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57 Views
被台灣社會遺忘 的十條經濟法則 清華大學 經濟學 系 黃春興 摘自: 2014-4-12 於 清華大學開放學堂 的演講 「 我們 的經濟怎麼會這麼悶 ? 」. 1. 三項出發點. 三月初敲定的主題, 和 318 學生抗議事件 無 直接關係 。 對一般聽眾的演講,不引用大量數據和經典。 經濟學家的職責 : 探討社會經濟的長期運作規則 。. 2. 哪些人會 感到 「 悶 」 ?. 有個人夢想 ,但需要靠金錢去實現 沒有夢想 的人 只會無聊而不會感到悶。 不是慈濟會員
E N D
被台灣社會遺忘的十條經濟法則清華大學經濟學系 黃春興 摘自:2014-4-12於清華大學開放學堂的演講 「我們的經濟怎麼會這麼悶?」
1. 三項出發點 • 三月初敲定的主題,和318學生抗議事件無直接關係。 • 對一般聽眾的演講,不引用大量數據和經典。 • 經濟學家的職責:探討社會經濟的長期運作規則。
2. 哪些人會感到「悶」? • 有個人夢想,但需要靠金錢去實現 • 沒有夢想的人只會無聊而不會感到悶。 • 不是慈濟會員 • 因為他們的理想不需要靠金錢去實現。 • 沒有能力從國外賺取所得的人 • 因為他們的所得不受到台灣經濟的影響。 • 很少來自富裕家庭 • 因為他們有財力可以放懷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2.1 悶=無法實現的夢 • 感到悶的人是 • 現實的逐夢者:必須靠著自己的力量,又只能在台灣賺取所得去追尋夢想的人。 • 相信明天會更好:相信那是可以實現的期待。
2.2 逐夢是工業革命之後的故事 • 工業革命之前沒有逐夢者 • 那時一般人(如佃農、自耕農、工匠、小生意人等)的工作所得,幾個世紀來都維持一定。 • 所得只隨氣候或政局波動。在太平時代,各地在地市場處於均衡狀態。薪資率也是均衡薪資率。 • 沒夢的時代,個人對未來的期待只有等待年資和等待上級長官的退休。 • 工業革命打破薪資率長期的穩定均衡 • 逐夢者出現在亞當史密斯書寫《國富論》的時代,那時工業革命正在興起。
2.3 薪資與經濟的成長是近代現象 知識經濟時代 工業生產時代 畜牧農耕時代 狩獵 採集時代 經濟成長 歷史 進程 發現農業工業革命 知識經濟
2.4 經濟成長的意義 • 實質GDP以1995年美國價格計算。
3. 故事一:中國的經濟崛起 • 中國的「大躍進運動」 • 口號是「超英趕美」,其結果造成長期的社會落後和經濟衰敗。 •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 • 鄧小平的反省:「經濟發展是一個硬道理。」
4. 故事二:一個虛構的例子 • 假設證嚴法師和郭台銘都在光復路開素食餐廳:「慈濟店」和「鴻海店」。 • 投入一樣的資本和人力。 • 慈濟店以感恩心情在經營,不惜成本也不在意利潤。 • 鴻海店精於利潤計算和市場行銷。
4.1 一年之後… • 慈濟店剛好打平,淨利潤率為零;而鴻海店淨利潤率為20%。 • 鴻海店拿出一半的利潤改善廚房、訓練廚師,而慈濟店只能維持現狀。 • 再一年,慈濟店開始虧損,鴻海店愈做愈大。
4.2 慈濟的可能選擇 • 慈濟店若要在競爭中存活,有三種可能選擇: • 以證嚴法師的影響力,要求立法院通過特殊法案,禁止鴻海店經營素食餐廳。 • 以證嚴法師的聲望,勸服消費者以「仁心慈心」做消費選擇,拋棄「物廉價美、真材實料」的市場標準。 • 理解市場競爭,遵循市場法則去經營餐廳。
4.3 慈濟的「第四種選擇」 • 第二種選擇的效果遙遙無期,另兩種選擇不會被慈濟店接受。 • 慈濟的第四種選擇:展開募款以補貼虧損,好讓慈濟店能繼續經營下去。 • 高尚的運動仍然無法掩飾的事實:他們要求人們將辛苦賺來的金錢,在高尚的道德口號下,投資到沒有競爭效率的產業。 • 經濟學的話:完全是浪費社會稀少的資源。
5. 故事三: 韓國的崛起 • 1996年經常帳收支惡化前,依賴外資發展、過度信用擴張、發展大財團。 • 1997年十一月韓國金融危機。十二月IMF貸款570億美元,主導改革。國恥日。 • 大改革: • 韓元貶值過半,同時實施財政緊縮政策。 • 利率提高到21%,修改銀行法、關閉一些大型銀行。 • 貿易、資本賬戶的自由化。 • 限制大企業的專屬產業和禁止子公司間戶保。
6. 十條經濟法則 • 從前面的三項故事從以及經濟理論(尤其是經濟成長理論),我整理出台灣社會遺忘的十條經濟法則。
6.1 經濟法則之一(知識法則) 經濟法則獨立於個人動機。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一: 人們不敢妄斷物理法則,卻勇於妄斷經濟法則。 • 我們關心的是法則,而不是個人的動機。 • 經濟發展不是靠政治鬥爭、學生運動、民主表決就能推動的。
6.2 經濟法則二 (利潤計算法則) 在自由市場內,追求利潤是市場的競爭法則,與商人的個人動機或個人的信仰完全無關。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二: 社會對規則無知,刻意將追求利潤污名化。
6.3 經濟法則三 (市場競爭法則) 在自由市場下,市場競爭決定資源的配置效率,而追逐利潤決定了經濟成長。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三: 到處都可見批判市場競爭的言論,經濟學者也 很少敢出面捍衛利潤。
6.4 經濟法則四 (價格機制法則) 政府干擾市場相對價格(包括利率),只會妨害經濟的正常運作。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四: 媒體動則要求政府去干預商品的市場價格。
6.5 經濟法則五(自然淘汰法則) 「大到不能倒」阻礙了新企業的發展。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五: 企業一旦喪失競爭力,必然瀕臨失敗,政府就必須讓其自然淘汰,讓其剩下之資源轉移到比較具競爭的企業和產業。
6.6 經濟法則六(技術決定薪資法則) 新的生產技術將會提高勞動者的邊際產出。 • 亞當史密斯的故事:工業化之前每個人每天生產不到十根針,現在提高到一百根,而且還在繼續提高。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六: 社會過於強調勞動參與,而非生產技術的提升。競選時,政客們喜歡把農業生產凌駕於科技生產之上。
6.7 經濟法則七(技術依靠資本法則) 新生產技術仰賴新資本設備的投資。 • 亦即:資本勞動比(如,師生比) • 工業革命之前,社會上的大部分資本都被投資到土地和珠寶上去,無法帶來新的生產技術。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七: 增加資本投資必然提高資本報酬占GDP的份額,而這常是電視名嘴和主播攻擊的對象。
6.8 經濟法則八(市場規模法則) 不斷增加的產出需要不斷擴大的市場來支持。 • 市場規模限制產出規模,進而限制投資機會。 • 初期是新地理位置之市場的出現,如非洲市場或中國大陸市場。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八: 雖然創業家努力再開拓市場,但國內卻瀰漫著本土化的自滿或退怯的氛圍。
6.9 經濟法則九(商品創新法則) 在擴大地理市場之後,接著就是不斷出現的新商品的市場。 • 新商品是在原地理位置之新市場。 • 地理位置之新市場的擴張速度不如產出之成長速度。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九: 新商品應該來自于異質資本的重新組合,然而,台灣的新商品大都是在製程或原物料上略加改變。
6.10 經濟法則十(薪資結構調整法則) 資本報酬的累積將降地資本的使用價格,進而改變勞工的薪資結構。 • 新投資的資本財將取代非技術勞工,卻需要新的技術勞工。 • 非技術勞工的薪資下降而技術勞工的薪資上升。 • 台灣當前的問題根源之十: 社會不斷出現要求以政治力量去縮短這兩種勞工的薪資。。
我的電子郵件信箱: • cshwang@mx.nthu.edu.tw • 我的網頁: • http://mx.nthu.edu.tw/~cshwang/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