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926 Views
SQ [I-You 共融的社會智能] ---讀書心得簡報. 報告人:李和慶 97.06.26 閱讀小組:李涂怡娟、李和慶、黃思恭、 張乃心、林麗真. 作 者 簡 介 ---1. 作者 丹尼爾 ‧ 高曼 為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美國科學促進協會( AAAS) 研究員,曾四度獲頒美國心理協會( APA) 最高榮譽獎項,,文章散見全球各重要報章,暢銷著作除了《 EQ》 之外,還有《 EQ2: 工作 EQ 》 、《 心智重塑》、 《破壞性情緒管理》等書。. 作 者 簡 介 ---2.
E N D
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讀書心得簡報 報告人:李和慶 97.06.26 閱讀小組:李涂怡娟、李和慶、黃思恭、 張乃心、林麗真
作 者 簡 介---1 • 作者丹尼爾‧高曼為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研究員,曾四度獲頒美國心理協會(APA)最高榮譽獎項,,文章散見全球各重要報章,暢銷著作除了《EQ》之外,還有《EQ2:工作EQ 》 、《心智重塑》、 《破壞性情緒管理》等書。
作 者 簡 介---2 • 1995年以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帶出EQ熱潮的丹尼爾‧高曼再次提出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人是社會的動物」。他認為社會人際關係的好壞就如同維他命與毒藥。他分析正面的力量,也揭露它的黑暗面。這個新的觀念包含:如何養育孩子?經營婚姻?企業領袖或教師怎麼領導員工、激勵學生?被偏見和恨意分離的不同族群如何能和平共處?高曼為我們獻上良策。 • 丹尼爾.高曼接受《USA TODAY》專訪── IQ決定你的職業,但SQ決定你是不是領導者。
書 籍 目 次---1 • 序 言 ㄧ門新科學的誕生 • 第一部 廣泛的連結 • 1~情緒經濟/2~契合關係的祕訣/3~神經無線傳輸/4~利他的本能/5~親吻的神經解剖學/6~社會智能新探 • 第二部 打破聯繫 • 7~你與它/8~黑暗性格三合會/9~心智盲目 • 第三部 後天培育先天 • 10~基因不是命運/11~安全基地/12~快樂決勝點
第四部 愛的多變化 13~依附的網絡/14~慾望:男女有別/15~同情心的生物機制 第五部 健康的連結 16~壓力的社會性/17~生理盟友/18~人性的處方 第六部 社會的後果 19~成就的甜蜜點/20~人際連結的矯正之道/21~從「它們」到「我們」 書 籍 目 次---2
第一章 情緒經濟---1 • 人跟人的互動,這些每天都不斷在進行的人際關係交易,就猶如一種情緒的經濟活動。 • 低階路徑:是人們將眼睛所接收到的訊號,直接傳送到大腦,而直接反射出來的情緒,[例如我們看到迷人的女士或先生、或是看到一片迷人的風景,我們都會凝視或驚嘆。] • 高階路徑:如前面提到,情緒反應的「低階路徑」,[我們看到迷人的女士或先生,我們會凝視,但當我們盤算著如何接近那位女士或先生,]就是運用「高階路徑」了。
第一章 情緒經濟---2 • 當我們關注某個人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與他們感同身受,我們感染的情緒會產生。 • 具體影響,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深入瞭解,如何讓這些情緒往正面發展。
第二章 契合關係的秘訣 • 同部互動:在人際關係中與他人同步一致,會讓彼此互蒙其利。同步作用愈是頻繁,互動雙方也會更加心有戚戚;達到同步狀態時,情緒會相互配合。 • 契合關係:只存在人與人之間,也就是我們與他人在一起時愉悅欣然、互動密切、順暢無礙的感覺。契合融洽關係的三要素:相互關注、分享正向感受、協調一致的非語言互動,三缺一不可 。
第三章 神經無線傳輸 • 鏡像神經元:反映我們觀察到的他人動作,讓我們實際模仿這個動作或者產生模仿的衝動,這種「照著他做」的神經元形成一種腦部運作機制,印證了那句古老名言「當你微笑時,整個世界都與你同樂」。 • 笑臉優勢:生活令你發出的微笑,一半在你臉上綻放,另一半在別人瞼上浮現。 • 在團體之中散播的情緒感受,能夠影響其成員處理資訊的方式,進而改變其決策。這種現象顯示,當人們集體決策時,除了要關注討論的議題內容,更要關注成員之間共享的情緒。
第四章 利他的本能 • 各大城市街道上熙來攘往的人群,都不太會注意、招呼或協助他人,原因是所謂「城市恍神」。 • 利他行為涉及許多因素,關鍵之一可能是花時間關注對方,當我們全心關注某個人,與對方形成情緒的迴圈,同理心也會達到最高點。 • 當一個人心思專注於自身,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會扼殺他的同理心,如果我們只在意自己,讓自己的問題與心事膨脹開來,那麼我們的世界反而會越來越小。 • 「同理心」三層不同意義:知道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感受、同情的回應他人的痛苦。
第五章 親吻的神經解剖學 • 我們的腦中有一種如織梭狀的腦細胞「梭狀細胞」,它能夠提供低階路徑高速運作,低階路徑如何在我們確切認知「對方」之前的一瞬間,就讓我們在「喜歡」或「厭惡」之間當機立斷。 • 低階路徑帶給我們當下即刻的情緒共嗚,高階路徑則催生較為複雜的社會意識,從而引導我們做出適當的反應,高階路徑會讓我們思考。 • 人生何其豐富,變化無窮無盡。在因應任何一種變化時,低階路徑在第一時間提供選擇,但是高階路徑才能夠決定我們會如何做。
第六章 社會智能新探 • 社會智能含社會覺察與社會能力。前者包含我們對他人的感覺體察,後者涉及如何處理與運用這種覺察。 • 社會覺察:從當下感知他人的內心世界、理解對方的感受與思想,到「掌握」複雜的社會情境,都是所謂的社會覺察,如原始的同理心、調適呼應、設身處地、社會認知等。 • 社會能力:僅只是察覺他人的感受,或者瞭解對方的思想或意向,未必能夠營造出充實美好的人際互動。社會能力奠基於社會覺察,能夠促成融洽而有效的人際互動,如同步效應、自我表現、造成影響等。
第七章 「我-它(I-It)」---1 • 「我-它」的互動中,一個人不會與另一個人的主觀實體調適呼應,也不會產生真實的同理心,收受者會感受到連結的匱乏。 • 心理學家一「代理人」來描述這種冷漠的待人方式。 • 將他人視為達成某種目標的手段。 • 可以是一種「專業距離」。
第七章 「我-它(I-It)」---2 • 「我-你(I and Thou)」,一種經過調適呼應的親密關係,一個人強烈的感受到他人的同理心。 • 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本身就是目標。 • 同理心如果成為投射作用(projection),將會忽視對方的內心世界。 • 他人是否將我們視為「你」,會影響我們對生活幸福的感受,對人際連結的渴望是一種原始的人性需求。
第八章 黑暗性格三合會---1 • 黑暗性格三合會(the Dark Triad):自戀者(narcissist)、權謀者(Machiavellian)與心理變態者(psychopath),共同的核心特質為令人厭惡但有時不露痕跡、嚴重程度高低不一、社會惡意、欺騙、自我中心、攻擊性、情緒的冷漠 • 自戀者:夢想榮耀 良性-正向的自我觀照、信心與才能相得益彰、能夠反求諸己、面對現實。 惡性-缺乏自我價值感、無法接受批評、選擇性採納資料、只想說教與灌輸。
第八章 黑暗性格三合會---2 • 權謀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務實的看待自己與他人,既不會好大喜功也不會想盡辦法不取他人好感,掌握事態發展以便好好利用,具有選擇性感知他人想法的能耐,因此社交領域評價頗高。 • 心理變態者:他人只是物品,一個任憑他欺騙、利用、拋棄的對象,不會焦慮不安或恐懼,對於懲罰的威脅似乎無動於衷。
第八章 黑暗性格三合會---3 • 社會情緒(道德情緒):悔恨感、羞愧感、難堪感、罪惡感與榮譽感。 • 社會情緒的先決條件是具備同理心,來覺察他人對我們的行為的感受,讓我們的言行舉止能夠維繫人際互動的和諧。 • 社會情緒中的「利他的憤怒」,人們對違反社會規範的生活會施以懲罰。
第九章 心智盲目 • 心智直觀(mindsight),了解他人心智運作狀態的能力。反之,稱為心智盲目,無法付出感情、關懷他人、與人合作,有時連平常的社交互動都不知所措。 • 男性大腦(male brain)-缺乏同理心,常伴隨著強大的心智力量。 女性大腦(female brain)-善於發揮同理心,較難對付系統化的事物。
第十章 基因不是命運--1 • 僅憑基因並不足以建構一個運作完善的神經系統,想培養一個有安全感或同理心的孩子,條件除了相關的基因以外,還需要充分的父母教養與其他適切的社會經驗。 • 就像植物會去適應土壤的肥沃或貧瘠,兒童腦部也會因應社會生態(social ecology)而調整改變,生活中主要人物形成的情緒氛圍影響尤其顯著。
第十章 基因不是命運--2 • 凱根說:「做父母的往往不明白,儘管生物特質會限制某些發展,但是並不能全面決定未來」。
第十一章 安全基地 • 英國心理分析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發現,兒童對父母的依附感(attachment)是否健全,攸關他們的福祉;並認為人們在童年就需要健全的「我-你」關係,人生才能夠發光發亮。 • 對嬰兒而言,快樂與調適的人際互動就像餵哺與打嗝一樣都是最基本的需求;如缺乏的話,長大後容易出現問題重重的依附模式,而這些模式會表現為三種人際關係依附型態:安全、焦慮與迴避。
第十二章 快樂決勝點 • 追求快樂的能力和社會生活的許多能力一樣,從嬰兒時期就開始萌芽。 • 唯有社會智能健全的家庭才能夠塑造出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正向情感核心」(positive affectivecore),也就是培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 當一個孩子感受充分的摯愛與關懷,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把自己當成寶貝,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將成為正向力量的泉源,並激發出另一種基本的人性衝動:探索更廣大的世界。
第十二章 快樂決勝點 • 童年時期的基礎學習經驗(如說不的方法、喜悅的能力、復原力等…)會雙管齊下,影響我們的一生:一方面是對待社會世界的基本心態,一方面是成年後處理複雜愛情問題的能力,而愛情本身也會留下持之以恆的生物銘印。
第十三章 依附的網絡 • 神經網絡系統:區分依附、關懷和性愛,當依附關係形成,我們會緊抓住別人,當我們關懷別人就會奉獻心力,至於性愛就是那麼回事。 • 三種依附型態:童年歲月會在成年後的熱情留下印記。 安全類型:受到充份關愛,感覺照顧者以同理心對待, 能夠培養出安定的依附型態 迴避類型:自身感受不被父母重視,覺得自己被忽略的兒童,卻會顯得退縮迴避。 焦慮類型:父母教養方式,不按牌理出牌,時而發怒時而溫柔,孩子將變的容易焦慮,缺乏安全感。
第十四章 慾望:男女有別 • 男女有別:男性尋找滿足性慾的對象,女性鎖定功成名就的目標。 • 性愛神經架構的大本營在皮質下層的低階路徑,但文化一直以高階路徑的剎車來遏阻低階路徑的衝動。 • 愛情的三種主要表達方式-依附、慾望和關懷-讓一對伴侶形成迴圈關係,三者如果協調一致,愛情會欣欣向榮,如果格格不入,愛情將寸步難行。
第十五章 同情心的生物機制-1 • 安全感與探索的動力:一個人愈是將伴侶視為可依賴的「基地」,就愈能夠滿懷自信地追求人生的良機。 • 同情心的低階路徑:同情心與自己察覺到的他人需求有關,如能感受對方的痛苦愈強烈,就愈能願意幫忙,反之,則不然,這類同理心的根源在於母愛關懷的低階路徑神經系統,如寶寶的哭聲-對母親有種特別的力量。
第十五章 同情心的生物機制-2 • 米開朗基羅現象:一對伴侶在日積月累下,會以微妙的方式相互塑造對方,透過無數細微的互動,強化彼此都能接受的模式。 • 高曼特的比例:夫妻相親相愛與齟齬不合時刻的比例,若前者比例是後者5倍,顯示正面時刻多於負面,幾乎一定能夠白頭偕老。
第十六章 壓力的社會性--1 • 人際關係可以帶來歡樂,也可以引發痛苦。 • 醫學界已經找到一種生物機制,顯示惡質的人際關係確實與心臟病有關聯;最驚人的發現就是,較為輕微的負面情緒也會啟動此一機制。(如果壓力沉重的人際關係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從負面情緒到血管內皮的連鎖反應,將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第十六章 壓力的社會性--2 • 欣欣向榮的社會關係能夠提升正向情緒,圍堵負面情緒,抑制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從而強化面對壓力時的免疫功能;與人群來往雖然增加接觸感冒病毒的風險,但人際關係卻可以發揮保護作用。 • 集體發揮的社會智能能夠抵消照顧親人付出的代價。
第十七章 生理盟友--1 • 研究發現,老年人如果擁有交往密切、支持充分的社會生活,他們的認知能力會勝於生活較為孤獨的同輩;缺乏親密、友好的人際接觸,才會引發孤獨感;而影響健康最直接的因素是孤獨的感受:一個人愈是感覺孤獨,免疫系統與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就愈不健全。 • 多項資料顯示,在齟齬摩擦的婚姻關係中,妻子比丈夫更容易受到健康上的傷害,原因之一可能在於女性對於親密關係會投注較多的情緒要素及女性關愛照顧他人的本能,也提高了她們對於被照顧者福祉的責任感,因此比男性更容易因為親友的問題而遭受情緒傷害。
第十七章 生理盟友--2 • 但影響好壞還是決定於婚姻的品質,如婚姻中的低潮時期多於美好時刻,女性的健康會受到傷害;反之則健康會得到裨益,與丈夫互蒙其利。 • 「愛」就是我們之間的語言。
第十八章 人性的處方--1 • 根據我們對於情緒如何影響健康的理解,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視病患的人性面向,會導致我們喪失一個潛在的生理盟友:人性關懷感受。 • 「療癒」(heal)這個字出自英語的(hal),意思是「讓事物變得完整,修復」。療癒的意義除了治療特定疾病之外,也包含協助病人重新獲得一種整體感與情緒的健全。 • 一種單純的人際關係連結;一方是受苦者,一方是療癒者。〔這就是同情心〕
第十八章 人性的處方--2 • 肯尼斯.許瓦茲(Kenneth Schwartz)原本是波士頓一位事業蒸蒸日上的律師,然而40歲那年就被診斷出罹患肺癌,在過世前幾個月,留下直指人心的告白: 「比起高劑量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潛移默化的人性舉動更能讓病人體會療癒的感覺,營造治療的希望。雖然我並不認為只憑希望與慰藉就能夠消滅癌症,但是對我而言,希望與慰藉確實意義非凡。 」
第十九章 成就的甜蜜點 • 從大腦運作的觀點來看,學業與工作上的優異表現異曲同工,都涉及大腦「甜蜜點」,然而疲憊感、焦慮、煩躁不安、厭倦無聊等的生物效應會迫使我們遠離這個區域,無法追求優異表現。 • 最佳狀態:專注、熱忱、與強烈正向情緒相互結合。工作時如果心境能夠振奮一下,速度與正確性也會提升。
第十九章 成就的甜蜜點 • 倒U字形曲線: 最佳認知效率 表現 厭倦 焦慮 壓力 倒U字型曲線說明在學習或決策之類的過程中,壓力程度與心智表現的關係。壓力隨著挑戰變化,偏低的壓力導致冷漠與厭倦,逐漸升高的壓力激發興趣、專注與動機,到了最佳狀態時,則會締造最卓越的認知效率與成就。如果挑戰持續上升,超過我們的能力範圍,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到了壓力最高點,我們的工作表現與學習將一蹶不振。
第二十章 人際連結的矯正之道 • 卡拉馬如模式: *將人們困在一個「我-它」模式的世界,只會造成最惡烈的結果,如監獄體系造成犯罪的惡性循環。 *卡拉馬如計畫--重建人與人連結的關係脈絡,讓出獄受刑人重新整合進入一個人際關係網絡,從此遠離監獄,並教導他們運用自我覺察自我控制與同理心。 *連結社區—從街坊鄰里做起。 *修復式正義—要求罪犯除了接受懲罰,還必須面對自身罪行引發的情緒效應,並且儘可能彌補過錯。
第二十一章 從「它們」到「我們」 • 當「我們」與「它們」的關係缺乏同理心時,就如「它們」對「我們」說話時,我們不會像對待自家人的聲音一樣,以完整而開放的心態聆聽,甚至根本聽而不聞。 • 當我們將某人視為「它們」,我們就封鎖了自己的利他衝動,如族群及種族的對立。 • 內隱偏見足以扭曲人們對特定群體的觀感判斷,但透過拼圖方案、寬恕及與他人建立正向之連結,刻板印象即會隨之改變,故情緒有所改變,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小組心得 • 「人是相互影響的社會動物。」人際關係的運用巧妙,如同藥品,用得好就像吃維他命,健身補體;運用不當就好比吃了毒藥,不僅傷己也害人。改變對待他人的態度,將增進群我之間的和諧與社會的融合。 • 很多平時的行為,做事方式都可以從SQ書本中得到科學的驗證,透過書本的說明,能更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更多的發現。
小組心得 • 原來任何人、事、物映入眼中的第一個印象是這麼的有影響力,它會慢慢的牽動你的任何一條神經,讓你愈陷愈深,在無形中自己受到影響而不自覺,所以學會自我覺察及仔細的觀察就變得更重要了。 • 與人的接觸及互動中所激發出的火花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透過一連串的互動、交流、震盪,而有不同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如何去面對、處理,都是一門重要的學習課題。 • 希望在學習的路上,大家能持續的相扶持,彼此互相激勵,讓正向的能量能感染更多身邊的人。
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