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二章 儒家文化 儒与孔子 / 儒学三期 / 儒教三义

第二章 儒家文化 儒与孔子 / 儒学三期 / 儒教三义 . 阳春白雪. 先秦百百家争鸣. 一、孔子与儒学的创立. 1 ,说“儒” 儒,古汉语写作 “ 需 ” ,会 “ 沐浴 ” 之意。 人为何要沐浴?准备参加祭祀活动。. 许慎 《 说文解字 》 : “ 儒,术士之称 ” ; 胡适:儒为 “ 殷民族的教士 ” 。. 儒,最早指以相礼治丧为职业的文化人 作为殷商苗裔的孔子,年轻时以 “ 儒 ” 为业 在 “ 百家争鸣 ” 的春秋战国时代, “ 儒 “ 成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 . 2 , 孔子

morl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儒家文化 儒与孔子 / 儒学三期 / 儒教三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儒家文化 儒与孔子 / 儒学三期 / 儒教三义 阳春白雪

  2. 先秦百百家争鸣

  3. 一、孔子与儒学的创立 1,说“儒” 儒,古汉语写作“需”,会“沐浴”之意。 人为何要沐浴?准备参加祭祀活动。

  4. 许慎《说文解字》: “儒,术士之称”; 胡适:儒为“殷民族的教士”。

  5. 儒,最早指以相礼治丧为职业的文化人 • 作为殷商苗裔的孔子,年轻时以“儒”为业 •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儒“成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学派

  6. 2,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 (前551-前479)。 (据《史记.孔子世家》)

  7. 孔子的人格魅力 • 十五而志于学 •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 吾道不生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 吾与点也 • 前言戏之耳

  8. 二、儒学三期 原始儒学   两汉经学    宋明理学

  9. 1,原始儒学 原始儒学,又称孔学。其儒学元典(六经及语、孟)产生于这一时代。 孔子面对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社会而呼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要义有四:血缘,仁义,礼乐,中庸。

  10.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其中对儒学思想在理论上贡献最突出的是以孟子为首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首的“孙氏之儒”。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其中对儒学思想在理论上贡献最突出的是以孟子为首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首的“孙氏之儒”。

  11. 孟子 孟子,名柯,邹国(今山东邹县))人。生卒年不详,据《孟子》一书推断,约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前385-前304)。

  12. 孟子提出了“性善”理论。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并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作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还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

  13. 荀子思想的主要特色是综合百家、调和儒、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恶从善,才能达到道德品质的高尚境界。荀子思想的主要特色是综合百家、调和儒、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恶从善,才能达到道德品质的高尚境界。

  14. 2,两汉经学 董仲舒(前170-104)于前140年上《天人三策》,建议以经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诸不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5.   经,在先秦泛指各家经典,在汉代则专指儒家经典。从西汉中到东汉中二百余年,是经学的全盛时代,“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汉代经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

  16. 国家利用通经且遵奉统一信仰的儒生来建立官僚机构,将学术思想纳入政治实践,为巩固专制国家找到绝好途径。国家利用通经且遵奉统一信仰的儒生来建立官僚机构,将学术思想纳入政治实践,为巩固专制国家找到绝好途径。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官学与私学)之争,开启了中国学术的政治主义与历史主义以及主流意识与民间自由意识两大传统。

  17. 3,宋明理学 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故名;   以孔儒为核心却又融合佛、道,又称“新儒学”;   以“明道”为目的,又称“道学” 。

  18. 濂溪(周敦颐)开创,出入释老,反求诸六经,建立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又提出“主静”、“窒欲”的路径。濂溪(周敦颐)开创,出入释老,反求诸六经,建立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又提出“主静”、“窒欲”的路径。

  19. 关学(张载)洛学(二程)奠基,将人性与天地之性浑然一体,使伦理学获得本体论的论证。洛学则在实有中抽象出一个“理”。关学(张载)洛学(二程)奠基,将人性与天地之性浑然一体,使伦理学获得本体论的论证。洛学则在实有中抽象出一个“理”。

  20. 朱熹集大成。理,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万事万物,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而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又是理的具象化,从而将“理”还原到现实世界和日常人伦。朱熹集大成。理,在逻辑上先于、高于、超越于万事万物,又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而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又是理的具象化,从而将“理”还原到现实世界和日常人伦。

  21. 王阳明倡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理”,将“心”与“理”统一,以“心”主宰万物。阳明心学还包括“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阳明倡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理”,将“心”与“理”统一,以“心”主宰万物。阳明心学还包括“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22. 泰州学派:心学异端 阳明之后,王学发生分化,王艮发展为泰州学派,成为王学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肯定饮食男女之性。李贽师王艮之子,倡“童心说”和“自然人性论”。

  23. 三、儒教三义 仁义 礼乐 内圣外王

  24. 1,仁义 •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际之间的亲善关系,在此基础上孔子将“仁”提升为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 • 如何达到“仁”?孔子提出了两个根本标准:忠恕。

  25. 义者,宜也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之时,“弘道”的担子便落到“士”(知识分子)身上。在“势”的高压之下,士以“道义”自重,以“仁” 作“义”的保证,形成“道义”与“权势”的对峙或冲突。

  26. 道义与权势冲突中的四种类型 • 陈寅恪:殉道 • 冯友兰:徜徉 • 吴 晗:遵命 • 郭沫若:逢迎

  27. 2,礼乐 礼乐,中国传统社会的典章制度、良风美俗和道德规范。

  28. 说“礼” 礼,左为示旁,右为“行礼之器”(《说文》)右边的上半部是二玉在器之形,“盛玉以奉神人之器”(王国维);下半部是“鼓”的初文(郭沫若)。 “礼”字的最初含义是指向神出示礼(玉)乐(鼓)的祭祀活动。

  29.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 礼乐又与专制等级相关。祭祀活动有诸多规范,人在社会中的等级通过礼显示、固定下来并弥漫开去,礼乐于是成为典章制度、社会法规、行为规范的总称。

  30. 三礼与五礼 • 三礼:儒家的三部典籍。 《周礼》,周王朝国家建构的基本大法; 《仪礼》,礼乐制度下贵族生活的细节规定; 《礼记》,从礼的各种规定中阐发出的治国为帮的微言要义。 • 五礼:吉、凶、军、宾、嘉

  31. 孔子礼乐观: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孔子礼乐观: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晚年返鲁,以六艺教人,其中礼与乐最为重要,孔子是礼乐文化的传播者。

  32. 援“仁”入礼乐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子夏曰:礼后(于仁)乎?

  33. 游于艺 •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 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34. 孟子礼乐观:与民同乐 孟子说“今之乐由(犹)古之乐也”,孟子并不在乎新乐还是雅乐,而在乎统治者是否“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否与民同乐。

  35. 荀子礼乐观:乐合同,礼别异 荀子说: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又说:“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

  36. 3,内圣外王 以圣贤的人格为价值指向,以个体的道德自觉为修身原则,最终挺立于天地之间,担当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37. 完全的人格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8. 四教与六艺 • 四教:文、行、忠、信 •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9. 好 学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枉。

  40. 尚 中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圣人(中庸)—君子 —狂狷—乡愿(小人)

  41. 君子与小人 《论语·卫灵公》18-24则

  42. 三友 • 三乐 • 三愆 • 三戒 • 三畏 • 九思 《论语·季氏篇》4-10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