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808 Views
第三章 电视画面组接技巧. 第一节 镜头组接的原则. 一、画面内容的逻辑性. 1 、镜头转换应该符合生活的逻辑 所谓生活的逻辑,就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有其自身逻辑。. 2 、镜头转换应该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 思维逻辑是指人们观看电视节目时的心理活动规律,即满足人们欣赏电视片的视觉心理要求。 3 、形象的逻辑. 二、动作衔接的连贯性. 为了创造连贯的动作,在编辑中应遵循如 下基本原则: 1 、动接动 “动”是指视觉上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动接动”指视觉上有明显动感的镜头相切换的方法。. 2 、静接静
E N D
一、画面内容的逻辑性 • 1、镜头转换应该符合生活的逻辑 • 所谓生活的逻辑,就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展都有其自身逻辑。
2、镜头转换应该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 思维逻辑是指人们观看电视节目时的心理活动规律,即满足人们欣赏电视片的视觉心理要求。 3、形象的逻辑
二、动作衔接的连贯性 • 为了创造连贯的动作,在编辑中应遵循如 下基本原则: • 1、动接动 • “动”是指视觉上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动接动”指视觉上有明显动感的镜头相切换的方法。
2、静接静 • “静”是指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静接静”指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相切换的方法。
3、例外规则 • “静接动”指视觉上无明显动感的镜头与有明显动感的镜头相切换的方法。 • “动接静”指视觉上有明显动感的镜头与无明显动感的镜头相切换的方法。
三、空间组合的方向性 • 为使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概念,需要保证空间组合的方向的一致性。
(一)画面的方向性 • 所谓镜头画面的方向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一是指影视片中,每一个画面里的人物,事物的方向; • 一是指镜头画面本身运动的方向,如拍摄时推,拉,摇,移,跟,升,降等镜头运动的方向变化。
1、视线的方向 • (1)有对象时视线的方向 • (2)没有对象时视觉的方向
2、事物运动的方向 • (1)背景方向 • (2)角色方向 • (3)风的方向 • (4)光的方向 • (5)声音的方向
(四)光的方向 • (五)声音的方向
(二)方向的合理突破 • 1、轴线原则 • 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
方向轴线:是处于相对静止的人物视线方 向构成的轴线。 • 运动轴线: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其运动 方向构成的轴线。 • 关系轴线(对话轴线):两个人物头部 之间的交流线构成的轴线。
2、轴线的判断 • (1)一个人与两个人。 • (2)一群人 • (3)对象运动 • (4)对象行进
3、合理越轴 • (1)插入中性方向的镜头 • 中性方向镜头是指画面主体迎着摄像机前进(拍摄时用正面角度)或背向摄像机朝画面深处前进(离摄像机越来越远,拍摄中用背面角度)的镜头。
(2)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局部镜头或反应镜头(特写)(2)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局部镜头或反应镜头(特写) • 这类插入镜头以特写或近景镜头为宜,因为这一景别的镜头能够突出被摄主体,且其本身在视觉上的方向性又不很明确,所以,将它插在两个主体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之间,能暂时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减弱相反运动的冲突感,这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
(3)插入运动中人物的主观镜头 • 主观镜头表现的是上一个镜头或下一个镜头中人物所看到的东西。
(4)利用主体自身的运动改变轴线 • 就是在两个主体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有运动主体转向动作的镜头,利用这一动作合理越轴。
(5)空镜头越轴 • 在越轴前的一个镜头中,剪接插入一个空镜头,由于空镜头无人物关系概念,无空间概念,无视线方向概念。所以,在下一个镜头中改变原来的轴线关系,建立起一个新的轴线关系。
(6)运用场面中的俯拍全景或远景。 • 在一些大场面的镜头连接时,如果主体运动速度不快,俯拍全景或远景也是突破轴线的有效手段。
(7)摄影机机位运动越轴 • 机位运动越轴是在场景空间中,借助摄影机的运动,在镜头内看到人物位置改变、视线改变、背景改变、空间改变的同时变化。
(8)例外 • 表达冲突、制造节奏感可越轴。
4、不存在轴线,不考虑轴线的情况: • (1)静止的物体:例如,花、草、树、木。大到建筑物,小到室内陈设,不存在运动的物体,就不涉及到方向性,也就不涉及到越轴。
(2)不存在交流的人物:例如,睡觉的人,静止的不交流的,与周围不相干的人,无感情表达,与外界精神上隔绝的人。(2)不存在交流的人物:例如,睡觉的人,静止的不交流的,与周围不相干的人,无感情表达,与外界精神上隔绝的人。
(3)处于较小范围或环境的人:在空间较小,或环境简单的场景内,如汽车里、坑道内、窑洞中、井下,以及人物看书谈话,只要全景镜头交代了整体环境,后期镜头进行组接时,就可以忽略轴线因素。(3)处于较小范围或环境的人:在空间较小,或环境简单的场景内,如汽车里、坑道内、窑洞中、井下,以及人物看书谈话,只要全景镜头交代了整体环境,后期镜头进行组接时,就可以忽略轴线因素。
(4)环形的场面:例如,圆桌会议,围成一个圆形的集会,集体舞,广场上的文艺演出等圆心(舞台)四周围布满观众的环形场面可以忽略轴线。(4)环形的场面:例如,圆桌会议,围成一个圆形的集会,集体舞,广场上的文艺演出等圆心(舞台)四周围布满观众的环形场面可以忽略轴线。
(5)同一个场景内的单个方向性的镜头:越轴只存在于两个镜头连接时,如果一个场景只用一个镜头表示,则不存在越轴。(5)同一个场景内的单个方向性的镜头:越轴只存在于两个镜头连接时,如果一个场景只用一个镜头表示,则不存在越轴。
四、景别角度的和谐性 • 1、对于同一主体,同机位同景别的镜头不能相接。
当出现同机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时,可以“软硬兼施” : • (1)通过“硬”切插入其他相关镜头。 • (2)通过“软”切将前后镜头进行叠化或白场处理。
2、景别角度的变化和内容的节奏相一致。 • 在景别的运用上,情绪的处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同类景别的镜头组接起来,造成积累的效果。 • 另一种是不同类镜头的组接,即大跨度景别的镜头组接。
五、影调与色调的统一性。 • 影调是指画面上由颜色的深浅和色彩的配置而形成的明暗反差。 • 色调是指画面的色彩组织和配置以某一颜色为主导时呈现出来的色彩倾向,利用它可以表现情绪、创造意境。
具体来讲,影调色调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具体来讲,影调色调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 1、调子和内容、情绪的统一 • 对于一个完整的段落,其中各个镜头的影调和色调应该和该段落的内容和情绪相一致。
2、相邻镜头画面调子的统一 • 当用一组镜头表现同一场景中的连续事件时,镜头组接点附近的画面一般不应出现影调和色调强烈反差。
剪接点,视频剪辑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就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转换点。也就是在什么时候进行镜头的切换。剪接点,视频剪辑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就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转换点。也就是在什么时候进行镜头的切换。
一、叙事剪辑点 • 以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或者解说词叙事,或者情节发展所需的时间长度为依据,这是电视节目中最基础的剪接依据。
2、主体的位置因素 • (1)画面上,前面的景物比后面的醒目,所以主体置于画面的前端,镜头可短些,反之则长; • (2)画面上,亮处的景物比暗处的景物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所以,主体在画面的亮处,镜头可短些,反之则长。
3、动静因素 • (1)画面上,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引起观众视线,所以,如果主体是运动的,镜头可短些,反之则长; • (2)由于动态镜头比静态镜头更有意思,更能吸引观众,所以动态镜头可长一些,而静态镜头则短些。
4、观众的熟悉程度 • 观众熟悉的镜头时间短。观众不熟悉的镜头时间长。 • 5、声音内容 • 6、字幕
二、动作剪辑点 • 1、剪辑点选在大动作转换的瞬间。 • 剪辑原则:在运动中剪,上下镜头留用长度不相同。
2、剪辑点选择在画面主体的动静转换处。 • 镜头内部主体动作由静转动或由动转静的瞬间是最佳的剪辑点。
3、剪辑点选择在动作的停顿点。 • 剪辑原则:静止帧(1-2帧)留在上一个镜头中,下一个镜头(一般是不同景别)从开始动的那帧用。
4、剪辑点选在主体在画面中消失的瞬间。 • 主体在画面中可能由于自身的运动或陪体的运动而消失在观众的视线中,这是剪辑点设置的最佳处。
5、出画入画是剪辑的最好时机。 • 6、客观镜头切至主观镜头时,应在人物镜头后保持短暂的停留。
三、情绪剪辑点 • 依据人物情绪或事件发展内在情绪要求,利用镜头在表现情绪上的造型作用,来判断剪接点,而不必依靠任何形体动作或声音语言。
具体操作: • 1、外部动作已经结束,或着没有外部动作,而镜头长度却需要随着情绪延伸而延长。
2、有外部动作的镜头组合时,如果每一个动作镜头都较长,镜头组合单调乏味,节奏缓慢,这时,同样需要考虑总体情绪,简短镜头,删减多余部分,使镜头连接体现出紧凑、明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