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民族的节日、体育运动、 习俗和礼仪

民族的节日、体育运动、 习俗和礼仪. 克拉玛依第二十小学 李 海 欧. 古尔班节.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 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 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 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 在他要用刀子害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 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 因为有此渊源,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民族的节日、体育运动、 习俗和礼仪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民族的节日、体育运动、习俗和礼仪 克拉玛依第二十小学 李 海 欧

  2. 古尔班节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 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 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 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 在他要用刀子害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 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 因为有此渊源,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 每户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 马(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家里实在太穷的也得宰杀一只鸡。 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之一。又称宰牲节。

  3. 开斋节即肉孜节 希吉来历10月1日,开斋,为开斋节,封斋的天数为30天。关于节日的来源,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进行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矿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开斋捐)表示赎罪。后相沿成俗。

  4. 节日的凌晨,人们聚集在礼拜寺作盛大的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馓子、糖果、点心等,人们身着民族服装,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互相拜年祝贺,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来游玩,各种娱乐场所同时开放。

  5. 傈僳族的节日 “阔时节”,“阔时”是僳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僳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人民政 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僳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 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刀杆节在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僳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6. 畲族的节日 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现仅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畲族地区。相传远古时期盘瓠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赶,到海边,得到神兵的帮助,才安然返国。人们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谢神兵,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向他们献祭。 畲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六月六”、中元节、仲秋节、重阳节、冬至节、“招兵节”等。

  7.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在场地中央竖立4棵目瑙柱, 每棵柱上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 紧靠目瑙柱是两座奏乐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乐器, 如鋩锣、大皮鼓等。以目瑙柱为中心,用竹片等围成一个圆圈, 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 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 相传在久远的年代惟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 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 雀鸟们学会“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时被景颇族的先人看到, 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

  8. 景颇族能歌善舞,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舞蹈,在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景颇族能歌善舞,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舞蹈,在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中, 他们都要举行歌舞活动。最主要的节日有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 青年人的能仙节等。 新米节: 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 收割前举行。新米节前,主人将自己地里长的最好 的谷子收回来,晒干,舂好,并备好酒菜。 在节日的那天,邀请邻里来做客,用新米煮饭 让大家来品尝。在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 仪式,感谢谷魂和众鬼给了一个好收成,并祈求来 年风调雨顺,人蓄平安,获得更大的丰收。 新米节实际上也是个交流生产经验 和生产技术的农耕交流会,人们一边饮酒谈笑, 一边谈论农事,谈论来年的计划。

  9.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 ,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 ),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景颇族在每年谷物成熟时为感谢众神赏赐丰收, 并祈求以后年年丰收,也举行尝新祭祀。 阿昌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要过尝新节。 尝新节

  10. 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 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 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 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在一般傣历的六月中旬,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11. 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一“昴玛突”,“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 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旧或属猴日举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蚂炸,以一家为单位,分头捕捉。每家捉够一竹筒(约二斤)后,就把蚂蚱 一只一只撕五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 未捉到的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 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靶粑吃。

  12. 壮族: 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 土家族: 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黎族: 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苗族: 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 藏族: 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 彝族 : 节日:火把 白族: 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 纳西族: 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小资料

  13. 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

  14. 绕山林活动是白族民间大型的体育活动,已 有千余年的历史了。现代的绕山林活动,破除了迷信,崇尚科学,特别是年轻人,在绕山林活动中寻情游乐,不计较赛跑、打霸王鞭、金钱鼓、游泳、划船、赛马等活动的名次和奖励,主要是投身于大自然中,享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运动的情趣和欢乐。

  15. 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 赛马、射箭; 回族的踢毽、拔河; 藏族的赛牦牛; 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 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 朝鲜族的跳板; 满族的滑冰; 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 瑶族的打陀螺; 高山族的放风筝; 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 布朗族的藤球等等。 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6. 民族习俗与礼仪

  17.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18.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19.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0.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21.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22.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 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 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 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 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 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 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 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