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likes | 391 Views
菁英民主理論. 教師:陳淑美 組員:林昱昕、陳厚恩、周良虹、秦詠聆、莊宛純. 1. 理論之由來. 儘管人們可以從 柏拉圖 、 馬基雅弗利 等人的著作中找到菁英主義的蛛絲馬跡,但是,一般觀點認為系統而有影響的菁英主義形成於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在 20 世紀 70 年代達到其發展的頂峰。
E N D
菁英民主理論 教師:陳淑美 組員:林昱昕、陳厚恩、周良虹、秦詠聆、莊宛純
1.理論之由來 儘管人們可以從柏拉圖、馬基雅弗利等人的著作中找到菁英主義的蛛絲馬跡,但是,一般觀點認為系統而有影響的菁英主義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其發展的頂峰。 早期的菁英主義發源於義大利。莫斯卡、帕累托、米歇爾斯、奧爾特加、勒龐等人在批判大眾民主的基礎上發展了早期的菁英主義理論,韋伯、熊彼特等人則從民主政治出發,論證了菁英民主的政治合理性。當代的菁英主義者,如伯納姆、米爾斯等人則從經濟和制度的角度論證了菁英主義。
2.著名人物 李光耀強調著菁英會對國家帶來競爭的優勢,使得國家能夠蒸蒸日上,並且讓國家達到最好的水準。李光耀的言論受到重視,不僅是他從區域性強人很自然地「向上提升」到世界級領袖,主要是他的世界觀或價值觀,李光耀的精英政治理念直接來源於儒家傳統思想的“人治”理論,它強調人的道德才能,只有兼備兩者,才會發揮出政治的作用。新加坡在李光耀提倡「亞洲價值觀」的引導下,不盲從西方的文化價值理念,也不複製西方社會,他的成功反而贏得西方領袖的刮目相看,使他從區域性強人,躍升到世界級的領袖。 新加坡前總理、現任內閣資政─李光耀:
3.理論內容: 菁英主義的興起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對大眾民主興起的保守態度,人們試圖以菁英主義來對抗大眾民主的潮流。受到多元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潮的批判和挑戰,菁英主義在當代日趨衰落。晚近崛起的新菁英主義則,試圖在菁英決策、菁英統治的合法性等問題上有所突破。 人們常常使用「寡頭」、「統治階級…等來稱呼菁英。帕雷托在區分「菁英統治」和「民眾」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從「高度」和「素質」兩個方面來定義菁英;韋伯、熊彼特等人傾向於將菁英視為民主政治的獲勝者;拉斯維爾則試圖以「高度」的概念作為定量地分析菁英的標準。但時至今日,菁英的含義亦並不一致。 早期的菁英主義有一種貴族傾向,把身份、地位、財產作為衡量菁英的標準。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菁英主義逐漸接受並融合了民主的某些要素,發展成為菁英民主。菁英主義民主否認古典民主理論中「人民主權」、「公意」、「共同福利」等價值取向,更傾向於將民主視為一種方法或是一種程序,對民主採取工具主義的態度。這種程序民主的概念直接影響到達爾、亨廷頓等人的民主理論。
4.落實於何地 1.中國: 普選無法達成的時時刻刻制衡,出現在大陸共產黨的集體領導裡。從7千萬黨員、經過幾十年淬煉出來的9個政治局委員菁英,時時刻刻在角力制衡。胡錦濤只是把九人裡多數同意的事情代表發布,由另外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員溫家寶負責執行。 2.新加坡: 在新加坡成立初期,人們的言行受到嚴格的控制,人民對於事關自己利益的事情是沒有任何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的。不過,李光耀在內閣決策時引入了一定的民主機制,例如:讓其他的同僚官員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官員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裡面充分體現了精英民主的內涵。 李光耀這種治理思路是明顯的儒家精英主義,這種制度有點像我國古代的議政和納諫制度,讓群臣自由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擁有提出反對的意見的權利。 “精英政治是新加坡幾十年的基本國策,也是新加坡成功的主要原因”,這是李光耀最著名的政治理論。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人治其實也就是精英專制或寡頭政治。新加坡的官員不單要擔任管理的職能,在這種精英政治下還要對社會的穩定和道德秩序負有強烈責任感。
5.參考資料 1.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119-3869.html 2.http://wiki.mbalib.com/zh-tw/%E7%B2%BE%E8%8B%B1%E7%90%86%E8%AE%BA 3.http://diary.blog.yam.com/windtrace/article/5349067 4. http://www.nou.edu.tw/~dpa/(409)040-046.pdf 5.http://www.fed.cuhk.edu.hk/~hkier/content/document/OP/Op2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