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596 Views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免疫诊断 免疫治疗 免疫预防.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二、淋巴细胞的测定. 三、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1 、抗原抗体反应的 特异性 ( 1 )特异性:基于两 种分子间 的结构互补性和亲和性。 ( 2 )可逆性 ( 3 )适宜的条件:电解质、 pH 、温度等. 免疫学诊断. 2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见性 抗原抗体按适当比例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现象。. 应 用. 1 、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E N D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 免疫诊断 • 免疫治疗 • 免疫预防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二、淋巴细胞的测定 三、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免疫学诊断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1、抗原抗体反应的 特异性 (1)特异性:基于两 种分子间 的结构互补性和亲和性。 (2)可逆性 (3)适宜的条件:电解质、pH、温度等 免疫学诊断 2、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见性 抗原抗体按适当比例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现象。
应 用 1、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1)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相应抗体以辅助诊断疾病: 伤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AIDS病等。 (2)检测自身抗体——诊断自身免疫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利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1)鉴定病原菌:诊断疾病 (2)检测肿瘤相关抗原:检测甲胎蛋白以诊断肝癌 (3)检测血型抗原、HLA抗原:鉴定血型,亲子鉴定 (4)检测药物半抗原: 确认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
(二)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 凝集反应 • 沉淀反应 • 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 • 免疫标记技术
(一)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 乳胶颗粒等)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 • 1 、直接凝集(direct agglutination) • 玻片凝集、试管凝集 • 2、间接凝集(indirect agglutination) • 可溶性抗原包被在乳胶颗粒或红细胞表面,与相应 抗 • 体混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 3、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 抗原与单价抗体(不完全抗体)结合不出现凝集块,再加入抗球蛋白后即形成凝集块。 • 用于检测抗Rh抗体以诊断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直接凝集 间接凝集 红细胞 乳胶颗粒 类风湿因子检测 妊娠试验
(二)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免疫球蛋白、细胞裂解物、组织浸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 形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出现不透明的沉淀物。多在半固体琼脂凝胶上进行,形成白色的沉淀。可分为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免疫电泳、免疫比浊法等。 免疫比浊法:快速简便。用于血清IgG、IgA、IgM、 补体C3、C4含量测定
补体 (三)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 试验原理? 1、50 %补体溶血试验(CH50测定) ——血清总补体量测定 2、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检测抗原或抗体。 原理:用已知的指示系统检测试验系统是否结合补体进行诊断 检测系统:待测样品和已知抗原(或抗体) 指示系统:SRBC和溶血素 溶血—阴性;不溶血—阳性
(四)免疫标记技术 用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借以提高免疫学诊断的敏感性 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硷性磷酸酶 放射性同位素: 125I、131I 荧光素 :异硫氰酸荧光素(黄绿色荧光)、藻红蛋白、 罗丹明(红色荧光) 免疫荧光检测法(IFA) 酶免疫检测法(EIA) 放射免疫检测法(RIA) 液相(ELISA)、固相(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间接荧光法 直接荧光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 • 间接法 • 双抗夹心法 • 竞争法 E: 辣根过氧化酶 HRP S: 底物 二氨基联苯胺 DAB/邻苯胺
间接法 DAB
双抗夹心法 DAB
BAS-ELISA法(biotin-avidin-system,生物素-抗生物素系统-ELISA法):敏感性更高。用于抗原抗体以及DNA、RNA的检测。 卵白及某些微生物中的蛋白质
放射免疫检测法(RIA) 灵敏度达pg水平。常用于微量物质测定,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孕酮等激素、吗啡、地高辛等药物以及IgE等。 竞争法
免疫印迹法 能分离分子大小不同的蛋白质并确定其分子量,常用于检测多种病毒的抗体或抗原,如抗HIV抗体的检测。
二、淋巴细胞的测定 (一)淋巴细胞的分离与类型鉴定 1、淋巴细胞的分离:外周血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 单核细胞 吸附分离 白膜层 B 淋巴细胞 过尼龙毛柱分离 T
2、淋巴细胞的类型鉴定:淋巴细胞表面标记检测、 记数 (1)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的群、亚群。 用CD3、CD4、CD8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相应抗原 CD3+ ——T细胞,计算T细胞总数。 CD4+ —— CD4+T细胞,计算CD4+T细胞数。 CD8+——CD8+ T细胞,计算CD8+亚群T细胞数 计算CD4+ / CD8+比例 正常人PMB中T细胞占65~75% CD4+/ CD8+约为1.5~2 用mIgM、mIgD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外周血B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已检测B细胞的数量 正常人外周血中SmIg+细胞占8~12%
(二)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1、T细胞功能测定 (1)T细胞增殖试验(淋转):丝裂原、抗CD3单克隆抗体 等能非特异地激活T细胞,使之发生转化增殖,计算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正常值65~80%) 。 ①形态学观察法 ②3H-TdR渗入法:用液体闪烁仪测定样品的β射线放射活性 ③MTT法 (2)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LMC) ——检测CTL、NK、 LAK、TIL细胞杀伤靶细胞的功能
2、B细胞功能测定 (1)B细胞增殖试验:LPS、SPA刺激,检查抗体形成细胞 的数目 (2)抗体形成细胞测定——溶血空斑试验 (hemolytic forming cell assay,HFC)计算HFU/ml
3、细胞因子检测 可用于鉴定分离的淋巴细胞亚群,监测某些疾病状态的细胞免疫功能。IL-2、IL-2R、rIFN 、TNF等检测。 ①免疫学方法:ELISA、RIA等。 ②细胞生物学方法 ③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等
4、体内免疫细胞功能测定:皮肤试验 (1)迟发型超敏反应:旧结核菌素试验( OT试验 ) 皮试(+)——有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 皮试(—)——细胞免疫功能缺损 (2)速发型超敏反应:青霉素皮试、 异种血清皮试
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称之。 免疫调节(immunomodulation) 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手段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原有的免疫功能增强或减弱。 免疫重建(immunoreconstitution) 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移植给患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使后者的免疫功能全部或部分得到恢复。
分类 一、免疫增强疗法和免疫抑制疗法 二、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三、主动免疫治疗(active immunotherapy)和被动免疫治疗(passive immunotherapy)
免疫增强剂与免疫抑制剂 (一)免疫增强剂 化学制剂:1、左旋咪唑 2、西咪替丁 免疫因子:1、转移因子 2、免疫核糖核酸 3、胸腺肽 中药制剂: 黄芪、人参、 枸杞子等 微生物制剂:1、卡介苗(BCG) 2、短小棒状杆菌 3、微生物提取物 适应症: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 (1)恶性肿瘤 • (2)免疫缺陷病 • (3)传染病 副作用:较轻
二、 免疫抑制剂 化学制剂 1、烷化剂:环磷酰胺 2、抗代谢药:激素:糖皮质激素 真菌代谢产物 1、 环孢素A:对T,尤其是TH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2、FK-506:其作用强于环孢素A10-100倍,且与环孢素A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雷公藤多甙
免疫抑制药物的适应症和副作用 适应症:免疫功能过高引起机体损害的患者 1、抗移植排斥 2、超敏反应性疾病:激素 3、自身免疫病:激素、雷公藤多甙 4、感染性炎症:激素 副作用:明显 ,主要是骨髓抑制、肝肾毒性等 其抑制作用是非特异性的,长期应用可导致:继 发性免疫缺陷 、 严重感染、 肿瘤
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一、免疫血清 抗毒素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抗菌免疫血清、抗病毒免疫血清、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等 二、单克隆抗体(mAb):用于靶向治疗等。 三、基因工程抗体:降低抗体的免疫原性 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单链抗体、双价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 抗原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LAK(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细胞——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是将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IL-2培养后诱导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杀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瘤特性。其杀伤肿瘤细胞不需抗原致敏且无MHC限制性。主要为NK细胞 TIL(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细胞——肿瘤侵润淋巴细胞。是从实体瘤组织中分离得到的,经体外IL-2培养后获得比LAK细胞更强的杀伤活性。
免疫预防 一、人工免疫 (一)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用疫苗、类毒素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的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疫苗 ——应用微生物制备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包括灭活疫苗(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如 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等。 类毒素——将细菌毒素用甲醛减毒后制备的具有免疫 原性的物质。如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如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制剂、单抗制剂等。 (三)计划免疫
二、新型疫苗的发展 三、疫苗的应用 1、抗感染 2、抗肿瘤 3、计划生育 4、防止免疫病理损伤
复 习 题 一、名词解释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ELISA、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类毒素、LAK细胞、TIL细胞 二、问答题 1、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2、何谓免疫标记技术?简述三大免疫标记技术 的原理和应用。 3、试比较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