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312 Views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以及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概念与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并熟悉会计科目。. 重点 财务会计的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 ;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 。. 难点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 ;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 。. 【 授课章节 】. 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述 第二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三节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
E N D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以及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概念与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并熟悉会计科目。
重点财务会计的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 。 难点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 。
【授课章节】 • 第一节财务会计概述 • 第二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 第三节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 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第四节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
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述 一、财务会计的概念 (一)财务会计的发展 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传统会计逐步发展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二)财务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为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 1、投资者、债权人 2、企业内部管理部门 3、国家宏观管理部门 信息使用者
(三)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特有的方法,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向企业的管理者和与企业有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外部集团和个人提供财务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
二、财务会计的特征:与管理会计相比较 • 为满足企业外部有关方面了解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 • 以提供财务报告为工作中心 • 提供对外报告 • 描述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强调将来 • 以整个企业为主体 • 工作程序比较固定 • 以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法规制度为依据 相同点:基本信息资料都来源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都是企业管理当局必不可少的决策依据;都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等。
第二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财务会计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
二、会计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收入 、费用、利润 三、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
第三节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 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基本前提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指对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计量标准等所作的合理推断。 基本前提有: (一)会计主体假设 (二)持续经营假设 (三)会计分期假设 (四)货币计量假设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基本原则包括三大类共13条: • 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 •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配比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 起修正作用的原则: 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要求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二)会计计量的属性 主要包括: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 3、可变现净值;4、现值; 5、公允价值
(三)会计计量的标准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四节 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 一、会计科目的意义 二、会计科目的使用要求 三、常用会计科目
【本章小结】 • 本章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框架。从账务会计的产生着手,阐述了财务会计的概念、特征,重点说明了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会计计量及会计要素内容及其特征。按照《按新会计准则和指南》的要求进行了定义,并进行了详细讲解。本章对全书起统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