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24 Views
单式针刺手法. 自宋代圆柱形针柄出现后,针刺手法得到迅速发展,出现很多简洁实用的单式针刺手法,如窦汉卿的手指十四法,徐凤的下针十四法,杨继洲的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等,现将上述单式针刺手法综合介绍如下:. 单式针刺手法. 一、揣法
E N D
单式针刺手法 • 自宋代圆柱形针柄出现后,针刺手法得到迅速发展,出现很多简洁实用的单式针刺手法,如窦汉卿的手指十四法,徐凤的下针十四法,杨继洲的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等,现将上述单式针刺手法综合介绍如下:
单式针刺手法 • 一、揣法 • 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本法源于《灵枢·外揣》,其有:“司外揣内”之说,《针灸大成·下手八法》详细说:“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阳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
单式针刺手法 • 二、爪法 • 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难经·七十八难》说:“当刺之时……爪而下之”,《针灸问对》亦云:“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着力掐穴,用右手持针插穴有准,此下针法也。”
单式针刺手法 • 三、切法 • 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针灸问对》说:“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 左右四周掐而动之,如刀割之状,令气血宣散”,《针灸大成·三衢 杨氏补泻》又云:“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荣卫也”。
单式针刺手法 • 四、指持法 • 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如《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指持者,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
单式针刺手法 • 五、进法 • 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针灸问对》说:“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针灸 内篇》:“凡针入穴,宜渐次从容而进,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进针者,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知之,切不可太忙”。
单式针刺手法 • 六、循法 • 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针经指南》说:“循者,凡下针于属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往来而已是也。经云:推之则行,引之则止”,《针灸问对》说:“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
单式针刺手法 • 七、摄法 • 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针灸问对》:“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
单式针刺手法 • 八、搓法 • 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 向传导。《针灸问对》说:“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气”,《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搓针泄气最为奇”。
单式针刺手法 • 九、捻法 • 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针经指南》说:“以手捻针也,务要识乎左右也,左为外,右为内,慎记耳”,《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单式针刺手法 • 十、盘法 • 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针经指南》说:“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转而已”,《针灸问对》说:“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其盘如循环之状”。
单式针刺手法 • 十一、弹法 • 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针经指南》说:“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针灸问对》:“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疾行”。
单式针刺手法 • 十二、摇法 • 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灵枢·官能》说:“摇大其穴”,《针灸问对》说:“迅退针出穴 时,必须摇撼而出之”。
单式针刺手法 • 十三、按法 • 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医学入门》说:“按者,插也”,《针灸问对》说:“欲补之时,用手紧捻其针按之……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
单式针刺手法 • 十四、提法 • 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针灸问对》说:“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升提豆许,无得转动……其法提则气往,故曰提以抽气”。
单式针刺手法 • 十五、努法 • 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针灸问对》说:“……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捻住针头,不得移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单式针刺手法 • 十六、退法 • 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
单式针刺手法 • 十七、动法 • 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难经·七十八难》说:“动而伸之”,《针灸问对》说:“下针之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头,动而振之”。
单式针刺手法 • 十八、留法 • 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留者,如出针至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
单式针刺手法 • 十九、拔法 • 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
单式针刺手法 • 二十、扪法 • 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针经指南》说:“凡补时,用手扪闭其穴是也”,《针灸问对》说:“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