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likes | 818 Views
综合实验训练一 内容汇报 & 思考讨论. 李黄河 金纪阳 沙高洁 汤 问. 内容提要. 一、明矾的制备和组分含量的测定、明矾的净水作用 二、三氯化六氨合钴的制备和组分含量的测定、离子构型和分裂能的测定 三、自选实验:十二钨硅酸的制备和酸性测定、催化性能表征. 一、明矾的制备和组分含量的测定与 明矾的净水作用. 1. 实验目的. ☞ 掌握酸溶法和碱溶法制备明矾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掌握差减法测定结晶水含量的方法; ☞ 复习配位滴定法、分光光度法、重量分析法测定离子含量的方法;
E N D
综合实验训练一 内容汇报&思考讨论 • 李黄河 金纪阳 • 沙高洁 汤 问
内容提要 • 一、明矾的制备和组分含量的测定、明矾的净水作用 • 二、三氯化六氨合钴的制备和组分含量的测定、离子构型和分裂能的测定 • 三、自选实验:十二钨硅酸的制备和酸性测定、催化性能表征
一、明矾的制备和组分含量的测定与 明矾的净水作用 1.实验目的 ☞ 掌握酸溶法和碱溶法制备明矾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掌握差减法测定结晶水含量的方法; ☞ 复习配位滴定法、分光光度法、重量分析法测定离子含量的方法; ☞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明矾净水效果的因素。
2.实验内容(附相关思考、讨论) ☞ 明矾的制备 ☞ 明矾结晶水的测定 ☞ Al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 SO42-含量的测定 ☞ 明矾的净水作用探究
☞ 碱溶法制备明矾 1.实验步骤(附相关原理) (1)称取2gKOH溶于30ml水中,加入1g废弃铝质易拉罐片,加热溶解后趁热过滤; 2Al+2KOH+2H2O=2KAlO2+3H2↑ (2)将滤液加热至近沸,不断搅拌下加入6mol/L硫酸至沉淀全溶,趁热抽滤; 2KAlO2+H2SO4+2H2O=2Al(OH)3+K2SO4 2Al(OH)3+K2SO4+3H2SO4=2KAl(SO4)2+6H2O (3)转至蒸发皿,加热浓缩,冷却,抽滤,醇洗,称重,计算产率。
2.思考和讨论 Q1:为什么加硫酸至沉淀全溶便不再加?酸过量有什么后果? A1:酸过量会促使Al聚合,形成聚铝。 Q2:为什么冷却后析出的是明矾,而不是硫酸铝、硫酸钾? A2:以下是明矾、硫酸铝、硫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可以看出,低温下溶解度最小的是明矾;明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很大,可以用冷却法析出。
明矾的制备中问题与讨论 By 金纪阳
提纲 • 1、明矾的制备方法简介 • 2、活性炭在酸法中的催化作用 • 3、酸法和碱法中的其它问题
用什么催化好? 三氯化铁、盐酸: 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是难以分离除去 电解法 不带入杂质,但耗能较大 我们的尝试:活性炭
碱法的主要问题 • 在溶解过程中的灰黑色杂质是什么东西? • 为什么加入了过量的硫酸还有乳光?(说明有胶体)
灰黑色的杂质是什么? • 3004型铝的组成: Si :0.30% Cu :0.25 % Mg:0.8~1.3 % Zn:0.25 % Mn:1.0~1.5% Fe:0.7% 其它:0.05% 可见杂质的一部分可能是无法溶解的金属
灰黑色的杂质是什么? 易拉罐的内壁有一层保护膜,其成分主要是环氧树脂,一些种类的环氧树脂在较高的温度下会发生分解。 可能是因为内壁的保护膜没有刮干净,残留的环氧树脂发生分解
为什么加入过量的硫酸乳光不消失? • 1、可能生成一些较复杂的铝的配合物 • 2、溶解在碱液中的硅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硅酸
☞ 明矾结晶水的测定 1.实验步骤 (1)精确称取m1g试样于已恒重(质量为m2)的称量瓶中,置于烘箱中,在280℃下干燥2h; (2)冷却至室温,放入干燥器中,每隔10min称量一次,直至恒重(最后两次称量差值小于0.0002g),记录瓶与试样的总质量m3。 2.实验数据处理 明矾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为ω= ; 一分子明矾所含结晶水分子的数目为 n= 。
☞ Al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实验原理: 二甲酚橙是六齿配体,结构式如下(圈注的原子是配位原子): 在pH=4~5时,二甲酚橙与Al3+形成配位比为1:1的紫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15nm。
2.实验步骤 (1)5μg/ml 铝标液的配制:称取0.1250g铝溶于10ml 2mol/L盐酸中,用水稀释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再稀释100倍。 (2)标准曲线的绘制:移取0、1、2、3、4、5、6ml的铝标液于50ml容量瓶,各加入0.25ml 2%的二甲酚橙,5ml无水乙醇,用1:1的HAc—NaAc缓冲液定容。10min后,在515nm处,用1cm3比色皿测各容量瓶中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3)准确称取2.3~2.6g明矾,溶解后用水稀释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再稀释100倍,移取3ml于50ml容量瓶,加入0.25ml 2%的二甲酚橙,5ml无水乙醇,用1:1的HAc—NaAc缓冲液定容。10min后,在515nm处,用1cm3比色皿测其吸光度,对照标准曲线求出c(Al3+),进一步求出样品中Al的含量。
3.思考和讨论 Q1:为什么要在每个容量瓶中加入5ml无水乙醇? A1:加乙醇的目的有三: (1)增大络合物的吸光度,减小相对误差(下图为pH=5,c(Al3+)=15μg/50ml时的吸收光谱)。
(2)减弱pH对吸光度的影响,扩大显色pH范围(下图为c(Al3+)=15μg/50ml,λ=515nm时不同pH下的吸光度)。(2)减弱pH对吸光度的影响,扩大显色pH范围(下图为c(Al3+)=15μg/50ml,λ=515nm时不同pH下的吸光度)。
(3)延长络合物的稳定时间,便于操作。实验证明,不加乙醇时,络合物只能稳定10min;加了乙醇后,络合物能稳定2h。(3)延长络合物的稳定时间,便于操作。实验证明,不加乙醇时,络合物只能稳定10min;加了乙醇后,络合物能稳定2h。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乙醇与XO通过氢键形成了—XO—C2H5OH溶剂化物,在乙醇存在下可看作Al3+与—XO—C2H5OH作用,形成了Al—XO—C2H5OH络合物(而不仅仅是Al—XO络合物)。由于乙醇的推电子效应,XO上的羧氧的电子密度增大,配位能力增强,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增大,导致吸光度增大、稳定性受pH影响减小、稳定时间延长。
Q2:为什么要用1:1的HAc—NaAc缓冲液定容? A2:为了控制pH在4~5之间。 二甲酚橙有6级酸式解离。其中H6In至H2In4-是黄色,HIn5-至In6-是红色。在pH=4~5时,二甲酚橙主要以H2In4-的形式存在。H2In4-的酸碱解离平衡如下: H2In4- —— H+ + HIn5- (pKa=6.3) 黄 红 当pH过小时,酸效应过强,Al3+与XO不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当pH过大时,一方面Al3+会水解,另一方面参比液的红色会对待测液的紫红色产生较大的干扰(最大吸收峰相近)。综上所述,最佳pH在4~5之间。
☞ SO42-含量的测定 1.实验步骤 (1)准确称取4~5g明矾,置于250ml烧杯中,用100ml水溶解,加入5ml 2mol/L 盐酸,加热至近沸。 (2)称取6gBaCl2•2H2O溶于50ml水中,加热至近沸,趁热将其用小滴管逐滴滴入热的明矾溶液中,并不断搅拌,加完后于上层清液中加一两滴BaCl2溶液,检验是否沉淀完全。确定沉淀完全后,水浴加热40min陈化。 (3)用倾析法过滤沉淀,用水洗涤2~3次,每次约10ml,定量转移到滤纸上(用折叠滤纸时撕下的小片擦拭杯壁,将此小片放入漏斗中)。 (4)将滤纸折叠、包置于已恒量的坩埚中,烘干、炭化、灰化,在马弗炉中灼烧800℃约3h,冷却后称量至恒重,根据BaSO4沉淀的质量计算Ba的含量。
2.思考和讨论: Q1:加入盐酸的目的是什么?盐酸加入过多会怎样? A1:加入盐酸是为了防止Al3+在加热时水解。盐酸加入过多,一方面容易形成聚铝,另一方面会增大同离子效应,增加BaSO4沉淀的溶解损失。 Q2:为什么沉淀最好用水洗,而非用硫酸洗? A2:洗涤沉淀的目的是除去沉淀中吸附的受热不易分解的K+、Al3+、Cl-、Ba2+等。用硫酸洗固然能降低BaSO4沉淀的溶解损失,硫酸本身也易受热分解而除去,但它会与沉淀中吸附的Ba2+形成不溶物,造成误差。因此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洗涤剂之前,只能用水洗,但次数要少。
☞ 明矾的净水作用探究 1.水中物质的种类对明矾净水作用的影响 在3只1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50ml混有泥沙的湖水、50ml滴入5滴墨水的自来水、50ml0.1mol/L的CuSO4溶液,测得其吸光度分别为I1、I2、I3;各加入5ml0.1mol/L的明矾溶液,调节pH=7,静置20min,测得其吸光度分别为I’1、I’2、I’3。 可见,明矾对不同有色分散系的净水效果依次为浊液>胶体>溶液,即分散质的颗粒越大,越容易被吸附,净水效果越好。
2.pH对明矾净水效果的影响。 在7只1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50ml滴入5滴墨水的自来水,测得吸光度为I,滴入5ml0.1mol/L的明矾溶液,用0.1mol/L的HCl、1:1的(CH2)6N—(CH2)6NH+缓冲液、0.1mol/L的NaOH调节各烧杯的pH分别为2、3、5、7、9、11、12,静置20min,测得各烧杯的吸光度为I’。 可见,pH=5~9时,明矾的净水效果最好,因为此时Al(OH)3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都受到抑制,Al3+、AlO2-的浓度都很小。pH过小,Al3+水解不完全;pH过大,Al(OH)3溶解为AlO2-。
相关链接:聚铝 聚铝是介于硫酸铝和氢氧化铝之间的水解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大,是白色粉末状或胶状物质,通式为[Aln(OH)m(SO4) ],0<m<3n。
聚铝能杀菌、除臭、脱色,除氟、铝、铬、酚,除油、除浊、除重金属盐,除放射性污染物质等,广泛用于净化生活用水、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工业废水,矿山、油田回注水。生产中用于造纸施胶、印染漂染、水泥速凝剂、精密铸造硬化剂、耐火材料粘合剂、甘油精制、布匹防皱等。
二、Co(NH3)6Cl3的制备和组分含量的测定、离子构型和分裂能的测定二、Co(NH3)6Cl3的制备和组分含量的测定、离子构型和分裂能的测定 1.实验目的 ☞ 通过制备三氯化六氨合钴,掌握控制各种反应条件(如温度)的方法; ☞ 复习氧化还原滴定法(间接滴定法、碘量法)、配位滴定法(返滴定法)、沉淀滴定法(莫尔法、福尔哈德法)测定离子含量的方法; ☞ 掌握通过测电导率求离子构型的方法; ☞ 掌握配离子分裂能的测定方法。
2.实验内容(附相关思考、讨论) ☞ Co(NH3)6Cl3的制备 ☞ Co的测定(氧化还原法、配位滴定法) ☞ Cl的测定(莫尔法) ☞ 离子构型的测定(电导率法) ☞ 分裂能的测定
☞ Co(NH3)6Cl3的制备 1.实验原理 与实验书上的相同: 溶解——混合——加入催化剂——加入配体(浓氨水)——氧化(加入双氧水)——恒温搅拌反应——加热溶解产物(加入稀盐酸)——趁热过滤——沉出(加入1:1盐酸)——过滤——干燥、称重
2.实验步骤 第一次完全按照书上的做: (得到红褐色产物) 分析原因:加盐酸过快,结果发现制出的产物颜色显红褐色。这可能是因为加盐酸过快造成溶液中部分区域氯离子浓度过大,导致了盐酸中的Cl-进入了配合物的内界。
第二次与实验书上的大同小异,不过用量加倍:第二次与实验书上的大同小异,不过用量加倍: (过氧化氢又额外加倍,视反应情况而定) 溶解——混合——(加入催化剂)——加入配体(浓氨水)——氧化(加入双氧水)——恒温搅拌反应——加热溶解产物(加入稀盐酸)——趁热过滤——沉出(加入1:1盐酸)——过滤——干燥、称重 得到13g的砖红色产物,说明水分子取代了一个氨分子进入了配体内界,推测是由于溶剂量太大(最后过滤之前大约350ml,分成了两次过滤)且没有加活性炭催化剂的缘故
☞ Co的测定(氧化还原法) 1.实验原理 (1)Na2S2O3的标定。 基准物K2Cr2O7在酸性下与过量KI溶液生成I2: Cr2O72-+6I-+14H+=2Cr3++3I2+7H2O; 生成的I2能与Na2S2O3定量反应: I2+2S2O32-=2I-+S4O62-。 (2)Co的测定。 碱性下煮沸:Co(NH3)63++3OH-=Co(OH)3↓+6NH3↑; 酸溶、氧化:2Co(OH)3+6H++2I-=2Co2++I2; 滴定:I2+2S2O32-=2I-+S4O62-
2.实验步骤 (1)Na2S2O3的标定:精确称取0.6129gK2Cr2O7溶于50ml水中,在250ml容量瓶中定容,移取25.00ml于碘量瓶中,加入2gKI、15ml水、4mol/L HCl 5ml,摇匀、密闭,在暗处放置10min。加水30ml,用配好的Na2S2O3滴定至接近终点(溶液由深黄色变为黄绿色),加入淀粉溶液2ml,继续滴定至溶液由蓝色变为亮绿色为终点,记录消耗Na2S2O3体积V,平行滴定三次。
3.思考和讨论 Q1:为什么要密闭、在暗处放置10min? A1:密闭、避光是为了防止I-被空气中的O2氧化;静置10min是为了让K2Cr2O7与KI反应完全。 Q2:为什么直到接近终点时才加淀粉? A2:如果在接近终点之前加淀粉,则大量I-被淀粉吸附,反应活性差,而Na2S2O3的浓度有限,与I-的反应速度跟不上滴定速度,会使终点延迟。
☞ Co的测定(EDTA法) 1.实验原理 (1)EDTA的标定 (2)Co的测定 碱性下煮沸:Co(NH3)63++3OH-=Co(OH)3↓+6NH3↑; 在酸性条件下,Co3+不稳定,因此要先用H2O2将Co3+还原成Co2+:2Co3++H2O2=2Co2++2H++O2; 根据林邦曲线,pH≥4时,可以用EDTA直接滴定Co2+,但由于Co2+会封闭指示剂二甲酚橙,使终点变色不敏锐,因此适合采用返滴定法:先用过量的EDTA与Co2+反应,再调节pH=4~5,用标准Zn溶液滴定剩余的EDTA,以二甲酚橙为指示剂,橙黄(亮黄+粉红)色到紫红色指示终点。
2.实验步骤 (1)EDTA的标定 (2)Zn标液的配制:准确称取0.4~0.5gZn于100ml烧杯中,加入6mol/L盐酸5ml溶解,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
(3)Co的测定:准确称取1.0~1.3g样品,加50ml水溶解后用250ml容量瓶定容,移取25.00ml于锥形瓶,加45ml水,10%NaOH 10ml,加热至沸,再加热10min,直到不产生能使湿润的pH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止。趁热加入6mol/L HNO3 5ml,30% H2O2 2滴,剧烈摇晃,使沉淀溶解为粉红色溶液,继续加热10min,冷却后,加入50.00ml EDTA、2滴二甲酚橙,用10% NaOH逐滴调至pH≥3,加入10ml 1:1的HAc—NaAc缓冲溶液,此时pH=4~5,用Zn标液滴定至溶液由橙黄色变成紫红色,记录消耗体积V,平行滴定3次。计算Co的含量。
3.思考和讨论 Q1:为什么用H2O2将Co(Ⅲ)还原为Co(Ⅱ)后还要继续加热10min? A1:让剩余的H2O2分解,防止其氧化有机指示剂二甲酚橙。
☞ Cl的测定(莫尔法) 1.实验原理 Ag++Cl-=AgCl↓(白),KΘsp=1.8×10-10 2Ag++CrO42-=Ag2CrO4↓(砖红),KΘsp=1.1×10-12 刚开始时,c(Cl-)>>c(CrO42-),根据分步沉淀原理,首先生成的是AgCl沉淀,随着Ag+不断加入,至计量点时,Cl-越来越少,Ag+相应地增多,砖红色的Ag2CrO4沉淀指示终点。
2.实验步骤 准确称取1.8~2.0g样品配制250ml溶液,取25ml通过阳离子交换柱,在收集的溶液中加入1滴酚酞,用1%NaOH调至溶液刚好变红,再加入10ml 1:1的(CH2)6N4—(CH2)6N4H+缓冲溶液,调节pH=9,加入0.5ml 5%的K2CrO4溶液作指示剂,用AgNO3标液滴定至刚好出现砖红色沉淀为止,记录消耗的体积V,平行滴定三次。计算Cl的含量。
☞ Cl的测定(福尔哈德法) 1.实验原理: 加入定量过量的银离子: Ag++Cl-=AgCl↓(白), 反滴定银离子: Ag++SCN-=AgSCN↓(白), 终点: Fe3++SCN-= Fe(SCN)2+ (砖红)
2.操作步骤: 加水溶解——加碱煮沸除氨——过滤除去Co(OH)3沉淀——加入50.00ml准确浓度Ag+溶液——煮沸陈化AgCl沉淀——过滤除杂——用NH4SCN滴定 3.实验结果 前期处理时间较长,最后滴定时由于没有控制指示剂的量导致平行度丧失,未能得到准确结果,实验失败
4.思考和讨论 Q1:为什么要将溶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柱?过柱时应当注意什么? A1:通过阳离子交换柱的目的是将Co(NH3)63+离子变为H+离子,从而避免了Co(NH3)63+的橘黄色对终点颜色(砖红色)判定的干扰,也避免了Co(NH3)63+解离出的NH3与Ag+形成配合物,对AgCl、Ag2CrO4沉淀形成的干扰。 过柱时为了使得阳离子交换完全,添加溶液时应当“少量多次”,放出溶液的速度要慢(不可形成“水柱”),溶液放完后要用去离子水洗涤树脂2~3次,洗涤液并入收集液中。
Q2:为什么要调节pH=9? A2:莫尔法滴定最适宜的pH是6.5~10.5。 酸性太强时,CrO42-会转化为Cr2O72-,c(CrO42-)降低,Ag2CrO4沉淀出现过迟,甚至不会沉淀; 碱性太强时,Ag+与OH-会生成AgOH沉淀,并迅速分解为Ag2O。
Q3:为什么要加入0.5ml 5%的K2CrO4? A3:化学计量点时 c(Ag+)=c(Cl-)= =1.3×10-5mol/L c(CrO42-)= =6.0×10-3mol/L 由于CrO42-的颜色较深,常用浓度为5.0×10-3mol/L,因此可在约50ml溶液中加入0.5ml 5%的K2CrO4,由此引起的误差不超过0.1%,符合滴定要求。浓度过高,终点过早;浓度过低,终点过迟。
☞ 离子构型的测定(电导率法) 1.实验原理 测得溶液的电导率k后,可以根据△M=k/c求得摩尔电导率(c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根据下表确定离子数目和离子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