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統計分析方法

統計分析方法. 變異數分析 迴歸分析 因素分析 區別分析 集區分析. 迴歸分析. 找出預測模式: 簡單迴歸 (Simple regression) 以 一個變項預測另一個有興趣的數量變數。 複迴歸 (Multiple regression) 以 多個變項預測某一個有興趣的數量變數。 羅吉斯 迴歸 (Logistic regression) 以 多個變項預測某一個有興趣的 0-1 變數。. 最小平方迴歸. 迴歸直線 (regression line).

munc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統計分析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統計分析方法 變異數分析 迴歸分析 因素分析 區別分析 集區分析

  2. 迴歸分析 • 找出預測模式: • 簡單迴歸(Simple regression)以一個變項預測另一個有興趣的數量變數。 • 複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以多個變項預測某一個有興趣的數量變數。 • 羅吉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以多個變項預測某一個有興趣的0-1變數。

  3. 最小平方迴歸

  4. 迴歸直線(regression line) • 迴歸直線是用來描述反應變數 y與解釋變數 x線性關係的直線,在給定 x 之下通常使用迴歸直線的公式來預測 y。 • 平均日加溫度數為20度時,根據下圖的迴歸直線可算出月平均瓦斯消耗量約為490 cu. ft 。

  5. 迴歸直線實例 (20, 5)

  6. 預測誤差 • 迴歸直線的選擇直接影響預測值 y 的準確性。 • 我們以 y 觀察值 -預測值 y 稱為誤差, 或稱為垂直距離。 • 平均日加溫度數為 20度時,若實際月平均瓦斯消耗量為 510 cu. ft,則 誤差 = 510 - 490 = 20。

  7. 預測誤差圖示 預測值 誤差 觀察值 y

  8. 最小平方迴歸直線 • 依據誤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則求得的迴歸直線,稱為最小平方迴歸直線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line)。 • 改變迴歸直線的截距與斜率,選擇使誤差平方和最小的直線。

  9. 最小平方迴歸直線方程式 • 若直線方程式為 y = a + bx,則在 xi之下 yi的預測值為 ,則誤差平方和即為 。 • 依據微積分的方法可求得使誤差平方和最小的 a, b值分別為 • 最小平方迴歸直線即為 。

  10. 最小平方迴歸直線實例 • 統計資料 則 • 最小平方迴歸直線即為 。

  11. 最小平方迴歸直線-minitab

  12. 最小平方迴歸直線-minitab圖

  13. 最小平方迴歸的性質 • 最小平方迴歸直線中反應變數 y與解釋變數 x 的角色無可取代。 • 反應變數 y與解釋變數 x 互換會得到不同的迴歸直線。 • 迴歸直線的斜率與相關係數關係密切。 b = r (sy/sx)

  14. 兩迴歸直線

  15. 最小平方迴歸的性質(續) • 迴歸直線一定通過 點。 • 迴歸直線方程式 中, 以 代入可得 即表示點 在迴歸直線上。

  16. 最小平方迴歸的性質(再續) • 相關係數描述了迴歸直線的強度。 • 相關係數平方即為反應變數 y 的變異中, 在變數 x 迴歸後解釋的部分(比例)。

  17. 餘差(Residuals) • 觀察值 y與預測值 的差稱為餘差。 • 餘差總和必為零

  18. 餘差圖(Residuals Plot) • 餘差與對應的解釋變數的散佈圖,稱為餘差圖。 • 餘差圖有助於瞭解迴歸直線的適合性。 • 餘差圖為非線性。 • 餘差的散佈隨著 x值的增加而散開或縮減。

  19. 標準餘差圖 4 2 0 - 2 - 4 x

  20. 曲線型餘差圖 4 2 0 - 2 - 4 x

  21. 散發型餘差圖 4 2 0 - 2 - 4 x

  22. 餘差圖中的特殊點 • 離群點:餘差特出的點,偏離整體餘差的分佈。 • Child 19 • 干擾點:該點的移除對於迴歸直線的計算結果有重大的影響,稱為干擾點。 • x值特出(大或小)的點,多為干擾點。 • Child 18

  23. 餘差圖實例 • 小孩說第一句話的時間與日後Gesell 能力測驗成績的迴歸關係。 • 迴歸直線如後 • 餘差如下,餘差圖如後

  24. 迴歸直線圖 Child 19 Child 18

  25. 迴歸餘差圖 Child 19 Child 18

  26. 特殊點對迴歸直線的影響 Child 19 Child 18

  27. 相關與迴歸的迷思

  28. 相關性與迴歸直線的侷限 • 相關性與迴歸直線僅用來描述兩變數之間的線性關係,且其數值受特殊點的影響極大。 • 平均日加溫度數為20度時,根據下圖的迴歸直線可算出月平均瓦斯消耗量約為490 cu. ft 。

  29. 外插(Extrapolation)預測 • 以迴歸直線預測原解釋變數概括的範圍外資料之對應 y值,其準確性的多半不高。 • 以3~8歲孩童身高資料得到的迴歸直線,預測25歲成人身高(預測值約為8呎長人)必然不準確。

  30. 使用平均數 • 使用平均數資料(月平均瓦斯消耗量)評估相關性,往往高於未平均前資料(每日瓦斯消耗量)的相關性。 • 平均數資料已整合了未平均前資料的離散情況。

  31. 複迴歸分析

  32. 複相關係數 • 變數 y 與預測變數 x1, x2,…, xp之間的相關係數稱為複相關係數。 • 預測變數之線性組合 a1x1+a2x2+…+apxp與變數 y 之相關係數。

  33. 複相關係數實例 • 大一微積分成績為 y,預測變數為聯考數學成績 x1與英文成績 x2。 • 大一微積分y,與聯考英數平均成績 x = (x1+ x2)/2 的相關係數。 • 大一微積分y,與聯考英數加權平均成績 x* = ax1+ bx2的相關係數。 • 求a, b使得 corr(y, ax1+bx2)為最大。

  34. 複迴歸模式 • 變數 y 與預測變數 x1, x2之 n 組隨機資料為 yi, x1i, x2i, i =1,…, n 則複迴歸模式為 • 為隨機誤差服從常態 。 • 為三未知常數,可由隨機資料 yi, x1i, x2i, i =1,…, n 估計之。

  35. 迴歸方程式之估計 • 最小平方法即為 Normal Equations之解: • 令 分別為上列聯立方程組之解,則迴歸方程式為

  36. 複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表 • 則拒絕

  37. 複迴歸實例 • 會計事務所以十位會計師過去資料,利用迴歸直線預測CPA 考試分數。資料如下:

  38. 相關分析 • 相關分析得

  39. 資料散佈圖(Score vs. GPA.)

  40. GPA對Score之簡單迴歸

  41. 資料散佈圖(Score vs. Exp.)

  42. Experience對Score之簡單迴歸

  43. GPA 及 Exp 對 Score 之複迴歸

  44. 複迴歸之殘差分析

  45. 迴歸係數檢定 • 給定i,檢定 已在模式內時 是否還需要加入即檢定 • 檢定統計量為 ,其中 則拒絕H0。 • 檢定 ,則檢定統計量為

  46. 迴歸信賴區間 • bj的100(1-a)% 信賴區間為 • 在x10, x20情形下,的100(1-a)% 信賴區間為 其中

  47. 複判別係數 • 判別係數 • k 增加則SSE 減少,則R2增加 • 修正判別係數 • k 增加則SSE 減少,但 增加, 則Adj R2不一定增加

  48. 複判別係數與變數項目數k

  49. 指標變數 • 若考慮性別因素,令x3為指標變數x3=1 為男,x3=0 為女,則模式為 • 一般分類型資料若有 2k類則以k 個指標變數分析。 • 例:以(x3, x4) = (0,0)為第一季,(0, 1)為第二季,(1, 0)為第三季,(1, 1)為第四季,即以 2 個指標變數代表四季。

  50. Score vs. GPA散佈圖(by Sex)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