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 --肛门直肠疾病

肛肠概论.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 --肛门直肠疾病.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肛门直肠疾病的概念及范围。 2 、熟悉肛门直肠的局部解剖,检查方 法。 3 、掌握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临床症 状、特点及治疗方法。. 一 定义及范畴. 1 、定义: 是指一切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一系疾病。 2 、范畴: 痔、肛隐窝炎、肛瘘、肛痈、肛裂、脱肛、息肉痔、锁肛痔、便秘、泄泻、肠癖等。 祖国医学统称痔瘘、痔疮。.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肛管 齿线 直肠 肛门括约肌.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肛门直肠的血液供应

mosty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 --肛门直肠疾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肛肠概论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肛门直肠疾病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2.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肛门直肠疾病的概念及范围。 2、熟悉肛门直肠的局部解剖,检查方 法。 3、掌握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临床症 状、特点及治疗方法。

  3. 一 定义及范畴 1、定义: 是指一切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一系疾病。 2、范畴: 痔、肛隐窝炎、肛瘘、肛痈、肛裂、脱肛、息肉痔、锁肛痔、便秘、泄泻、肠癖等。 祖国医学统称痔瘘、痔疮。

  4.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 肛管 • 齿线 • 直肠 • 肛门括约肌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肛门直肠的血液供应 肛门直肠的淋巴组织 肛门直肠的神经支配

  5.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肛管 ⑴形状: 管腔 长轴 上界 外周 后方

  6.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肛管 ⑵长度: 解剖肛管(皮肤肛管) 平均2.1 ±+0.03cm 男2.2 ± 0.05cm 女2.0 ± 0.04cm

  7.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1、肛管 外科肛管(括约肌肛管) 平均4.2 ± +0.04cm 男4.4 ± 0.05cm 女4.0 ± 0.05cm

  8.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2、齿线 ⑴齿线概念 即粘膜皮肤线,此线与栉膜区形态象“梳子”,故又 名梳状线,距肛缘约2cm。

  9.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2、齿线 ⑵齿线上、下区域的差异 齿线上: 粘膜,多为腺癌。植物神经支配,无痛觉。肠系膜下淋巴结→ 腰淋巴结。来自肠系膜下A的直肠上A。

  10.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2、齿线 ⑵齿线上、下区域的差异 齿线下: 皮肤,多为磷癌。脊神经支配(肛 门神经),疼痛敏感。腹股沟淋巴结。来自阴部内A的肛门A(痔下A)。

  11.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直肠 ⑴直肠的形态 ①位于盆腔内,长约12-15cm,上端管径4cm,中部扩大为直肠壶腹(rectal ampulla),下部因肛管直肠环环绕而缩小,称肛管直肠(anorectum)。

  12.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直肠 ⑴直肠的形态 ②直乙无明显界线,一般认为乙状结肠系膜消失处即是直肠的开始处,其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 ③下行沿骶骨前面,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 ④直肠不同于乙状结肠,(直)肠管表面无系膜、结肠袋、肠脂垂、结肠带。

  13.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直肠 ⑵直肠壁的结构 粘膜层 粘膜下层 肌层(环肌、纵肌) 外膜

  14.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直肠 ⑶直肠瓣 上:在直肠起始部的左或右侧,距肛门约13cm。 中:位于直肠壶腹的右前壁,大而恒定,常称第三肛门括约肌,距肛门约9-11cm,相当于腹膜返折。 下:位于中部横形皱襞下方2.5cm直肠左侧壁,距肛门约8cm。

  15.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直肠 ⑷直肠的紧邻—前方 男性:膀胱底部、精囊 腺、输精管、输尿管、 前列腺,以及落入直肠膀胱陷窝内的回肠、乙状结肠 女性:子宫、阴道、以及落入直肠子宫陷窝内的回肠、乙状结肠

  16.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直肠 ⑸直肠的紧邻—后方 直肠后方正中邻接最下三个骶椎和尾椎、骶正中血管、奇神经节和直肠上血管。 直肠后外侧邻接梨状肌、最下三对骶神经和尾神经前支、交感干、骶外侧血管、盆神经丛等。

  17.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直肠 ⑹直肠与腹膜的关系 腹膜覆盖直肠上端的前面与两侧,前方的腹膜在男性与膀胱后壁相连,形成直肠膀胱陷窝,在女性与子宫后壁相连,形成直肠子宫陷窝。 在两侧:腹腔的最低点距肛门(男7.5cm,女5.5cm)

  18.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直肠 ⑺直肠曲 ①直肠骶曲 ②直肠会阴曲(直肠角或肛直肠角anorectal angle) 排便前:91.96°±1.52 排便时:136.76°±1.51 肛直肠角的大小取决于耻骨直肠肌的功能

  19.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4、肛门括约肌 ⑴肛门外括约肌 ⑵肛门内括约肌 ⑶肛提肌(自学) ⑷耻骨直肠肌 (自学)

  20.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4、肛门括约肌 ⑴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 • 宽0.3-0.7cm,厚0.3-1.0cm • 肌束环绕肛门呈圆形,位于皮下 • 因肌束横架于浅部两股肌束之下 • 在后方形成‘V’形薄弱点 • 切断皮下部会引起肛门失禁(女) (女性外括约肌皮下部在肛门前后方与浅部无连系,故在前方切断此层会发生肛门闭锁减弱)

  21.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4、肛门括约肌 ⑵肛门外括约肌—浅部 • 宽0.8-1.5cm,厚0.5-1.5cm。 • 肌束呈梭状或‘8 ’字形环抱于肛管中部,位于皮下部外侧稍上方、深部下方。 • 是外括约肌中最大最长和收缩力最强的部分。 • 后部肌束附着于尾骨后外侧面,是肛尾韧带的重要构成部分。

  22.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4、肛门括约肌 ⑶肛门外括约肌—深部 • 宽0.4-1.0cm,厚0.5-1.0cm。 • 肌束呈圆形,环绕内括约肌的直肠纵肌层的外面。 • 在前方游离,部分纤维交叉止于坐 骨结节,后部肌束的上缘与耻骨直 肠肌后部密切接触,不易分开。

  23.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肛门括约肌

  24.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4、肛门括约肌 ⑷肛门内括约肌 • 高度2.32±0.65cm,厚度一般为0.54 ±0.38cm -1.0cm。 • 直肠环肌层的延续,属平滑肌,是不随意肌,珠白色,椭圆形,包绕2/3肛管。 • 因没有肌内神经节,能量消耗极少,可维持长时间收缩不疲劳,部分切断也不影响肛门自制功能,治疗肛裂必须全部切开。

  25.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4、肛门括约肌 ⑷肛门内括约肌 • 内括约肌有消化道肌层的特性,易于痉挛,一切有害刺激均可致内括约肌痉挛。 • 内括约肌参与随意性抑制性作用,而达到肛门自制的目的。故提出内括约肌重建是肛门失禁修复手术的一个重要步骤。

  26.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5、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⑴肛提肌上间隙 ⑵肛提肌下间隙

  27.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肛提肌上间隙 肛提肌下间隙

  28.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5、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⑴肛提肌上间隙 骨盆直肠间隙(2个) 直肠后间隙(1个)

  29.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坐骨直肠间隙 直肠后间隙 骨盆直肠间隙

  30.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5、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①骨盆直肠间隙 • 位于肛提肌上方,腹膜之下,直肠两侧,男性前方有前列腺、膀胱,女性有子宫和阔韧带。 • 间隙较大,积脓较多,可穿入直肠、膀胱、阴道甚至进入坐骨直肠窝。

  31.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5、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②直肠后间隙 • 又称骶前间隙,位于直肠后方,骶骨及骶前筋膜的前面。上界于骶岬处直接与腹膜后间隙相通,下方伸至盆膈上筋膜。 • 直肠后间隙脓肿易于向前溃入直肠内,或向下穿破肛提肌,很少向外蔓延到其它间隙。 • 直肠后间隙内有骶神经丛、交感干神经节以及骶 中和痔中血管,手术损伤将引起盆腔脏器的功能失调。

  32.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5、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⑵肛提肌下间隙 坐骨直肠间隙(2个) 肛管后浅间隙(1个) 肛管后深间隙(1个)

  33.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5、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①坐骨直肠间隙 • 坐骨直肠间隙位于肛门直肠两侧,为成对楔状腔隙,其容积约60-90ml,是肛提肌以下最大最重要的间隙。 • 间障前后径平均为6-8cm,宽2-4cm,深6-8cm。在临床上,极易发生脓肿,借肛管后深间隙相交通,形成“哑铃形”脓肿。

  34.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5、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②肛管后浅间隙 • 位于肛尾韧带的浅面,此处感染只限于皮下组织,不影响到肛管、坐骨直肠间隙及肛管后深。 • 此间隙是肛裂引起皮下脓肿的所在地。 • 间隙内有骶神经后支的扣环状神经未梢,故肛裂时特别疼痛。

  35.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5、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③肛管后深浅间隙 • 位于肛尾韧带的深面,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通。 • 此间隙发生感染,脓肿较重时,可形成后马蹄形脓肿(瘘)。

  36.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6、肛管直肠的血液供应 ⑴动脉: 直肠上动脉 (痔上动脉) 直肠下动脉 (痔中动脉) 肛门 动 脉 (痔下动脉) 骶中 动 脉

  37.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6、肛管直肠的血液供应 ⑵静脉: 粘膜下静脉丛 外膜下静脉丛

  38.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39.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⑴动脉 ①直肠上动脉 • 发自肠系膜下动脉最下的乙状结肠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跨越左髂总动脉以下的部分改称为直肠上动脉(痔上动脉)。 • 起点平面相当于平第1骶椎(53.3%),约至第2骶椎高度(相当于Douglus窝)在直肠后分为二支,沿直肠两侧下行,右支又分为前后二支,与外侧支一起分布于痔区。 • 长度:男 4.7±2.83cm, 女 4.5±1.14cm 管径: 0.37±0.08cm

  40.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⑴动脉 ②直肠下动脉 • 又名痔中动脉,是髂内动脉的分支。70%起自阴部内动脉,在腹膜下向前内行,经直肠侧韧带达直肠下段前壁。 • 直肠下动脉与上动脉、肛门动脉之间有着广泛吻合。 • 实践证明,结扎直肠上动脉后,腹膜返折上8-10cm的残留直肠段仍有较好血液供应。切断直肠下动脉,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段也有较好血液供应。 • 管径一般很小,约0.1-0.25cm,断裂后不致引起严重出血。

  41.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⑴动脉 ③肛门动脉 • 又名痔下动脉,起自阴部内动脉,经坐骨直肠窝外侧壁上的Alcock氏管至肛管。 • 肛门动脉分三支,第一支向后上→肛提肌。第二支瘘动脉→肛门后方、肛尾韧带、外括约肌后部。第三支最粗大→外括约肌中部。 • 因肛门动脉细小,手术时切断该分支,一般不会引起大出血。 • 85.4%的人两侧肛门动脉在肛后连合处无吻合,形成乏血管区,是肛裂好发位置的因素之一。

  42.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⑴动脉 ④骶中动脉 • 自腹主动脉分歧部上方约1cm处的动脉后壁,沿第4、5腰椎和骶尾骨前面下降,行于腹主动脉、左髂总静脉、骶前静脉、痔上血管和直肠的前面,某些终未分支达肛管。 • 切断直肠时将直肠由骶骨前面下拉,切断此动脉有时会引起止血困难。

  43.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⑵静脉 ①粘膜下静脉丛 • 位于整个直肠的粘膜下层,静脉丛呈横行环状排列,其旁支穿经直肠肌层,在外膜下形成大量的斜行静脉,即外膜下静脉丛。 • 齿线以上的粘膜下丛,又名内痔丛,在直肠柱内呈囊状膨大。 • 齿线以下肛管的静脉丛,又名外痔丛,位于直肠肌层表面和肛门皮下,由肛管壁内静脉、肛周静脉、直肠壁外静脉汇集而成。

  44.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⑵静脉 ②外膜下静脉丛 • 位于直肠肌层的外面,较粘膜下静脉粗大,由稀疏不规则的斜行静脉相互交织而成。 • 内痔丛的旁支在此汇成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 • 外痔丛分别汇入直肠上静脉、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 • 直肠上静脉不成对,向上→肠系膜下静脉,无瓣膜。 • 直肠下静脉成对,有瓣膜,→髂内静脉。 • 肛门静脉成对,有瓣膜,→阴部内静脉。

  45.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7、肛管直肠的淋巴 肛管的淋巴 齿线上组 齿线下组 直肠的淋巴

  46.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7、肛管直肠的淋巴 ⑴肛管的下组淋巴 • 下组包括肛周、肛管皮肤部的淋巴网。 • 淋巴 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管结。 • 实验证明:齿线上、下两组的淋巴管是交通的。 • 临床证实:直肠癌侵至齿线上方1.1cm处,有时可见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转移,且越靠近齿线转移率越高。

  47.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7、肛管直肠的淋巴 ⑵肛管的上组淋巴 上组包括肛管粘膜部与内外括约肌之间的淋巴网。 淋巴管走向有三: ★上行,汇入直肠上动脉起始部的淋巴结。 ★向外上方走行入髂内淋巴结。 ★外行,沿肛门动脉经坐骨直肠窝入阴部内动脉周围的淋巴结。

  48.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7、肛管直肠的淋巴 ⑶直肠的淋巴 始于直肠粘膜下及肛管皮下毛细淋巴管丛,再从肠管内至入肠管外,汇入直肠旁淋巴结,而流向上、中、下三个方向。 上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中组髂内淋巴结; 下组腹股沟淋巴结。

  49.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7、肛管直肠的淋巴

  50. 二 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8、肛门直肠的神经支配 ⑴直肠即齿线上,由植物神经支配,无痛觉。 ⑵肛门即齿线下,由脊神经支配(肛门神经),疼痛敏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