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通識教育科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通識教育科. 圍村 / 廟宇 考察 相關單元: 單元三.現代中國(分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 4C 、 4D 前往 元 朗屏山文物 徑 清 暑軒、覲廷書室、愈喬二公祠、鄧氏宗祠、上璋圍及聚星 樓 4A 、 4B 前往 粉 嶺龍躍頭 文物 徑 松 嶺鄧公祠、天后宮及老 圍. 考察 地點. 屏山文物徑於 1993 年 12 月 12 日開幕,為本港首條文物徑 。 屏 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其中一支早於十二世紀時已在該區定居。多類瑰麗建築先後興建,不少至今依然屹立,見證過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 。. 屏山文物徑.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 通識教育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通識教育科 圍村/廟宇考察 相關單元:單元三.現代中國(分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2. 4C、4D前往元朗屏山文物徑 • 清暑軒、覲廷書室、愈喬二公祠、鄧氏宗祠、上璋圍及聚星樓 • 4A、4B前往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 松嶺鄧公祠、天后宮及老圍 考察地點

  3. 屏山文物徑於1993年12月12日開幕,為本港首條文物徑。屏山文物徑於1993年12月12日開幕,為本港首條文物徑。 • 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其中一支早於十二世紀時已在該區定居。多類瑰麗建築先後興建,不少至今依然屹立,見證過往的歷史和社會發展。 屏山文物徑

  4. 文物徑沿線的獨特古蹟包括: • 聚星樓(香港現存的唯一古塔,為香港法定古蹟) • 上璋圍(古老圍村,有200年歷史) • 社壇(數百年歷史) • 楊侯古廟(數百年歷史) • 古井(200年前已經存在) • 鄧氏宗祠(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7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 愈喬二公祠(逾500年歷史,為香港法定古蹟) • 覲廷書室(古時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的書室) • 清暑軒(逾100年歷史) • 述卿書室前廳 • 洪聖宮(建於清朝,逾200年歷史) • 屏山鄧族文物館(由1899年落成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 屏山文物徑

  5. 聚星樓 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坐落於上璋圍北面。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由鄧族第七世鄧祖彥通所興建,已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塔在傳統上多為佛教建築,但過往亦有很多塔是為了改善地方風水而興建。據鄧族父老相傳,聚星樓矗立的位置原是河口,面對后海灣,興建聚星樓是用以擋北煞、鎮水災,而聚星樓與青山風水遙相配合,亦可護佑族中子弟在科舉中考取功名。事實上,鄧氏歷代人材輩出,士人及當官者不計其數。 聚星樓以青磚砌成,呈六角形,約13公尺高。塔分三層,上層供奉著魁星。魁星據說是主宰文運、掌握功名的神。聚星樓每層均有吉祥的題字,由上而下分別是「凌漢」、「聚星樓」和「光射斗垣」。 聚星樓於2001年12月14日列為法定古蹟。 屏山文物徑

  6. 上璋圍 上璋圍由居於屏山坑頭村的鄧氏族人分支所建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為屏山文物徑沿線唯一的圍村。上璋圍四周原有青磚築砌的圍牆環繞,圍內房屋分排而建,門樓及神廳則位於中軸線上,布局整齊別緻。 如今部分圍牆已遭拆卸,但門樓、神廳和圍內一些古屋依然屹立,尚依稀可見傳統圍村的布局、結構和風貌。 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屏山文物徑

  7.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屏山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新起村所環抱。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屏山文物徑

  8.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恢弘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岩。最具特色的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岩甬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 屏山文物徑

  9. 鄧氏宗祠的斗拱 鄧氏宗祠 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著鄧族先祖神位。 鄧氏宗祠於2001年12月14日列為法定古蹟。 祖龕 屏山文物徑 大廳兩旁的牌匾

  10. 愈喬二公祠 愈喬二公祠位於屏山鄧氏宗祠之南,坑頭和坑尾兩村之間,由鄧族第十一世祖鄧世賢(號愈聖)和鄧世昭(號喬林)昆仲於十六世紀初興建。 二公祠除用作祠堂外,亦曾經是屏山各村子弟讀書之所。1931至1961年間,達德學校於此開辦。 二公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結構和規模與毗鄰的鄧氏宗祠相若。於2001年12月14日列為法定古蹟。 屏山文物徑

  11. 覲廷書室 覲廷書室坐落於屏山坑尾村,乃屏山鄧族廿二世祖鄧香泉為紀念其父鄧覲廷而興建,於1870年落成,兼具教育及祭祀祖先的雙重作用。 鄧族於屏山一帶興建了很多書室以培養族中子弟考取科舉,晉身仕途,從而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  屏山文物徑

  12. 覲廷書室科舉制度雖於二十世紀初廢除,但覲廷書室仍負起教育族中子弟的功能。直至二次大戰後初期,覲廷書室仍是坑尾及鄰近村落青年讀書學習的場所。 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中為庭院。室內的祖龕、斗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簷板和灰塑等別具特色,為當時工匠精湛之傑作。覲廷書室科舉制度雖於二十世紀初廢除,但覲廷書室仍負起教育族中子弟的功能。直至二次大戰後初期,覲廷書室仍是坑尾及鄰近村落青年讀書學習的場所。 覲廷書室是兩進式建築,中為庭院。室內的祖龕、斗拱、屏板、壁畫、屋脊裝飾、簷板和灰塑等別具特色,為當時工匠精湛之傑作。 屏山文物徑

  13. 清暑軒 覲廷書室於1870年落成後不久,清暑軒亦告完成。清暑軒毗鄰覲廷書室,作為到訪賓客及鴻儒的下榻居所。 清暑軒樓高兩層,呈曲尺形,雖是獨立建築,但第二層設有通道與覲廷書室相連。清暑軒原指底層一間廂房,建築物本無名字。 建築物由於用作客房,故裝飾華麗,其木刻、壁畫、灰塑、漏窗、斗栱等裝飾充分顯示出本地士紳華宅的氣派。 屏山文物徑

  14. 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於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龍躍頭文物徑是政府於新界設立的第二條文物徑,於1999年12月4日正式開放。 •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鄧族原籍江西吉水。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1127至1279年)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1279至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此後開村立業,子孫繁衍,並分遷鄰近地區,數百年間,成為今日的五圍六村。 • 五圍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又稱嶺角圍)及新圍(又稱覲龍圍);六村即麻笏村、永寧村(又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龍躍頭文物徑

  15. 文物徑沿線的獨特古蹟包括: • 小坑村(約有二百年歷史) • 新圍(亦稱覲龍圍,建於1744年) • 善述書室(建於1840年,供奉祖先神主及曾作校舍) • 永寧圍(已有四百年的歷史,圍牆已成頹垣斷壁) • 永寧村(亦稱為大廳,約有三百年歷史) • 東閣圍(約有五百多年歷史) • 松嶺鄧公祠(龍躍頭鄧氏的祖祠,為三進式建築,為法定古蹟) • 天后宮(建造年代應較松嶺鄧公祠為早) • 老圍(為該區鄧氏最早創建的圍村) • 麻芴圍 (於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所建,石門額上刻有「鬱」二字) • 石廬(為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5年所建) • 祟謙堂(由1899年落成的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 龍躍頭文物徑

  16. 小坑村 小坑村位於新圍西北面,約有二百年歷史。小坑村的鄧氏先祖原居於老圍,後因居住環境擠迫而遷往龍堂,據說龍堂當時只建有十間房屋。住了三代後,因經常受賊匪滋擾,故後人遷回龍躍頭,並於現址建立小坑村。 村前的磚牆和東面村口的拱門約於1960年因風水理由而興建,以增男丁。此外,東面村口建有福德祠,用以供奉土地。 龍躍頭文物徑

  17. 新圍 新圍建於1744年,由於正門門額刻有「覲龍」二字,故亦稱覲龍圍。該圍村的四面圍牆以青磚築砌,四角建有更樓,以供守望,圍門入口則裝有連環鐵門。牆外原有護城河環繞,但已被填平。圍內房屋排列整齊,正中主巷盡頭處為神壇,但房舍多遭拆卸,改建新廈。 該圍村門樓、圍牆及更樓分別 於1988年及1993年列為法定古 蹟,並於1994至1995年全面 重修。 龍躍頭文物徑

  18. 善述書室 善述書室位於新屋村內,約建於1840年,以紀念及供奉鄧氏十九世祖鄧雲階的神位。書室為兩進式家祠,庭院兩旁有走廊,廚房與門廳毗連,門外有禾坪,外有耳房多間。該書室除供奉祖先神主外,亦作教育族中子弟之用,且曾存有古代練武用的刀、劍、戟、弓及箭等武器。1938年以前,該處曾作校舍;二次大戰後則改為幼稚園。現時偶作宴會之用。此乃私人物業, 暫不對外開放 龍躍頭文物徑

  19. 永寧圍 永寧圍相傳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由於梧桐河位於圍村的西面,故風水甚佳。永寧圍的門樓於1744年重建,並以紅粉石築砌,但因日久失修,圍牆已成頹垣斷壁。圍內有三排朝向東北的房舍,但由於過去的發展,圍內的中式傳統房舍已所餘無幾。 龍躍頭文物徑

  20. 永寧村 永寧村位於永寧圍的西北面,亦稱為大廳,原為永寧圍的分支,約有三百年歷史。據說永寧村村址的前身是紅沙嶺,泥土呈紅色,因而得名。村內房舍主要排成三列,全部面向東北,前排房舍比後排為低,以獲得更佳的風水。村前原有一個漁塘,現已改建為休憩場所。 龍躍頭文物徑

  21. 東閣圍 東閣圍為鄧氏十三世祖鄧龍崗公(1363至1421年)所建,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東閣圍因位處龍躍頭東面,因而得名。圍村建於高台上,使房舍免受水浸的威脅。圍內的布局主要為四排面向西北的房舍。圍村原有圍牆和護城河環繞,圍牆四角均建有高樓。圍村的門樓於1953年重建,內裡放有四座紅粉石柱礎及兩塊大麻石,相傳是一間與東閣圍同期建造的廟宇所遺下的。 龍躍頭文物徑

  22. 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位於老圍東面,於十六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祠堂為三進式建築,擋中設於中進,後進分三殿。正殿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神位居中,神主有龍頭木雕,與其他祖先神主不同。左殿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右殿則供奉鄉賢,正中為鄧師孟的神位。 建築物的祖龕、斗栱、橫樑、簷 板及牆頭均飾有精緻的木刻、彩 塑及壁畫,圖案的題材均寓意 吉祥,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 精湛技藝。 於1997年11月列為法定古蹟。 龍躍頭文物徑

  23. 松嶺鄧公祠 龍躍頭文物徑

  24.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松嶺鄧公祠與老圍之間,其建築年代已難考,但據村中父老相傳,其建造年代應較松嶺鄧公祠為早。該廟於1913年及1981年曾進行全面維修。天后宮為兩進式建築,廟內正殿供奉天后及其侍神千里眼和順風耳,左殿地上放置古鐘兩口,其中一口為1695年鑄造,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許願酬神之物;另一古鐘鑄於1700年,為村內族中子弟出門往省應試、祈求路上平安而酬神之物。 天后宮於2002年11月列為法定古蹟。 龍躍頭文物徑

  25. 老圍 老圍位於松嶺鄧公祠西面,為該區鄧氏最早創建的圍村。圍村立於小丘上,四面有圍牆環繞。圍門原是北向,由於風水理由而改為東向,門甚窄小,以利防守。圍內房舍排列整齊,圍門側有一口水井,以往為村民的食水來源。北面牆上築有供守望用的高台。老圍雖然經歷多次改建,但圍牆結構及圍村布局仍保持完好。 老圍門樓及圍牆於1997年1月列為法定古蹟,隨即進行全面修繕,工程費用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 為避免對居民造成滋擾,老圍內部並不對外開放。 龍躍頭文物徑

  26. 麻笏圍 麻笏圍位於老圍西北面,是鄧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所建。該村四面築有圍牆,門樓向北,並裝有連環鐵門。門上紅粉石門額刻有「鬱」二字,寓意春生長茂盛之地,亦可證該圍原稱「鬱圍」。圍內房屋排列整齊,正中主巷盡頭設有神壇,可惜部分圍牆及四角更樓已被拆卸。 麻笏圍門樓於1994年列為法定古蹟。 龍躍頭文物徑

  27. 石廬 石廬位於崇謙堂東面,為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於1925年所建。石廬為兩層高中西合璧的建築,屋前為草坪。建築物雖富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托,並以瓦片鋪築。石廬的另一特色是屋內天井及房間的布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磚牆,上面有「石廬」字樣的灰塑。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龍躍頭文物徑

  28. 崇謙堂 崇謙堂位於龍山山咀,為巴色會佈道所於1927年興建,後因信徒增多,遂於1951年擴建。由於該堂教友多於鄰近聚居,故漸成村落。村內有古房舍兩幢,名為「乾德樓」,外有矮牆,大門上刻有「乾德門」,建於1910年,較教堂建築年代為早。村後為墳場,1931年闢置,為教友最後安息的地方。崇謙堂曾用作幼稚園校舍,1983年教會另建新堂。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 龍躍頭文物徑

  29. 考察後,同學需以簡報形式回答以下問題: • 考察過程中有何物事反映了傳統家庭觀念或傳統習慣?試舉例並說明其相關觀念及功能。 •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念對題一中提及的傳統觀念帶來了甚麼衝擊? • 現今社會變遷,在這些變遷當中,題一中提及的功能是否仍然有保留的需要? 考察習作

  30. 考察過程中有何物事反映了傳統家庭觀念或傳統習慣?試舉例並說明其相關觀念及功能。考察過程中有何物事反映了傳統家庭觀念或傳統習慣?試舉例並說明其相關觀念及功能。 頁數旨在提示,真實習作並不需要加入頁數。 同學自行拍攝 考察習作(例子) • 新圍門樓上的槍孔 為相片加上註解

  31.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念對題一中提及的傳統觀念及制度帶來了甚麼衝擊?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念對題一中提及的傳統觀念及制度帶來了甚麼衝擊? 考察習作(例子)

  32. 現今社會變遷,在這些變遷當中,題一中提及的功能是否仍然有保留的需要?現今社會變遷,在這些變遷當中,題一中提及的功能是否仍然有保留的需要? 考察習作(例子)

  33. 習作以簡報形式完成,限3-5頁 • 習作完成後,以班別+學號+“通識考察習作”命名檔案: • 例子:如果你是4E班2號 • 簡報檔案名稱則為 “4E02通識考察習作.ppt” • 以e-class附件寄回科任老師,郵件主題為“通識考察習作” 考察習作格式

  34. 當日有旅遊車往返學校及目的地 • 4C、4D前往元朗屏山文物徑 • 4A、4B前往粉嶺龍躍頭文物 • 到達後請同學各自分回通識科小組,每組由各自導師及一位導賞員帶領參觀 • 考察過程為1.5小時,回程時間預定為4:10pm 考察當日安排

  35. 圍村內有居民居住,同學切勿喧嘩及滋擾民居 • 導師過程 • 帶備相機(手機只能作功課攝影用途) • 自備蚊怕水或蚊貼等防蚊措施 • 防曬 • 雨具 • 水 考察當日注意事項

  36. 參考資料: Youtube: • ATV 亞視 - 香江築蹟 (屏山鄧氏宗祠) • 香港博物館與古蹟 Museums and Monuments in Hong Kong rthk.hk 香港電台網站- 紫荊花常開-十八區自由行 • 介紹粉嶺鄧公祠 • 龍躍頭天后宮的故事 • 介紹老圍、觀龍圍、清醮習俗 古物古蹟辦事處 • 屏山文物徑 • 龍躍頭文物徑 健行之友網站: • 屏山文物徑 • 龍躍頭文物徑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