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世界危重病医学及中医、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形成

世界危重病医学及中医、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形成. 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大 内科兼急诊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 罗侃教授. 一、世界危重病医学的形成. 医学的任务是防病治病,挽救生命,延长寿命。医学分科首先是以发病部位、性别、年龄等直观因素为对象,如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学科。随着医学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直观分类已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及临床的需要,.

morris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世界危重病医学及中医、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形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世界危重病医学及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形成世界危重病医学及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形成 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大 内科兼急诊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 罗侃教授

  2. 一、世界危重病医学的形成 • 医学的任务是防病治病,挽救生命,延长寿命。医学分科首先是以发病部位、性别、年龄等直观因素为对象,如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学科。随着医学认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直观分类已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及临床的需要,

  3. 便在其基础上逐渐分化为以人类生理特点为主的系统分类法,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等。这一分法,使得医学自身的发展和研究能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更加精细与完善。然而,无论上述哪种分法,都完全包含了广涉临床医学各个方面的急危重症。便在其基础上逐渐分化为以人类生理特点为主的系统分类法,如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等。这一分法,使得医学自身的发展和研究能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更加精细与完善。然而,无论上述哪种分法,都完全包含了广涉临床医学各个方面的急危重症。

  4. 危重病急救医学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个学科不同与分别隶属于各学科、各专业的危重病人的抢救,也不同与为抢救而临时组成的抢救组,而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组成。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到来,在原复苏学的基础上形成一门多学科、多技能、跨专业,以抢救急危重症为主的新兴学科,这就是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个学科不同与分别隶属于各学科、各专业的危重病人的抢救,也不同与为抢救而临时组成的抢救组,而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组成。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到来,在原复苏学的基础上形成一门多学科、多技能、跨专业,以抢救急危重症为主的新兴学科,这就是急诊医学。

  5. 急诊医学应当包括急救医学、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和急诊医疗管理学。急诊医学应当包括急救医学、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和急诊医疗管理学。

  6. 1983年,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确立开展危重病急救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必要性,为以后ICU、CCU、CPR、CPCR、急救中心、空中救护、灾害防治等发展奠定了基础。急诊医学一出现,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7. 由于急救药物不断出现,手段不断更新,仪器不断换代,90年代,急诊医学不仅成为独立体系,并且日益完善,形成了院内生命支持、院外生命支持、延续生命支持、康复等系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8. 发达国家把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作为衡量医院水平的标志。198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会筹委会。1986年,中华医学会批准成立了急诊医学会。同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草案),其中明确规定“全国市、县以上地区都 要建立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实行三级急救医疗体制”。

  9. 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被接纳为世界危重病医学联合会成员国。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被接纳为世界危重病医学联合会成员国。

  10. 所谓急危重症是指发病急骤、病势深重或原有慢性疾病突然转重转危,若不立即救治便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与体征。突出一个急字、一个重字、一个危字。因此,切断急、危、重这三个环节,针对导致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所谓急危重症是指发病急骤、病势深重或原有慢性疾病突然转重转危,若不立即救治便可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与体征。突出一个急字、一个重字、一个危字。因此,切断急、危、重这三个环节,针对导致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

  11. 如休克、循环骤停、心衰、呼衰、肾衰、肝衰、心律失常、脑水肿、脑疝、DIC等,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1991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研究部公布了一个有关危重病研究范围的文件,可供参考。研究范围:如休克、循环骤停、心衰、呼衰、肾衰、肝衰、心律失常、脑水肿、脑疝、DIC等,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1991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研究部公布了一个有关危重病研究范围的文件,可供参考。研究范围:

  12. (一) 危重病的自然过程、危险及转归; ICU技术及治疗措施;人员配备及财政管理等。

  13. (二) 优先研究的课题及项目:1、循环休克2、心源休克3、心外梗阻休克4、严重心力衰竭5、心肺复苏6、严重心律紊乱7、不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综合征8、恶性高血压9、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多系统脏器衰竭11、急性呼吸衰竭12、急性阻塞性肺疾患13、院内感染14、头部外伤及昏迷15、急性肾衰16、肝衰竭17、电解质及内分泌紊乱18、

  14. 危重病人的营养19、ICU中的创伤处理20、烧伤及电灼伤21、危重病人的精神病学问题22、伦理学问题及脑死亡。根据我国国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的特点,从临床角度讲,重点研究和完善诊断标准、抢救常规及导致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危重病人的营养19、ICU中的创伤处理20、烧伤及电灼伤21、危重病人的精神病学问题22、伦理学问题及脑死亡。根据我国国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的特点,从临床角度讲,重点研究和完善诊断标准、抢救常规及导致病人的直接死亡原因,

  15. 有些问题应该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得到法律支持,例如:制定诊断标准、研究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疾病程度的分级标准、疗效评定标准等。早期诊断不仅关系到治疗及预后,而且具有重大医学理论意义。近年来,危重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有较大突破,有些问题应该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得到法律支持,例如:制定诊断标准、研究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疾病程度的分级标准、疗效评定标准等。早期诊断不仅关系到治疗及预后,而且具有重大医学理论意义。近年来,危重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有较大突破,

  16. 发现了许多内源性有害介质,提出了“自家摧毁学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新理论。但是治疗上却相对落后。发现了许多内源性有害介质,提出了“自家摧毁学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新理论。但是治疗上却相对落后。

  17. 二、中医急诊医学形成 • 中医治疗急诊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很多宝贵经验亟待继承和发扬,现代中医研究的最新成果亟待推广和应用,表现 在辨证论治、急救技术、急救方药三方面。近二十年来,一些中医、中西医结合有志之士,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协作组组织,

  18. 研制出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附 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以及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都已经成为

  19. 抢救危重病人得心应手的药物,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在人类回归大自然的今天,发扬与继承祖国医学治疗急症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进入WTO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此项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作为学科水平的标志。

  20. 1983年11月,重庆会议决定成立7大急症协作组,联合攻关。1985年上海会议,高热、厥脱、中风、心痛、胃痛、血症、剂型改革7大急症协作组正式成立,确定主攻方向,制定诊疗规范。1987年,在长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医急症学术及工作会议,交流了经验,坚定了信心,统一了思想。1983年11月,重庆会议决定成立7大急症协作组,联合攻关。1985年上海会议,高热、厥脱、中风、心痛、胃痛、血症、剂型改革7大急症协作组正式成立,确定主攻方向,制定诊疗规范。1987年,在长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医急症学术及工作会议,交流了经验,坚定了信心,统一了思想。

  21. 大家一致认为急诊工作是振兴中医的重要内容,此次会议是中医急症工作的里程碑,为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会议确定由重庆中医研究所主办《中医急症通讯》,后改为《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对于信息交流起到重要作用,由重庆中医研究所主办十多期全国中医急症学习班,

  22. 为中医急症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92年,在广州召开中医急症工作第二次会议,表彰了先进,修改了高热、厥脱等诊疗规范。以急症协作组为龙头的全国中医急症网络初步形成。会议明确提出,对危重病人,由于病情复杂,有相当难度,对中医院的急诊工作应本着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

  23. 会上还决定成立多脏衰协作组,由天津急救医学研究所王今达教授为组长。1996年成都会议决定成立呼吸病急症协作组、痛症协作组。这样,10大急症协作组,包括100多个省级医院,连同二级网络,有500多个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队伍已经形成并正式运转,至此,中医急诊医学基本形成。会上还决定成立多脏衰协作组,由天津急救医学研究所王今达教授为组长。1996年成都会议决定成立呼吸病急症协作组、痛症协作组。这样,10大急症协作组,包括100多个省级医院,连同二级网络,有500多个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队伍已经形成并正式运转,至此,中医急诊医学基本形成。

  24. 与此同时,医政司组织全国知名专家、中医急症专家及中药药理工艺质量控制专家评选出急诊必备的中成药,强调时效、量效和证效,为临床提供了高效、速效药物。与此同时,医政司组织全国知名专家、中医急症专家及中药药理工艺质量控制专家评选出急诊必备的中成药,强调时效、量效和证效,为临床提供了高效、速效药物。

  25. 在医学教育上,全国部分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急症课。1989年,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罗侃、武静波编写了全国第一部《中医急症学》。1992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中医急诊学》。1998年1月5日正式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中医急诊医学作为一个古老而新兴的医学已经形成。

  26. 三、中西结合急诊医学的形成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特色, 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从70年代起就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究心衰、肾衰和呼衰,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把西医在基础医学上的优势和中医在临床治疗上的独到之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重大成果,有一些是令医学界瞩目的高水平,

  27. 他们针对所有的抗生素均无抗毒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提出用抗生素杀菌,用清热解毒中药抗毒解毒的方法补充了现代医学的不足,所研制的神农33号临床实践表明具有预防和治疗中毒性细胞损害的作用,能抑制血栓素等多种有害的内源性血管活性介质的释放,

  28. 用于治疗感染性多发性脏器功能衰竭200例,其中4个脏器以上衰竭者病死率下降20%,损害4个脏器以下者成活率高达80%,对于各科重症所引起的DIC应用中药血府逐瘀汤结合西医疗法共治疗500例,治愈率达87%,比国外单纯使用西药高出20个百分点,用药后48-72小时凝血现象即可恢复正常,

  29. 出血现象停止。治疗ARDS时运用中医的上清下泻原则使用中药凉膈散,能在24-48小时之内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氧分压水平。由创伤、感染所致的ARDS治愈率比国外单纯使用西药高10-15个百分点。天津医科大学吴咸忠院士运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腑泻热之法,应用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肠梗阻、

  30. 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北京友谊医院王宝恩院长、张淑文主任应用中药治疗MODS、SIRS的研究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王宝恩院长在肝纤维化的逆转上应用中药取得了重大成果。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李宗浩教授应用中医药研究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1. 取得了一定成果。解放军306医院岳茂兴教授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的复合外伤及防止辐射,获得全军重大科技成果奖。成都中医药研究所重点研究中药药理及新剂型,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大多数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且抗菌谱很广。取得了一定成果。解放军306医院岳茂兴教授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的复合外伤及防止辐射,获得全军重大科技成果奖。成都中医药研究所重点研究中药药理及新剂型,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大多数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且抗菌谱很广。

  32. 清热解毒药能够对抗内外毒素及一切毒性产物,如抗血栓素、凝固酶、透明质酸酶,有解毒抗炎作用。清热解毒药能够对抗内外毒素及一切毒性产物,如抗血栓素、凝固酶、透明质酸酶,有解毒抗炎作用。

  33. 大部分补虚扶正的中药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作用。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大部分补虚扶正的中药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作用。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34. 由于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 。198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正式批准成立了急救专业委员会,王今达教授为主任委员,李宗浩、王宝恩为副主任委员。1989年被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委员会接纳为成员国,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35. 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的重要性。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危重病医学,对于抢救危重病人及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的重要性。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危重病医学,对于抢救危重病人及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