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1.05k Views
2007 年汛前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课程. 救灾应急响应. 国家减灾中心灾害应急部 2007 年 4 月 24 日 海南三亚. 来 红 州 博士. 序 言.
E N D
2007年汛前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课程 救灾应急响应 国家减灾中心灾害应急部 2007年4月24日 海南三亚 来 红 州 博士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自然灾害呈现出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大大加深了灾害防御和应急的难度。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因灾死亡人口约2000余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亿元以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超过5%,近几年年均灾害损失比上个世纪80年代平均水平高出40%;2006年我国台风、洪涝、干旱灾害尤为突出,为1998年以来损失最严重的年份,自然灾害呈现加剧的趋势。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自然灾害呈现出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大大加深了灾害防御和应急的难度。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因灾死亡人口约2000余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亿元以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超过5%,近几年年均灾害损失比上个世纪80年代平均水平高出40%;2006年我国台风、洪涝、干旱灾害尤为突出,为1998年以来损失最严重的年份,自然灾害呈现加剧的趋势。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 2006年我国灾情概况 • 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 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灾害管理应急预案体系 • 灾害应急救助制度体系 • 应急队伍建设 • 抗灾救灾资金 • 救灾物资储备 • 灾害预警预报体系 • 2006年应急救灾工作 • 应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损失总体偏重。台风、洪涝、干旱、风雹、地震等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据国家减灾委员会核定,2006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3453.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3227人(含森林火灾死亡41人),紧急转移安置1384.5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1091.3千公顷,绝收面积5408.9千公顷;倒塌房屋193.3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8.1亿元。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预案和80件部门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预案和80件部门预案; • 中央和地方政府组建了各级应急管理机构; • 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 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 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2006年11月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
中央层面灾害管理综合协调机构 • 国家减灾委员会; •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 • 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
中央各部委设立的灾害应急管理专门机构 • 国土资源部的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 • 交通部的交通安全委员会; • 农业部的防汛抗旱领导小组、蝗灾防治指挥部、草原防火指挥部; • 国家林业局的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领导小组; • 中国气象局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等。
中央层面决策支持机构 • 国家减灾委的专家委员会; • 民政部的国家减灾中心; • 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交通部的中国海上搜救中心; • 水利部的水文局以及各流域管理机构; • 中国地震局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 中国气象局的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 国家海洋局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中央层面应对突发自然灾害预案体系 • 第一层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第二层次:5件应对自然灾害国家专项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 第三层次:15件应对自然灾害部门应急预案 《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 《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程》 《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 《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 《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细则》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指标和标准体系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指标和标准体系
国家减灾委员会建立以专家委员会为主体,涵盖自然灾害管理各有关专业的专家队伍;国家减灾委员会建立以专家委员会为主体,涵盖自然灾害管理各有关专业的专家队伍; • 民政部建立以救灾救济司、国家减灾中心为主体,必要时动员全体司局的灾害应急管理队伍,并健全了与有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组建灾区现场工作队伍; • 国土资源部加强以武警部队和民兵为主体的现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 交通部建立以交通部专业救助队伍为主的海上搜救队伍; • 农业部建立由种植业管理司负责具体协调的应急管理工作队伍; • 国家林业局在全国建立以地方森林消防队伍为主力军的火灾扑救队伍体系; • 中国地震局建立以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为主的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
中央对地方抗灾救灾工作的补助资金: • 灾民生活救济补助资金; • 卫生救灾补助资金; • 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 • 汛前应急度汛资金; • 水毁公路补助资金; • 文教行政救灾补助资金; • 农业救灾资金; • 林业救灾资金; • 灾区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等。 • 某些科目在年度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从总理预备费中支出。
2006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各类抗灾救灾资金共111.98亿元。民政部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51.02亿元,用于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帮助倒房群众重建住房;国家防总下拨防汛抗旱应急资金19.35亿元;国土资源部下拨地质灾害应急治理费5000万元;农业部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8亿元;发改委安排中央补助投资8000万元,用于川渝地区抗旱救灾应急供水工程建设。
2006年,国家灾害救助标准得到一定幅度地提高,其中,紧急转移安置中央补助标准由每人100元提高到150元;台风转移安置补助标准为每人70元;倒塌房屋中央补助标准由每间300元提高到600元;损坏房屋中央补助标准为每间100元;春荒冬令期间灾民基本生活保障按一斤基本口粮测算,中央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天0.5元提高到0.7元。
民政部、财政部1998年开始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目前在沈阳、哈尔滨、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10个城市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部分多灾、易灾地区也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以救灾仓库为依托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2006年共向各受灾地区调拨救灾帐篷4.41万顶。民政部、财政部1998年开始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目前在沈阳、哈尔滨、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10个城市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部分多灾、易灾地区也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以救灾仓库为依托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2006年共向各受灾地区调拨救灾帐篷4.41万顶。
国家防办建立21个中央级防汛物资定点仓库; • 农业部建有国家级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6个、草原防火物资站7个; • 国家林业局建有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3个。
国家减灾委建立了年度和月度灾情趋势预测会商机制。国家减灾委建立了年度和月度灾情趋势预测会商机制。 • 民政部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联网灾害信息系统,建立24小时灾情监测系统,确保灾害发生后及时获取灾情信息。 • 国土资源部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系统。 • 交通部建立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
水利部、国家防办建立了水文监测网络和灾害性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水利部、国家防办建立了水文监测网络和灾害性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 农业部建立了草原火情和草原病虫害监测系统。 • 国家林业局建立了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突发林业生物灾害监测网络和沙尘暴灾害监测体系。 • 中国地震局构建了地震监测台网。 • 中国气象局建立了完备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系统。 • 国家海洋局建立了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06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各地灾情共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40次(四级响应32次、三级响应8次)。2005年启动响应30次,2004年启动响应12次。2006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各地灾情共启动《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40次(四级响应32次、三级响应8次)。2005年启动响应30次,2004年启动响应12次。 2006年以来,民政部会同财政部累计下拨中央应急救灾款6.0597亿元,共向灾区调拨救灾帐篷44120顶。
2006年国家相关部委启动应急响应情况 • 国家防总汛期先后6次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派出30多个工作组支持地方的防汛抗旱和抗灾救灾工作。 • 交通部及涉海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6年成功救助了16753名遇险人员救助成功率达95.7%。 • 农业部在2006年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三级应急响应7次、四级应急响应6次;启动草原防火二级应急响应2次、三级应急响应12次。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国家林业局针对2006年我国华北、西南、东北等地发生的重特大森林火灾,启动应急预案20余次,此外,还针对发生的特大沙尘暴灾害首次启动应急预案。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国家林业局针对2006年我国华北、西南、东北等地发生的重特大森林火灾,启动应急预案20余次,此外,还针对发生的特大沙尘暴灾害首次启动应急预案。 • 中国地震局在2006年启动地震灾害突发事件三级响应1次,四级响应18次。 • 中国气象局在防御超强台风“桑美”中,首次启动I级气象应急响应。 • 国家海洋局在2006年初辽东湾严重冰情期间,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
卫生部2006年派出医疗防疫队伍14600多支,救治伤病人302500人。卫生部2006年派出医疗防疫队伍14600多支,救治伤病人302500人。 • 全国公安部门出动警力40余万人次,解救群众近百万人。 • 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先后出动军队和武警官兵9.2万人,转移和解救群众19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