的定位DSP芯片对图像数字 矩阵分析,比较位置变化信息,判断鼠 标移动方向和距离,转换为坐标偏移量
光学鼠标: 光学定位芯片 滚轮 优点:各项完美指标,2001年后用户不断增加 同时光学鼠标技术不断发展,分辨率提高到800 dpi精度,刷新频率每秒6000次,色盲症也解决, 成本下滑,只要30-40元
光学鼠标: 缺陷:必须在粗糙表面才行,若是像镜面、漆面等光滑表面, 则不能很好使用 激光鼠标,解决了光学鼠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