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likes | 965 Views
金融学、金融工程、电子商务. 电子金融学. 张宝明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序言. 电子金融优点 ? 课程性质. 序言. 教材与参考书目 基本知识 本教材 《 电子金融学 》 杨青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009 《 电子银行 》 张卓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网络金融 》 张成虎科学出版社 2005 杂志 金融研究 http://www.jryj.org.cn/ Case study 哈佛商学院案例精选集 —— 在线金融服务业 Bradley 编写姜钦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序言. 教学内容
E N D
金融学、金融工程、电子商务 电子金融学 张宝明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序言 电子金融优点? 课程性质
序言 教材与参考书目 基本知识 本教材 《电子金融学》杨青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009 《电子银行》张卓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网络金融》张成虎科学出版社2005 杂志 金融研究 http://www.jryj.org.cn/ Case study 哈佛商学院案例精选集——在线金融服务业 Bradley 编写姜钦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序言 教学内容 电子金融是一门信息技术与金融学融合的交叉学科,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应用。 第一部分:电子金融系统应用的一般方法与技术,如电子金融与网络安全、电子金融系统开发的方法。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中的应用,即各种电子金融业务创新活动,诸如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经纪业务、ECN、网上公开发行、网上保险,等等。 第三部分:电子金融的相关理论。 第四部分:与电子金融业务相关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内容。
序言 本书教学内容 第1章 电子金融概述 第2章 电子金融安全技术 第3章 电子交易 第4章 电子支付 第5章 电子金融系统及其业务 第6章 电子货币理论 第7章 网上银行业务风险与管理
序言 课程设计 “采用结构分数考核制” 案例分析与平时50% 考试50% 考试方式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 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1.1.2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 1.1.3 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2 金融大革命 1.3 金融危机的思考 1.4 电子金融及其市场组成 1.5 电子金融的创新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0 电子金融业产生背景 1)金融业繁荣 1980s,西方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才中,大多供职于私人金融公司;哈佛大学(Harvard)就业的毕业生,有四分之一以上流入了金融业; 在美国,金融公司支付的薪资总额以及赚取的利润在总体经济中的比例,最近几十年都有大幅提升。 1950s初,“金融”业(不包括保险和房地产业)占美国薪资总额的3%,而到2000s以来,这一比例提高为7%; 1950s~1980s,在美国企业赚取的所有利润中,金融业占10%;而到2000~2005年,这一比例达到34%。 ---摘自《The Cost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Booming》,BenjaminM.Friedman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中国,总体特征是:金融业经济增长很快、产出更高;但其它经济部门利益受损,金融体系的运作成本越来越高。 2007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958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3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1万亿元; 2008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2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7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 2009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25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 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4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 2011年, 16家上市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人均利润近4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11年的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2)金融业大变革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创新化、自由化、全球化 业务处理的信息化 1980s,我国银行业开始普遍采用计算机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实现了金融交易的自动化处理,提高了业务处理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 商业银行建立了综合业务处理系统, 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处理。诸如:资金汇对、银行卡服务、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结算等新型金融服务得到迅速发展; 建立了大额支付系统,建立健全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完善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交易系统; 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金融监控信息系统,如征信系统、银行结算债务管理系统、货币经营管理系统、证券系统、金融统计管理信息系统。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交易技术、产品、服务、工具的创新化 智能化的电子银行、安全的网上支付、快捷的证券交易、人性化的保险服务;<--技术创新 期货、期权、货币和利率互换 ;<--风险转移 资产证券化、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 ,credit default swap,) ;<--增加流动性 票据发行便利(NIFs ,Note Issurance Facilities) <--创造信用 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 )、附认股权证的债券、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 <--创造股权 电子商业汇票、网上票据、网上国内信用证、网上国内保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系统、公司卡、交易识别系统;<--工具创新 交易行为和交易市场的自由化、全球化 银行贷款、IPO(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 、PE(私募股权, Private Equity); 例如,PE通过非公开方式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资金,投资于非上市公司,投资对象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期权、认股权证、外汇、黄金白银、房地产、信息软件产业以及中小企业风险创业投资等,投资范围从货币市场到资本市场再到高科技市场、从现货市场到期货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一切有投资机会的领域。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0 电子金融业产生背景 2)金融业大变革的基本特征 金融业结构改变 混业经营的模式日渐增多; 电子交易与电子支付的比重日益提高; 金融机构的发展日益全能化、规模化、市场化、多元化; 金融监管与金融安全日益受到重视; 动力和原因 信息技术的发展 金融革命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0 电子金融业产生背景 2)金融业大变革的基本特征 金融业的本质 金融业=信息流+资金流,它不伴有物理意义上的商品移动,是数字和数据的移动,在此意义上是信息集约的商务活动,是信息产业,最适合Internet。 从银行到证券、期货、保险与投资咨询等机构,从各个金融交易所的有组织市场到场外市场,信息网络技术都获得了普遍而快速的应用,从而使金融业成为受信息网络技术影响最深、与信息网络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经济部门之一。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1.1.2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 1.1.3 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1) 信息问题产生的背景介绍 翻阅30年人民日报——品品当年的烦和难 1978年吃早餐 1988年住房 1998年就学 2007年信息安全 2008~2010年金融危机、电商泄密 2012年电商诚信 2013年网上支付、网上信贷、跨境电子商务 信息化问题成为中国发展最关注的话题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案例:支付宝遭遇最强对手,中国银联“无卡支付”崛起 2011.6,银联正式宣布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业务,银联在线的用户无需开通网银即可实现线上支付,支持的卡包括借记卡、信用卡、储值卡等。 “将银行卡应用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现场延伸到虚拟” ,除了暂不支持区县以外,无卡支付方式涵盖了各项银行卡业务和功能。特别是通过无卡支付预授权的功能,真正实现了在线交易的金融级担保,实现预授权的金融级担保。 “基于卡但超于卡”,业务还可拓展到各类网上消费、公共事业缴费、保险、航空、通讯、物流等行业中,逐步注入服务。登录银联在线体验,通过银联在线支付的工具除传统的跳转银行网银外,还可以利用银联网上银行卡交易转接平台进行普通支付(输入银行卡号和密码)、认证支付(输入银行卡系列认证信息)、快捷支付(需注册并关联银行卡)和储值卡支付(不记名储值卡如中银通)。 银联所支持的网上支付可以绕开网银,但支付宝重兵打造的快捷支付亦可以绕开网银(构造一个线上支付平台)。为此,2013年8月,中国银联督促各成员银行统一行动,要求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应全面接入银联,银联已提出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案例 :六大政策支持跨境电子商务 2013年08月29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的支持政策,提出六大扶持政策: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出口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建立相应的检验监管模式,支持企业正常收结汇,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实施相适应的税收政策,以及建立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等。 上述新政策将先在已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试点的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等5个城市试行。自2013年10月1日起,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实施。 商务部表示,电子商务出口在交易方式、货物运输、支付结算等方面与传统贸易方式差异较大。现行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及现有环境条件已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意见》是解决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消费者(B2C)模式下,现行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及现有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发展要求的实际问题,以及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健康快速发展。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案例 :六大政策支持跨境电子商务 重庆去年被纳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试点的项目共有8个,其中就包括重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 该项目由重庆国际电子商务交易认证中心承担,是在现有的交易认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新建跨境电子商务辅助服务系统,采用“快件系统通关、联网辅助监管、数据自动传输”模式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实行监管,解决以往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存在的通关较慢的问题,并规范结汇及退税。 重庆环球互联网产业园促进会秘书长王蜀生认为,目前重庆的电子商务,无论在消费者保护、企业政策实际享受,还是政府的监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王蜀生表示,《意见》中提到的“建立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国际电子商务秩序,也有利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同时还可能对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1) 信息问题产生的背景介绍 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原子能技术等,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与信息技术相比,其影响范围、影响力度和影响持续时间都要逊色得多; 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2) 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通信和网络正改变着整个人类和社会生活。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 ,手机成为新增网民第一来源。2012年上半年,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3G的普及、无线网络发展和应用的创新 ,为手机上网奠定了用户基础和网络基础。诸如微信、地图、购物、打车等基于真实生活的应用,提升了手机网民的使用黏性。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为786万个。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为183万个。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1亿,拥有IPv6地址12535块/32。 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12.8%,达到751万个,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6.0%;“中国”域名数量为28万个。 我国网站总数为268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6.8%。 国际出口带宽为1,899,792Mbps,较去年同期增长36.7%。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2011年上半年,受众最广的前五大网络应用分别为搜索引擎(79.6%),即时通信(79.4%),网络音乐(78.7%),网络新闻(74.7%)和博客/个人空间(65.5%)。增长最快的前三个应用分别是微博(208.9%),团购(125.0%)和网上支付(11.7%)。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2) 信息技术的发展 摩尔定律(Moore’s Law) 认为芯片容量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而价格却会下降一半,可见这是一种影响市场的积极因素,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性价比。 在美国,报纸拥有5000万的读者花了100年的时间,广播达到此人数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互联网仅花了4年。 麦特卡尔夫价值定律(Metcalfe Law) 每个新用户将给现有网络用户带来新价值,其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这种信息网络的扩张效应,反映了影响市场社会需求的因素,体现出信息网络的国家效率。 马太效应(Matthews Law)规则 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习惯,某种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和劣势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导致不断的自行强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2) 信息技术的发展 模拟信息技术阶段 产生了生产电视机、收音机和印刷机等行业; 模拟信息服务时代 产生了以模拟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报社和电视台等行业; 数字信息技术时代 产生了以生产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行业; 数字信息服务时代 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主角的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阶段 将产生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集成电路产业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包括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服务)等。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3)信息技术产品的典型特征 信息悖论(Information paradox):基于管理上困境,难于看到信息化投资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直接关联。 第一个悖论:信息与知识既是私有品,又是公共品。如果完全将信息作为公共品来管理,就会出现“公地的悲剧”;如果完全将其作为私有品,又会出现信息垄断问题。 第二个悖论:信息的无价与有价。 第三个悖论:信息传播的自由与不自由。美国既有《信息自由法》,又有保护与限制知识产权之应用的知识产权相关立法。 第四个悖论:信息的拥有与共享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3)信息技术产品的典型特征 最小差异化原则与最大差异化原则 最小差异化原则:出售同质商品的两厂商,在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下,Hotelling结论为两厂商会同时在城市中点的位置进行选址。 Hotelling(霍特林模型)的原理 最大差异化原则:在Bertrand竞争(价格竞争)下,两厂商聚集在中心点会使均衡价格为零,故两厂商必会在线性城市的两个不同端点选址。 Bertrand(伯特兰模型)的原理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3)信息技术产品的典型特征 零边际成本(Zero marginal costs) 非竞争性的消费(non-rivalrous consumption)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总成本=F,销售成本与数量无关 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结合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1 信息技术的发展 3)信息技术产品的典型特征 信息转售的动机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2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 金融后台业务电子化 1970s之前,银行使用计算机执行简单的计算任务,计算机对金融管理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金融业务的全面电子化 1970s,随着大型计算机、主机终端等的推出,计算机在金融业的运用逐渐由后台变为前台,终端系统中的各个信息由主机统一存储并保存。 金融业务网络化 1980s后期,网络技术的兴起,促使金融业发生巨大的变革,网络系统的快捷、方便,无时空限制等特点,使得金融信息的沟通和金融市场的交易摆脱了时空的限制,成本大幅度下降,为金融业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金融数据化阶段 利用已有的大量金融交易的数据进行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实现职能管理和风险控制。 未来金融业的创新取决于金融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这一趋势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主旋律。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3 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了金融竞争规则 ; 信息技术带来新的风险,促使金融监管模式发生改变 ; 改变了经营管理的格局,促进了金融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 ; 改变了金融机构组织形态 ; 改善了信息不对称性 ; 产生了完全的价格破坏,促进了价格模式的创新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3 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信息化对社会的影响 人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中国社会单元从“单位”向”个人”转变(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集体——个人) 信息获取权的偏移,言论权力的透明度(双刃剑,滚雪球) 对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的变化(IBM)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新技术的出现必然破坏原有竞争的平衡,产生“创造性破坏”(熊彼特语),引起行业变革,促使企业从内部变革经济结构,信息技术的这种“创造性破坏”能力,造成了金融产品价格的完全破坏,超越了降价范畴,使交易成本越来越低。
1.1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1.1.3 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约瑟夫.熊彼特的“Creative Destruction”观点:IT是创造性破坏的冲击波 “发动资本主义引擎并使它运行下去的基本动力,是从推动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新型消费材料、新的生产方式乃至新的运输方式、新的市场、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中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中重要的是来自新商品、新供给源、新组织形式的竞争。 新技术竞争,在费用或质量上占有决定性的优势,它不是简单地改变现存企业的利润或产量,而是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存。” 、“在创造性的破坏过程中,即使也有生命力强的企业能抵抗特定的风暴而继续存在,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是不得不毁灭 结论: “技术决定论” IT作为一种创新的手段:使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学习平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组织的扁平化、团队化和虚拟化。 IT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导:最早发生这个过程的产业是与IT和Internet最密切的金融行业
1.2 金融大革命 发生背景 1970s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主流 ; 核心是: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管制,以增加储蓄与投资,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自由化的结果,使相关国家的金融抑制得到缓解,许多金融机构的投融资能力得到增强,并吸引了大量投资,有力的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由此得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赞赏与肯定 ;
1.2 金融大革命 发生背景 澳大利亚“金融制度调查委员会” 报告认为:金融自由化将产生三方面的效益: 一是资源配置效益,一个不受管制的金融体系将会把储蓄资金引向收益最高的投资部门; 二是经营效益,自由化所带来的竞争将减少金融机构的冗员,使金融中介的营运成本降低,从而使整个社会得益; 三是动态效益,自由化的资本市场将产生金融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1.2 金融大革命 金融大革命特征 金融管制放松化、金融产品创新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全能化、金融业务一体化、融资全球化、金融系统网络化等。
1.2 金融大革命 金融大革命具体表现 (1)取消对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如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的《对存款机构放宽管制与货币控制法》的主要目标就是修改或取消利率限制。1982年通过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授权存款机构可为客户开立“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存款利率限度由存款机构自行决定,具有有限度的转账权利。 (2)放宽对各类金融市场的管制。如1987年,加拿大取消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立规制。许多国家同时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的条件,并允许本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这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国际化。 (3)放宽和接触外汇管制。让资金的输出有较大的或完全的自由。 (4)放宽对金融业务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业务交叉,鼓励实行金融业务范围的综合化和自由化。如1986年l0月,英国议会通过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实行了史称“大爆炸”的金融改革,率先放松了金融规制,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
1.2 金融大革命 金融大革命具体表现 以美国为例 (1)早期的混业经营 ; (2)严格的分业时期 ; (3)逐步融合阶段; (4)崭新的“全能银行” 时代 。
1.3 金融危机的思考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劵,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 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1.3 金融危机的思考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造成这次危机的背景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美国信贷消费习惯的原因,也有美国经济管理思想等的原因。 过程:
抵押按揭贷款:30倍杠杆,900亿, 盈亏:5%:盈45亿,亏:-15亿 银行A 资产:30亿 银行B 信用违约掉期CDS保险:10年,5000万/年 A没违约,C赚5亿(A赚40亿,包括给B的利息),A违约,C赔50亿 统计分析:违约率<2%, 100家,A无违约,C得500亿;A违约,C得400亿 保险C 按揭债券:每份2亿卖给D,C立即得200亿 违约率<2%时, 100家: A无违约,D得300亿;A违约,C得200亿 投资D 挂牌出售给E,100份共220亿,D立即得到20亿 投资E 违约率<2%时, 100家: A无违约,E得280亿;A违约,C得18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