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722 Views
核磁共振碳谱. 第五章. 洛阳师院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 本章内容. 4.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4.2 核磁共振碳谱的测定方法 4.3 13 C 的化学位移 4.4 13 C NMR 的自旋偶合及偶合常数 4.5 核磁共振碳谱解析及应用 4.6 自旋 - 晶格弛豫时间 ( T 1 ) 4.7 二维核磁共振谱. 4.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1. 灵敏度低 2. 分辨能力高 3. 给出不连氢的碳的吸收峰 4. 不能用积分高度来计算碳的数目
E N D
核磁共振碳谱 第五章 洛阳师院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
本章内容 4.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4.2 核磁共振碳谱的测定方法 4.3 13C的化学位移 4.4 13C NMR的自旋偶合及偶合常数 4.5 核磁共振碳谱解析及应用 4.6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T1 ) 4.7 二维核磁共振谱
4.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 1. 灵敏度低 2. 分辨能力高 3. 给出不连氢的碳的吸收峰 4. 不能用积分高度来计算碳的数目 5. 驰豫时间T1 可作为化合物特构鉴定的波谱参数
4.2 核磁共振碳谱的测定方法 4.2.1 脉冲傅立叶变换法 4.2.2 核磁共振碳谱中几种去偶技术
4.2.1 脉冲傅立叶变换法 脉冲傅立叶变换法(Pulse Fourier Transform,简称PFT法)是利用短的射频脉冲方式的射频波照射样品,并同时激发所有的13C核。由于激发产生了各种13C核所引起的不同频率成分的吸收,并被接收器所检测。
4.2.2 核磁共振碳谱中几种去偶技术 为什么要去偶?如何去偶? 去偶后如何确定碳为C, CH, CH2, CH3 ?
常用的方法有:质子宽带去偶法(Proton Broad Band Decoupling)偏共振去偶法(Off-Resonance Decouping)门控去偶法(Gated Decoupling) 反转门控去偶法(Inverted Gated Decoupling)
4.3.1 屏蔽常数 σ=σd+σp+σa+σs σd项反映由核周围局部电子引起的抗磁屏蔽的大小;σp项主要反映与p电子有关的顺磁屏蔽的大小,它与电子云密度、激发能量和键级等因素有关;σa表示相邻基团磁各项异性的影响;σs表示溶剂、介质的影响。
4.3.2 影响13C化学位移的因素 1. 碳杂化轨道 对于烃类化合物来说,sp3 碳的δ值范围在0~60 ppm;sp2杂化碳的δ值范围在100~150ppm,sp杂化碳的δ值范围在60~95 ppm。 2.诱导效应 3.共轭效应 4. 立体效应 5.测定条件.如:溶解样品的溶剂、溶液的浓度、测定时的温度等。
The typical chemical shift ranges of carbon nuclei are as follows:
1.饱和碳的化学位移值饱和烷烃:饱和烷烃为sp3杂化,其化学位移值一般在-2.5~55ppm之间。1.饱和碳的化学位移值饱和烷烃:饱和烷烃为sp3杂化,其化学位移值一般在-2.5~55ppm之间。 • Grant和Paul提出了计算烷烃碳化学位移的经验公式: δci=-2.5+Σnij Aj + ΣS 式中-2.5为CH4的δ值(ppm);nij为相对于ci的j位取 代基的数目,j =α、β、、δ;Aj为相对于Ci,j 位取代基的位移参数;S为修正值
2. 烯碳的δC值 • 烯碳为sp2杂化,其δC 为100~165 ppm之间。 烯碳的δC值可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δCi = 123.3 + Σnij Ai + ΣS 式中123.3是乙烯的δC值(ppm),nij为相对于烯碳Ci的j位取代基的数目,j =α、β、γ、α′、β′、γ′。
3.炔碳的δC值 • 炔基碳为sp杂化,其化学位移介于sp3与sp2杂化碳之间,为67~92ppm,其中含氢炔碳(≡CH)的共振信号在很窄范围(δ67~70 ppm),有碳取代的炔碳(≡CR)在相对较低场(δ74~85ppm),两者相差约为15ppm。不对称的中间炔,如2-炔、3-炔等, 二个炔碳δC值相差很小,仅有1~4ppm,这对判断炔基是否在链端很有用处。
4. 芳环碳和杂芳环碳的δC值 • 芳碳的化学位移值一般在120~160ppm范围内.
5.羰基碳的δC值 • 化学位移值比烯碳更趋于低场,一般为160~220 ppm之间。没有NOE效应,峰的强度较小 • 醛基碳的δc值在190~205ppm之间; • 酮的δC=O在195~220ppm之间; •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δC=O在155~185ppm范围内, 其中羧酸的δC=O为170~185ppm, 酰氯的δC=O为160~175ppm。 酸酐的δC=O为165~175ppm, 酰胺δC=O为160~175ppm。
4.4 13C NMR的自旋偶合及偶合常数 • 对普通有机化合物来说,对13C NMR谱图影响最大的是13C –1H间的偶合,而对含氟或磷元素的化合物,还要考虑13C-19F或13C-31P间的偶合作用。
4.5 核磁共振碳谱解析及应用 4.5.1 核磁共振碳谱谱图解析程序 4.5.2 核磁共振碳谱解析示例
4.6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T1 ) 4.6.1 自旋-晶格弛豫机理 4.6.2 T1值的应用
4.7 二维核磁共振谱 1.二维J分解谱(2D J-resolved Spectroscopy, 2DJ) 2.二维化学位移相关谱(Two-Dimesional Chemical Shift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1H,1H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 COSY) Heteronuclear multiple-quantum correlation (HMQC) Heteronuclear multibond correlations: HMBC 2D NMR – homonuclear through space correlations: ROESY, NOE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