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十字軍.

mir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簡易教會歷史 - 四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簡易教會歷史-四 十字軍

  2. 十字軍成立的背景因由-回教興起  雖然回教徒在636年已經控制耶路撒冷。但他們起初時仍然容許少部份基督徒存留,聖墓教會仍然保留。西方信徒仍可以到耶路撒冷朝聖。查理曼大帝甚至得到回教徒同意管理聖墓教會,甚至稱呼查理曼為“Protector of Jersusacem”。-十一世紀中回教內部有大改變(從阿拉回教改為士耳其回教,直接威脅拜占庭帝國,使基督徒朝聖之路被封)。-君士坦丁堡要求: 自士耳其回教徒佔領小亞細亞後,東羅馬便向西方教會求援,其時希勒得布蘭為教皇,他期望組織一隊遠征隊去救援東方國家。由此,他想可以解除以前東方和西方的宿怨,而重修舊好,聯合成合一個國家,東方教會重新屬於教皇制下,但這計劃沒有成功。-西方教會的內在目的  當時候,西方列強有內爭,對外宣戰而成功不單可以達到教會合一的屬靈的目的,也可以調和國與國內部矛盾。同時也可籍此(特別是法國)免受到回教徒的入侵。在神學上,西方教會受到耶柔米對但以理書的解經影響,認為回教徒是敵基督,應加以消滅。

  3. 十字軍的成立 -1095年11月27日在Clermont會議中,教宗UrbanII呼籲法 • 國信徒為信仰東征。-群眾激烈回應,“高呼God wills it”這是上帝的旨意。-UrbanII(烏耳班)高舉十字架,呼籲信徒為主而死。-經過教宗的呼召,和隆重的儀式,十字軍民被賜下迿道 • 的稱呼,且死後可以上天堂。-十字軍通常是在教宗認可的領袖帶領下出征。 • 為何稱為十字軍-當時候可能因為十字軍他們外表帶著有十字架的外表, • 盾牌或徽章。-中世紀作者用Crux、Croisement、Croiserie(十字架)來 • 形容他們。-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每一個十字軍開始都是先有講道, • 然後有莊嚴的誓言,每一個戰士會從教宗或他的代表 • 人手中接受一個十字架,使他們成為教會的將士。

  4. 第一次十字軍 (1095-1099) • 1095年十一月,教皇烏爾班在克萊蒙的教會會議中,敘述接到東方教會的信息,請求救援回教勢力對他們的威脅;並描述聖地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苦難,基督徒朝聖受阻的羞恥。   有一位隱修者彼得 (Peter the Hermit) ,曾到過“聖地”,很有口才,又宣稱能見異象,發預言,幫助招募。歐洲各地狂熱的農民和武士,風起雲湧,人數達到數萬。但主力是由各貴族統領的幾十萬軍隊。 原定出發日期,是在1096年八月十五日,聖母升天節。不過,群眾狂熱而無紀律,於三月就爭先蜂湧上路。結果,是連番挫敗,幾乎被敵人消滅;殘餘跟從正規部隊前進。   高德福銳 (Godfrey of Bouillon) 是一位虔誠而英勇的將領,當時的人稱他為“武裝和公爵華服的聖潔修士”。還有坦可賴 (Tancred) ,心地純正,是“完全而溫和的武士”。他參與尼西亞,安提阿等戰役,顯出勇力;於光復耶路撒冷時,身先士卒,是最早登上城牆的人之一。1099年七月十五日,經過長久慘烈的攻防戰,聖城歸於十字軍手中。屍首狼藉,血流街衢。第一次十字軍的結果,是建立了“十字軍帝國”;沒有君王,於八月一日,眾舉高德福銳為王;但他拒絕戴王冠,因為主戴荊棘冠冕,他只任統治者。其他歐洲領袖分據要地。後由其弟包德溫 (Baldwin) 繼任為王,擴展土地。其後,延續了不到一百年。1187年十月二日,耶路撒冷陷落於回教新強人撒拉丁 (Saladin) 手中。

  5. 第二次十字軍 (1145-1148) • 1144年十二月,伊撒得 (Edessa) 失陷。由受尊敬而能言的貝納德修士 (Bernard of Clairvaux) 宣講號召,日耳曼皇帝康來三世 (Conrad III) 聽了他的演講,受感涕泣,與法王路易七世 (King Louis VII) ,再度組成十字軍。目標:收復失陷於回教的伊撒得。當十多萬大軍到了巴勒斯坦,領袖們各懷私心,也有罪惡醜事。他們決定先攻大馬士革,慘敗各自歸去。貝納德只能夠說:“神的審判是公義的。”

  6. 第三次十字軍 (1187-1191) • 1187年十月二日,耶路撒冷被撒拉丁攻陷。教皇貴格利三世 (Gregory VIII) ,集合歐洲最強大的三位君王,發動第三次十字軍,目標為收復耶路撒冷。丹麥,瑞典,挪威,歐洲各地都有人參加,聲勢浩大。1189年五月,羅馬神聖帝國的腓德烈大帝 (Frederick Barbarossa) 先發,但在河中淹死。1191年,驍勇蓋世的英王理查一世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與法王腓力二世 (Philip II) 的聯軍,長期圍攻並克復埃克 (Acre) 。但英法二軍不和,十字軍紀律廢弛,頹廢淫靡,殘暴無度;只收復了約帕,而未能奪下耶路撒冷。腓力半途而廢,先行返回歐洲。“獅心王”理查與撒拉丁訂立條約,准許朝聖者到“聖城”。

  7. 第四次十字軍 (1198-1204) •   教皇英諾森三世 (Innocent III) 以他最大的精神和物力,試圖重振十字軍精神。教皇寫信給各地的領袖,又派主教,使者,到處宣講號召;教廷慷慨出錢,也勸請各教職人員捐輸。集合了數千武士和士兵,共四/五萬人馬。目標:征服回教勢力中心埃及。這似乎順理成章。開始還算順利,卻成為歷史上最詭譎醜惡的紀錄。   這樣龐大的水上運輸,只有威尼斯可以勝任。威尼斯首長但督婁 是已過九十高齡的瞎子,但機智而能決斷。他可以供應船隻,代價是八萬五千銀幣。十字軍只能付五萬,其餘講定以攻下回教城市的戰利品抵付。但督婁以為攻取基督教王國的城雜拉 (Zara,今匈牙利) 更好。於是四百八十艘的船隊,於120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攻下雜拉,大肆劫掠,教皇以開除教籍威脅無效。   但督婁成為實際上的主子。拜占廷王子亞來修 (Alexius) ,因他父親的寶座被篡奪,請西方仗義相助。條件是二十萬銀幣,一萬軍隊一年的軍費,五百武士長期守衛聖地的維持費,東方教會歸附羅馬教皇。但如此條件,實在無法履行。於是,督婁和十字軍一怒之下,於1204年四月十二日,攻陷君士坦丁堡,擄掠姦淫,無所不用其極;婦人,處女,以至修女,都成為淫慾的對象;無數的聖徒遺物,被劫掠去西方。教皇英諾森的震怒,亦無可奈何。

  8. 最可憐的是“孩童十字軍” (Children Crusade) 。其領袖是一名十二歲的法國牧童,名叫司提反 (Stephen) 。他自稱見了異象,耶穌叫他傳信給法王腓力 (Philip) ;司提反有極好的口才,沿途吸引了許多孩童跟隨他,數目達到三萬。腓力不以為他能成大事,但無法阻止。到了馬塞 (Marseilles) ,但海水並沒有如其所說的,像紅海為摩西分開,因為他不是摩西,而且比摩西年輕太多,跟隨的孩子們漸漸散去。倒是來了兩名商人匪流 (Hugo Ferreus) 和叵苛 (William Porcus) ,答應免費運載他們。於是,登上了七艘船出海;其中兩艘中途沉沒,五艘到了非洲,孩子們被賣為奴隸。   日耳曼孩童十字軍領袖尼可拉 (Nicholas) ,年僅十歲。他召聚了二萬七千跟從者,有農家孩子,也有貴族子弟。他們一路歌唱,於八月間到了吉挪亞 (Genoa) 。在那裏,也沒有神蹟出現。部分孩子流落當地;有的繼續前進,到達意大利布倫地溪 (Brindisi) ;那裏的主教,阻止他們繼續行進。教皇英諾森三世 (Innocent III) 解除他們十字軍誓言的約束,就此解散。   不過,英諾森在號召另一次十字軍時,方便的可援引他們奮勇的榜樣:“孩子們冒死要收復聖地,我們竟在睡大覺!”

  9. 第五次十字軍 (1217-1221) •   教皇奧諾銳三世 (Honorious III) 號召十字軍,以圖完成前教皇英諾森的遺志,但未及成功而逝世。   佩來糾紅衣大主教 (Cardinal Pelagius) 為教皇代表,前十字軍首領約翰.伯銳尼 (John of Brienne) 統領。匈牙利,荷蘭,日耳曼,挪威,丹麥,各先後響應。其目標在征服埃及。先攻克達美塔 (Damietta) ,埃及的重鎮。埃及恐懼,願以耶路撒冷及大部分巴勒斯坦交換達美塔。十字軍拒絕。不久,埃及收復了達美塔。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德烈二世 (Frederick II) 無意於十字軍,稱病不前。第五次十字軍無戰果而回。

  10. 第六次十字軍 (1228-1229) •   在教皇貴格利九世 (Gregory IX) 號召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德烈二世,勉強領袖又一次十字軍,於1228年九月七日抵達埃克。他見到埃及和敘利亞分爭,乘機進行外交戰,與埃及酋長Malik-al-Kameel訂立了和約,讓十字軍擁有部分地區和耶路撒冷,回教寺和聖殿地區除外,有效期十年。這樣,收復耶路撒冷和聖地的目標,部分達成;腓德烈還進入耶路撒冷的大回教寺 (Mosque of Omar) 。腓德烈輕易班師;他贏得史家的稱號:“不志願的十字軍,和耶路撒冷的收復者”;教皇貴格利指他是十字軍最大的攔阻,並開除他的教籍。

  11. 第七次十字軍 (1248-1250) •   法王路易九世 (Louis IX) ,在教皇英諾森四世 (Innocent IV) 號召下,於1248年六月十二日,率同他三個弟弟,三萬二千大軍啟航,目標是征服埃及。   路易甚為虔誠公義,自己生活衣飾簡素,愛護臣民,常照顧貧窮傷患,並為乞丐洗腳。連道明會的修士,都自慚不如,以為他在這方面費時間太多。路易說:“如果我花服務兩倍的時間,在游獵和玩棋上,你們都不會講話。”   路易率領的十字軍,一戰攻克達美塔。路易接受建議,不攻亞力山大城,而要乘勝直搗首都開羅。但遇到天熱,疫病痢疾使軍隊病弱死亡甚多,體弱的路易,自己也染上了病。在戰敗潰退中,路易及大部分軍隊成為俘虜。付出鉅額贖金,他和軍隊才得恢復自由;路易恪守信用,監督官員,質不可短,數不可缺。蘇丹尊重他的為人,供應衣服船隻,讓他和殘部駛往為基督徒佔有的埃克。   在那裏,路易住留了三年,大量耗費修治約帕,西頓等城市。後得訊攝政母后崩逝,路易回返歐洲。

  12. 第八次十字軍 (1267-1272) •   法王路易九世雖然經歷挫敗,仍然沒有忘記聖地。1267年,路易召集了大臣和主教們,把手放在傳為“聖物”的荊棘冠冕上,表示預備再次的十字軍。他們勸體弱的王不要去。但次年,安提阿新近失守,其他的堡壘和城市,也落在回教徒手中。路易九世之弟查理 (Charles of Anjou) ,是那不勒斯 (Naples) 王,也受到蘇丹的威脅。1270年,六萬大軍,浩蕩抵達突尼斯。但傷寒和痢疾流行,軍隊損折甚多;路易和他的兒子,也染病死亡。路易臨終的話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們要去。…”他的遺體運回法國安葬。   英國愛德華王子 (Prince Edward) 原定為十字軍的一翼,率軍遲來,到達埃克,征塵已冷,自行歸去。   十字軍的最後基地埃克,於1291年失守。1297年,路易九世受教廷封為法王中唯一的“聖徒”。   十字軍的時代隨十三世紀結束。

  13. 影嚮、護教和反省 • 有數十萬人參加十字軍,當中可能四分之一人死在路途,四分之一死在戰場 • 帶給西方教會很多東方浪漫和激情的經歷、傳說和傳奇 • 加深回教徒與基督教之間的仇恨和不信任 • 東西方教會進一步分裂和彼此不信任 • 增加東西方的貿易 • 西方教會增加對希臘哲學和回教科技的認識 • 助長國家主義和地方主義的興起 • 放縱腐敗的贖罪系統的建立 • 提醒基督徒靠武力不能征服人的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