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主講:羅積勇教授. 第一講. 古典文獻與古典文獻學. 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 張之洞: 《 輶軒語 · 語學 · 論讀書宜有門徑 》. 第一講. 古典文獻與古典文獻學.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第二節:古典文獻的數量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第五節:學習要求和參考書目.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一、所謂最早的“文獻”概念.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 論語 · 八佾 》

moral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國古典文獻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主講:羅積勇教授

  2. 第一講 • 古典文獻與古典文獻學 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 張之洞:《輶軒語·語學·論讀書宜有門徑》

  3. 第一講 古典文獻與古典文獻學 •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 第二節:古典文獻的數量 •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 第五節:學習要求和參考書目

  4.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一、所謂最早的“文獻”概念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論語·八佾》 包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三国魏·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徵,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君言矣。 徵不宜簡作征。簡化方案把徵與征合于一字,理據不足。徵兆、徵驗這是這是現代中國人的基本概念。“徵”“征”二字本意風馬牛不相及。征為遠行,引申為征收稅賦,徵本義為召,徵召引申有驗證義。 可見,“文”、“獻”開始是兩回事。那時認為要了解過去的歷史,一方面要取證于書本的記載,一方面則要根據耆舊言論。言論的內容,自然包括世代相承的許多傳說和文人學士的一些評議在內。

  5.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一、所謂最早的“文獻”概念 後來,文獻均指書面材料,但文獻仍有區別。各按自己的理解區分文、獻。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序》: 按:馬端臨使自己陷入了矛盾境地,馬氏初衷,似乎是“文”重而“獻”輕,獻附于文;實際上,“獻”不但補充“文”,而且訂正“文”。孰輕孰重?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錄之,所謂“獻”也。 其載諸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著已意,附其後焉。命其書曰《文獻通考》。 這是按“正規性”、“正式性”來區別文獻的。來自經史的事發當時人或前人之傳記者,為經典,具正式性,故以為“文”。而來自正規渠道之外的旁證資料,太多不專為記史而發,或雖為記史卻是不太嚴肅的稗官野史,故為“獻”。

  6.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一、所謂最早的“文獻”概念 按語:这种把同义词分开来分别指称说话者要区别的两种似是而非的现象的做法,在先秦就有了,两汉又沿之。何晏集解所引郑玄对“献”的注释,实际上又掺和进了音训这个元素。当时,献在晓纽元韵,贤在匣纽真韵,二字音近。因此,郑玄的解释也未必符合孔子的原意。 被稱為中國文獻學開山之祖的鄭鶴聲、鄭鶴春兄弟在1928年合著的《中國文獻學概要》中,也搞了一個“文”與“獻”的區別: 結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這就完全是他自己的東西了。

  7.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二、關于“文獻”的一般的理解和定義 1983年頒布的中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GB37921-83)把“文獻”定義為: 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卷),把“文獻”(document,literature)界定為: 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按語: 這種定義往往顯得過于寬泛.

  8.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二、關于“文獻”的一般的理解和定義 “記錄”,可以廣義地理解為留下了曾經存在過的事物的印跡。這樣一來,出土的遠古人類頭蓋骨、他們的牙齒,他們的住所和城市遺址,還有那些他們曾經用過的沒有文字的陶器、銅器、漆器,都會因記錄了遠古人類的生物、生產和生活信息而成為文獻。而實際上,它們是文物而不是文獻。所以,要把記錄限定為“用符號記錄”。符號主要是指文字符號,當然,像地圖、氣功導引圖等,還包括圖畫,就不全是文字。 “載體”,大部分是物質的,但也不全部是,它可以是一種儀式。如中國的冠禮、婚禮、喪禮。它們都傳達出文化觀念的信息,是載體。這種儀式儘管可以被文字和圖畫記錄而成為書,成為文獻。但儀式本身不是文獻。能夠成為文獻的載體是實物。所以,趙國璋、潘樹廣主編的《文獻學辭典》中說: 所謂文獻,是指任何具有一定歷史或科學價值的含有知識信息的物質載體。 簡言之,文獻就是用符號將知識和信息記錄到某種物質載體上的人工製成品。 這種實物載體、物質載體,隨著歷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樣化:甲骨、金石、簡牘、縑帛、紙張、電子。

  9. 第一節:古典文獻的定義 三、什麼是古典文獻(四種說法) (一)以綫裝形式作為標準,凡是綫裝書都叫古籍。但古書的裝禎形式多樣,還有卷軸、旋風、經折、蝴蝶、包背裝。如敦煌卷子。另,魯迅作品、毛澤東著作均出過綫裝。(二)以著者年代為標準,凡是古人所著之書都叫古籍。把新版平裝本也包括進去了。而新版平裝一般也經過點校,與近、現、當代學者的註本性質一樣。這是古籍整理的成果。講文獻學,一般不把它當古籍看。(三)以語言形式為標準,凡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著作都叫古籍。近、現、當代人都有人用古代漢語寫過一些東西。此分法不妥,且易惹民族糾紛。(四)以成書年代為標準。其中又有三種不同的說法:1、是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界。這樣將清代後期重要古籍排除在外,不妥。2、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張三夕等《中國古典文獻學》說“所謂古典文獻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興起以前產生的文獻。它們基本上是使用文言文和繁體字。”3、“是以1911年辛亥革命為界,凡是1911年以前抄寫、印刷的圖書都叫“古籍”。這是清代結束為古籍的下限,前古委會主任李一氓在其《論古籍與古籍整理》中從“古”、“今”概念的相對性論證了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同意此說。

  10. 第二節:古典文獻的數量 • 三千多年來,古籍聚而散,散而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到現在,積累到今天,數量已相當可觀。“汗牛充棟”已不足以形容其豐富。但它究竟有多少? • 統計數量,講的是“種”。 • 統計數量,根據現代的各種藏書书目來統計。 • 具體統計數字。 傳·隋 展子虔《伏生受經圖》

  11. 第二節:古典文獻的數量 三、具體統計數字 要統計現存古籍數量,當然要利用一些比較權威和比較全面、而且是反映現存情況的目錄: 同書異名如:《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在“道藏”中則分別冠以《道德真經》、《南華真經》、《冲虛至德真經》、《通玄真經》等書名。又如司马光《续诗话》后来又称《司马光诗话》《司马温公诗话》《司马君实诗话》《司马太师诗话》《迂叟诗话》《温叟诗话》《洛阳诗话》。再比如,明代人喜歡將古書的內容略加竄改,改一個好聽的名字,加以出版。如明·杜思刻的《別本革朝遺忠錄》系由鬱袞《革朝遺忠錄》改竄而成,詳見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P350 1.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收錄全國41個圖書館的古叢書2797種,據其去除重複的“子目”統計,計有單種文獻38891種。 2.據孫殿起《販書偶記》和其他藏書目錄統計,清代乾隆以前沒有收入叢書的古籍單行本至少有1萬種;3.據孫殿起《販書偶記》、《販書偶記續編》著錄,清代乾隆以後沒有收入叢書的古籍單行本,計有1.6萬種;4.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收錄全國190個藏書單位的地方志,共有8200種;5.據大藏經目錄統計,佛經單種文獻有4200種;6.據道藏目錄統計,道教單種文獻有1500種;7.《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是全國59個圖書館聯合編制的,它所著錄的中醫單種文獻約有7661種;8.據相關目錄估計,碑帖、輿圖不少於1萬種;9.據相關目錄估計,少數民族語文圖書不少於1萬種;10.據相關目錄估計,通俗小說、戲曲、唱本、彈詞、寶卷、家譜等不少於2萬種。 以上十個數據相加,共得126452種,去其重複,總數當不少於10萬種。

  12.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一、古典文獻的類型 (一).著作類 以記錄客觀事實或表現某種情感或表達自己的觀點為目的、材料直接來自作者的見聞或材料的選取主要受表現、表達需要支配的撰述,叫做著作。著作的特點是原創性。 著作類可再分三小類:記錄;創作;論說。 記錄小類,包括根據作者自己的見聞實錄而成的所有撰述。這些多表現為野史筆記。 創作小類,主要指各體文學作品。 論說小類,又可分出政論、史論、文論等。 政論包括議論政事和議論倫理者,有時這二者分不開,如歐陽修《朋黨論》。 史論指從史實中引出的一些討論,多涉及政事和倫理。 文論包括對詩賦、詞曲、散文、史書的寫作方面的討論。 依据材料来源和撰述宗旨的不同,可将古典文献分为四大类: 著作类; 编述类; 诠释类; 钞纂类.

  13.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一、古典文獻的類型 (二).編述類 將業已存在的零散的資料匯聚起來,加以甄別取捨,完全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或用加按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撰寫出一個足以反映某段歷史過程或某些字詞義項的全貌的作品,就叫編述。 編述可再分三小類:史書修撰;綜述;工具書編撰。另外,譯述可附入此類。 這裡所說的“史書修撰”是從司馬遷開始的。先秦也有史書,但《尚書》主要是原始檔案材料的匯編,《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屬著作·記錄類。《戰國策》主要由战國縱橫家言組成,附帶敷衍歷史背景。《左傳》的材料來源,當有很大部分是民間傳聞,因為中間寫到了人的心裡活動。這些都屬著作類。《史記》的材料來源,絕大部分是先秦到漢武帝時業已存在的典籍。且《史記》自創紀傳體史書體例:本紀、年表、書(《漢書》改稱“志”)、世家(《漢書》取消此類,合入列傳)、列傳。 綜述:現代圖書中的綜述類書比較常見,做得好的綜述對瞭解學術概貌很有幫助。古代帶綜述性質的書也有,如“學案”類書,雖不脫以人為綱的史書的影響,但將人物分家分派,敘其學術淵源與觀點,則有綜述的功夫在。詳李宗鄴《中國歷史要籍介紹》P447-462。 史馬談、史馬遷雖是太史令,但其修史卻是私撰性質。東漢似有私撰國史之禁,所以,班固作《漢書》曾被人控以私撰國史而下獄,後得明帝任其為蘭台令史,奉命修國史才名正言順。直到唐太宗時,才正式確立設館修史的制度,由宰相監領,以重其權。《舊唐書·職官志》:“歷代史官,隸秘書省著作局,皆著作郎掌修國史。武德因隋舊制,貞觀三年閏十二月,始移館於禁中,在門下省北,宰相監修國史,自是著作郎始罷史職,”以後歷代均有。此舉使史書修撰事業長盛不衰。

  14.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一、古典文獻的類型 依据材料来源和撰述宗旨的不同,可将古典文献分为四大类: 著作类; 编述类; 诠释类; 钞纂类. (二).編述類 工具書編撰,如《說文解字》和《切韻》的編撰。東漢·許慎(字叔重)《說文解字》所收字體包括古文、籀文、小篆,有很大部分來源於壁中書。其說解博採各家眾說,折衷於其師賈逵,又盡可能求證於當時的書面語言和口語。其分析字形字義的“六書”理論來源於《周禮·地官·保氏》“六書”及劉歆至賈逵的經師解說。而全書按部首編排,始一終亥,最見許慎的編述功夫。《切韻》的編撰過程,見諸《切韻序》“譯述”附入此類,是因為:(1)《史記》等編述類書實際上做了很多譯古為今的工作,如《五帝本紀》、《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等。(2)譯述類著作主要指佛經翻譯,但在唐代玄奘之前,這些翻譯大多為節譯,多用意譯手法,有的是輾轉由天竺語譯為近印西域某國語,又譯為近中西域某國語,然後再譯為漢語,然後再由漢人加以潤色。這與編述很像.

  15.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一、古典文獻的類型 依据材料来源和撰述宗旨的不同,可将古典文献分为四大类: 著作类; 编述类; 诠释类; 钞纂类. (三).詮釋類 以注解疏通古人或前人撰作中的字詞句意、或補充說明其所反映的史實為目的,根據師承之說,雜引相關典籍中的相關内容,證成自己對所注之處的判斷,由此寫出的書屬詮釋類古典文獻。一般情况下,這一類著作必須圍繞所注之書,不能像著作那么自主。 詮釋類可再分出三小類:摘字注;全文注;問題通釋

  16.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一、古典文獻的類型 釋“鈔”:《說文·金部》:“鈔,叉取也。”段註:“手指突入其間而取之,是之謂鈔。”後引申為鈔掠義,再引申指竊取別人文字。唐宋時俗作“抄”,再引而指抄錄。“抄”字,《說文》中沒有,《一切經音義》中才有。鈔有鈔票義比較晚,宋代紙幣叫“交子”、“會子”,但宋人已將官府徵收錢物後所給的單據叫鈔。宋·範成大《催租行》:“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蹡里正敲門來。”由此引申,到明代,錢也可叫鈔了:明·陶宗儀《輟耕錄·不苟取》:“趙松雪嘗爲羅司徒奉鈔百錠,爲先生( 胡汲仲 )潤筆,請作乃父墓銘。”查雜劇中有不有例子! (四).鈔纂類 以方便實用為目的,在讀書的過程中,雜抄有用資料,類而編之。這樣的撰作屬鈔纂類。 鈔纂類按分類的程度可分:書鈔;類書。 類书採集古典文獻中有關典故史實、名物制度、詩文詞語等各方面的資料,分門別類編排,每一門類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讀者讀書或寫作時查閱、徵引。又可分为綜合性類書和専門性類書。 最早的類書是魏文帝曹丕時編的《皇覽》,已亡佚。 歷代著名的類書有《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册府元龜》、《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 書鈔反映了古人讀書的習慣。 鈔纂類書保存了很多現在已看不到的古書的片斷。

  17.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繫 二、文獻的結集方式 (一).集篇文獻 可分總集、别集。 匯集多個作者的單篇詩文為一書,稱為總集,它是與別集相對而言的。它可以包括一個朝代(斷代)或多個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種體裁或多種體裁的作品。 公元前6世紀編成的《詩經》,在今天看來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但在傳統文獻中列為“經部”。 西漢劉向編集的《楚辭》,在傳統文獻中被稱為集部之首。 早期影響較大的詩文總集,首推晉摯虞的《文章流別集》。可惜已亡佚。 現存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是南朝梁蕭統所編的《文選》。收錄周代至六朝800年間130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有意識地將經、史、子分開,把經、史、子排除在文學文獻之外,只保留史書中有文采的史論和史述贊。《文選》為後世總集的編纂提供了一種範式。 總集的類型參數有:斷代,通代;獨體,多體;部分,全部。 集篇文獻 單行文獻 集書文獻

  18.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二、文獻的結集方式 (一).集篇文献(总集、别集) 別集:指匯集某個作者所著一種文體或多種文體作品為一書的文獻著作,與“總集”相對而言。由於別集比較系統地收載了某一個作者的著作,所以這就為研究該作者的生平事跡和他的創作提供了較重要的材料,為研究所涉及的時代的歴史文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它對保存歷史文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現在可見到的漢魏南北朝的別集多是後世學者從總集、史書中輯出的,在唐代也往往如此,這一部分別集的價値不及比它更早的總集。 别集的類型參數有:獨體,多體;部分,全部。 集篇文獻 單行文獻 集書文獻

  19.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二、文獻的結集方式 (二).單行文獻 是指單獨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幾位作者的某一種作品和著作,又稱單行本。和别集有所不同,别集只是一位作者的部分或全部作品,而單行文獻可能是一位作者,也可能是幾位作者,但祇能是一種作品或著作。 如《文心雕龍》、《離騷》、《桃花扇》、《縱横家書》等 集篇文獻 單行文獻 集書文獻 康熙年間刊刻本《桃花扇》

  20.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二、文獻的結集方式 (三).集書文獻 主要是指叢書。 叢書,是指收集兩種以上的文獻,按照一定的理念和體例編校,冠以一個總的書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裝幀印行的文獻。 以“叢書”為名的圖書,最早的是唐朝陸龜蒙的《笠澤叢書》,但該書並不是匯刻羣書的叢書,衹是作者的詩賦雜文集。真正的匯刻叢書始於五代馮道倡議校刻的《九經》(又稱《監本九經》),這是類編叢書。匯編叢書,一般認為以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俞鼎孫、俞經輯抄的《儒學警悟》為最早。該書匯輯了有關“舉子之事業,人事之勸懲”的七種著作,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叢書。稍後,南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左圭匯編的《百川學海》內容更為豐富,共匯輯了一百多種唐宋人野史雜說、宋人詩話及六朝著作,是我國第一部刻印的綜合性叢書。 分為綜合性叢書和專科性叢書: 綜合性叢書有《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叢書集成初編》等 專科性叢書有《二十子》、《古今逸史》、《古今說海》等。 集篇文獻 單行文獻 集書文獻

  21.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三、古書之間的關系 (一)、版本關系 同一篇文章,可收入别集或總集,也可完整地收錄在紀傳體史書或地方志中,還可能留存於筆記、野史中。這些不同地方的同一篇文章,可能會存在一些字句差異,它們之間具有版本關系; 另外,同一部著作,以單行或收入叢書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分別制作,產生不同的本子,各個本子中的字句章節卷數等可能會出現差異,它們之間也具有版本關系。 以上兩種情況下,版本之間的文字差異,稱為版本異文。 版本關系 引用關系 同述關系 寫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制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22.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三、古書之間的關系 (二) 、引用關系 古人寫有一篇文章或作有一部著作,同時之人或後世之人在自己的文章或著作中,截其片斷,加以引用,那麽,這兩者之間便存在引用關係。而引用之文與被引用之文,可能存在字句等表達上的差異,我們把這種差異叫做引用異文。 引用一般存在於:1、討論同一個問題的論著。2、詮釋類古書。如李善《文選註》、裴松之《三國志註》、劉義慶《世說新語註》、酈道元《水經註》。3、鈔纂類古書。 版本關系 引用關系 同記一事,或同述一說 寫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制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23.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三、古書之間的關系 (三) 、同述關系 這類情況是指,兩部(篇)或兩部(篇)以上古代論著在記載同一史實或闡述同一學說時,內容基本相同,文字大體類似而略有差異。我們把二者之間的差異,叫兩書異文。 兩書異文的基本類型有: 1、同時或基本同時的兩書同載一事。如《荀子》和《大戴禮記》(卷七)均有《勸學》篇,只是個別文字有點差異。 2、後書因襲前書。如《漢書》一百卷,有六十餘篇的章節段落與《史記》相吻合。又如《春秋繁露·服制》因襲《管子·立政》(見朱承平《異文類語料的鑒別與應用》596頁)。 3、後書翻譯前書。如《史記·五帝本紀》之與《尚書·堯典》。 版本關系 引用關系 同述關系 寫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制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24. 第三節:古典文獻的類型與古書之間的關系 三、古書之間的關系 (四) 、寫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指同時寫作的書在衹存在於特定歷史時期的地名、職官名和其他專名、稱謂、避諱上的一致,或在語言表達(帶有時代烙印的字形、詞彙和語法)上的一致。 版本關系 引用關系 同述關系 寫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制作中共同的時代特徵 (五) 、制作中的共同的時代特徵 指同時同地制作的古書在字體、版式、刻工名氏、紙張、墨色、裝禎形式上的一致。

  25.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一、什麼是古典文獻學 古典文獻學是這樣一門學問,它探索古典文獻形成、演變、消長和聚散的歷史過程,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古書之間、古書與特定時代之間所形成的各種關係,並以這種關係為基礎總結古籍存真復原和分類編目的方法,為古籍的整理、利用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古典文獻學的主幹知識:目錄、辨偽、輯佚、版本、校勘等。

  26.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二、古典文獻學的任務是什麼? (一)、研究如何辨別和恢復古典文獻的真實性 《資治通鑑》卷八七,晉懷帝永嘉五年:“周覬中坐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胡三省注也以“江河”為是。清人趙紹組是有多種著述的史學家。他知道《資治通鑑》這一條是根據《晉書·王導傳》,而他手邊上剛好有本《晉書》,上面寫的是“江山之異”。于是趙就批評司馬光並說“江河之異一語,乃使情味索然。”陳垣先生查證,明監本、汲古閣本、清殿本雖作“江山之異”,而宋本《晉書》則是“江河之異”。原來,趙讀了誤本《晉書》,並據此錯改了《資治通鑑》。 不同古籍在不同時期產生,傳到今天,多則經歷二、三千年,少也經歷二、三百年。這其間,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同一種古籍抄了又抄,刻了又刻。古籍的真實性便自然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了。 第一,有些古書所署的時代和作者是虛假的,偽托的。這些書被稱為“偽書”。 為了辨別古籍真偽,後來漸漸發展出辨偽學,就是為了辨出古籍得真實時代和真實作者,以便更好利用,這是古籍整理的工作之一。 與辨偽互補的則是古書的“輯佚”工作。古書失傳,總是遺憾。從他書引用中搜出片言只語,排比起來,就是輯佚。 第二,今傳古書的內容是否符合原貌。 內容指用文字表現得內容。今傳古書,輾轉抄刻。如果書商媚俗求利,增刪易置,調換古書中得篇章字句,便是人為的導致古書失實,明代萬歷後書商為牟利往往如此。再如果即使沒有這麼惡劣,只求趕上銷售旺季,草率刻印,疏于校對,同樣會造成掉頁掉行掉字,誤葉誤行誤字,重葉重行衍字。又如果態度認真,細加校對,精雕細刻,也還是免不了出錯。

  27.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二、古典文獻學的任務是什麼? 我國的古典文獻由少到多,越來越多。堪喜亦堪憂。喜的是文獻多為做學問、搞研究提供了足夠的資料,多多益善。憂的是面對浩繁的古籍,人們如何去找資料,這便成了一個大問題。也就是說產生了一個矛盾。這個矛盾便是不斷增長著的文獻與人們對它的特定需要之間的矛盾。 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理清和加強它的系統性。 (二)、清理和加強文獻的系統性 說“理清”,是因為文獻本身有自己的系統。 第一,創制文獻的人大部分是學有專門的人,或搞經學的,主要寫經學方面的書;或者是搞史學的,主要寫史學方面的書;或者是搞文學,以創作某類或某幾類文學作品名家。 第二,古代做學問講師承流派,自然形成一些系統。如先秦諸子,雖然大家都在寫書,嘰嘰喳喳,有些令人眼花繚亂。但這些書均可分別出儒、墨、道、名等流派。文學創作也有流派。史學也有不同的搞法,其書也有不同的寫法。這些都是學問本身的系統。對于這些系統,我們搞得越清楚,那麼對建立古典文獻的系統,使浩繁的古籍分別部居,不相雜亂,就越有幫助。

  28.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二、古典文獻學的任務是什麼? (二)、清理和加強文獻的系統性 說“加強”,是因為古典文獻本身的系統大多是局部的、不連續的,難以體現一個完整的層次性。就前面“第一”“第二”來對比。 第一,古代的著作也有很大部分是綜合性的,一是因為古代崇尚通學,從宋代開始,通學人才越來越多,清代達到極盛。他們的學術筆記,他們的文集,有時是什麼內容都有;二是因為古代出于不同的需要,編有很多綜合性的工具書。 第二,學術的流派有影響大、著作多的,也有影響小的,著作不多的。還有不入流派的書。完全按照流派來歸類,是不合理、不方便讀者的劃分。有時是根據體裁、風格。而同一體裁、風格的著作下什麼內容都有。完全按流派分類,就會使圖書分類失去一個總的和層次分明的分類標准。所以,我們必須尋求一種既在總體上反映古代學術、學科的大致面貌,又方便讀者查閱圖書的分類體系和類分圖書、介紹圖書的方法。 根據這個分類體系和這些方法建立起古典文獻的目錄。如何科學的、合理的建立這種目錄,也是古典文獻學的研究任務之一。

  29.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二、古典文獻學的任務是什麼? (三)、提高和增進文獻的可利用性 文獻越是久遠,現代的讀者閱讀時越會感到困難,語言的隔閡,典章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都成了阻礙人們順暢閱讀的絆腳石,不掃清這些絆腳石,就談不上利用古籍。 為了提高和增進文獻的可利用性,除了編目之外。我們還應選擇常用的古籍,加以標點、注釋和翻譯。 古人寫文章時,不用標點,句與句是連在一起的。古人讀文章時,憑語感、語境和對一些習慣的、程式化表達方式的識別,能夠讀斷弄懂。但他們這個功夫也是培養出來的。 對現代一般讀者來說,光標點還不夠對古籍中現代人不熟悉的語言點加以闡明,對典章制度和文化背景加以介紹。一句話,還必須注釋。古籍注釋也是一個大學問。一方面注釋者對所注釋的東西要真正弄懂了。另一方面,還有注釋時,採取什麼態度,選擇怎樣的方式這個問題。 如果單純是為普及,那麼還有一個古籍翻譯的問題。翻譯,其實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古漢、現漢,雖然不是兩種語言,但畢竟二者之間差異很大。古代漢語的詞匯、句式和其他表達方式與習慣,有許多很難在現代漢語中找到准確的對應。 古代貴族士大夫官宦子弟,發蒙時就開始學習離章辨句。當時把句子讀斷,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句讀(dou)”。句讀的能力是靠十幾年寒窗生涯誦讀背誦而習得的。

  30.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三、 為什麼要學習古典文獻學 (一)、有助于了解特定研究領域有些什麼資料,如何找尋和利用這些資料。 我國古籍數量多,內容又具有多樣性。任何想讀點書、搞點學問的人,如果不具備一點古典文獻方面的知識,那就真像“孤舟游海,茫茫然無所適從”。而有這方面的知識,就像船上裝上指南針,或者說船上裝上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就會知道讀書、作學問的一些門徑,如願以償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 熟知古代學術源流和古典目錄體例,就能方便的按古代學術門類找到有用的書。搞《詩經》的到經部詩類找,搞《楚辭》的到集部楚辭類找,等等。 熟知版本、校勘知識,就會在同種古籍中選擇最好的本子來讀,就會在引用資料時避免出現“硬傷”。

  31.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三、 為什麼要學習古典文獻學 (二)、能從橫向和縱向了解某本書的情況和價值。 有時,即使我們找到我們需要的某一類或某幾類書,但這些書還是太多了,我們不知道怎樣選擇。或者是我們要編輯出版某一方面內容的古籍,但不能全類都出,要選擇特有價值的先出。 先讀、先出的選擇,就必須依賴解題目錄(提要目錄)和古人“讀書記”的有關論述。解題目錄一般在類目下都有“序”(層次復雜的有大序、小序,簡單一些的有小序)闡明學術源流及設立這一類的理由。序下有書名項,而在書名項,則記書名、撰者、卷數、版本及其他事項。最重要的是每種書下有解題。這種解題記錄了撰者生平,撰述意旨,圖書的簡要內容,以及學術價值等等。而不以目錄作書名的一些讀書札記,是作者在仔細研讀一些書後寫作、積累、由後人匯編在一起的。如,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朱續曾《開有益齋讀書志》,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 借助於這些資料,你便可以從橫向了解這本書的內容及其與其他書的異同,而從縱向又可以了解本書的學術淵源。從而准確的估計其價值。

  32.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三、 為什麼要學習古典文獻學 (三)、能判別古籍真偽、版本優劣、字句正誤。在引用古籍時不致鬧笑話。在編輯出版古籍中還古籍真面目,忠實的傳承和傳播文化,而不致魯莽滅裂,造成不良後果。 古籍中有整本書為後人偽托的,有後人雜湊前代資料,象拼槃那樣搞成的書,還有些書中有部分篇章是後人把後來資料摻雜進去的。在編輯出版或注釋這類書時,以及自己引用這些書時,都要先知道,不要鬧笑話,這就需要學點文獻學知識。 在編輯出版時版本優劣為最要緊事。張元濟在日本和中國民間訪得大量孤本秘籍,有些基礎後,便開始編印《四部叢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張在編四部叢刊前,本來就擬好了各書擬採用得版本,但在付印時,發現了後勝於前得本子,便馬上予以更換。其不惜成本,只考慮讀者和後人得負責精神為大家所稱頌。但如果換成一個不懂得版本的編輯,即使有這種精神,也會適得其反。 科舉考題,乾為金,坤又為金,何也?(第二個金當作釜) 《百衲本二十四史》,衲,na 補綴,打補丁。和尚的袈裟是用很多塊布象打補丁一樣縫制的,所以和尚自稱老衲。《百衲本二十四史》有些“史”有較早的版本,但往往是殘本。這往往便要把其他本子的內容割下並補綴起來,這中間有很多細致的校勘工作。張元濟埋頭校勘,寫下百數冊的校勘記。

  33.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三、 為什麼要學習古典文獻學 (四)能激起大家愛護和保護古代典籍,同任何想毀壞遺產的思想、言論、過激舉動作斗爭。古代典籍傳到今天,是十分的來之不易,它飽受劫難,劫後余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寫書人、讀書人、校書人、抄書人和出書人的辛勤勞動,凝聚著他們的血汗和智慧,是一份寶貴的遺產,任何人都沒有理由毀壞它。 《東漢熹平石經殘石》 東漢熹平年間由當時著明書法家蔡邕書寫,經歷天災人禍,現存世極少。

  34.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四、為什麼要設立中國古典文獻學 (一)、從十萬種古籍的狀況講起 1、十萬種古籍內容五花八門,三教九流,雜然相混,需要將其分門別類,以便找尋、利用。 2、部分古籍的刻印時代待確定,絕大多數的古籍都經過了多次翻刻,有些翻刻的時代不清或可疑,而翻刻者和翻刻的時代對古籍整理來說又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離著者時代越近的翻刻本,其訛誤應該越少,因此需要鑑別版本。 3、一書多本,而無定本。及時發現了較早的刻本,也不見得這個刻本便絕對沒錯,于是需要對照各種本子,參考各種旁證資料,確定一個可以信賴的定本。 4、有些古書雖佚而可輯,有些古書雖在而非真。古代目錄有記載的古書,包括一些有重要資料價值的古書失傳了,但從它們所引(包括類書的摘引),可搜輯只鱗片羽。

  35. 第四節:古籍整理與古典文獻學 四、為什麼要設立中國古典文獻學 (二)、古籍整理的各門具體學科及其與古典文獻學的關系 1、具體學科:針對①古典目錄學②版本學③校勘學④輯佚和辨偽 2、古典文獻學跟這些具體學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具體表現在: ①有的內容有些具體學科不關注,或不做深入研究。如關于古籍的形式和在內容方面的發展。 ②至于共同關注的領域,二者的著眼點和抽象程度不同。古典文獻學以古文獻的形成、演變、消長的歷史為中軸,研究整個歷史過程中古籍間的關系,和特定古籍與特定時期的語言、文化、造紙印刷等技術因素的聯系。在這個基礎再來歸納各種具體的古籍整理方法後面的客觀依據和邏輯基礎,而這些根據有些不受具體學科的局限,是共同的。如:a、版本異文(包括集注中各注家在注釋中透漏的版本異文)b、引用異文(他書引用成類書採擇)

  36. 第五節:學習要求和參考書目 古典文獻學學習要求 1.閱讀相關書籍,開闊眼界。閱讀關于古典文獻學發展的歷史、古典文獻學的方法語理論、古典文獻的編撰或編纂等書籍。 2.古典文獻學的直接研究對象是古籍,經常性的翻閱代表性的古籍是學好古典文獻學的必要條件。 3.學好古典文獻學需要學好一些相關的學科知識,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塊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屬于古代漢語的範圍。另一塊是年代學、歷史地理學、職官學、避諱學等屬于典章制度的範圍。

  37. 第五節:學習要求和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① 鄭鶴聲、鄭鶴春,《中國文獻學概要》1928 ②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③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中華書局2001年 ④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⑤ 洪湛侯,《中國文獻學新編》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4年⑥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 ⑦ 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齊魯書社1982年 ⑧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圖書館古籍編目》中華書局1985年 ⑨ 來新夏,《古典目錄學淺說》中華書局1981年 ⑩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⑪李致忠,《古書版本學概論》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 ⑫倪其心,《校勘學大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⑬陳垣,《校勘學釋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⑭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篇、版本篇、校勘篇、典藏篇 齊魯書社1988年 思考题 1. 學習古典文獻學的目的是什麼? 2. 類書與叢書的區別是什麼?

  38. THE END 下一講:古典目錄的形成與發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