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七美鄉自然與文化資產數位典藏

七美鄉自然與文化資產數位典藏. 吳培基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880 澎湖縣馬公市六合路 300 號 E-mail: pcwu@npu.edu.tw http://cc15.npu.edu.tw/~pcwu. 七美鄉古匾極少,僅發現西湖村玉蓮寺「惠慈廣庇」匾額,上款「道光甲午年陽月吉旦」,下款「東西湖弟子立」。 道光甲午年是道光 14 年 (1834) ,陽月是 10 月。 從此匾額可知「東西湖」之地名、聚落之發展、廟宇之創建,均應稍早於道光 14 年。 據廟方人員表示,該廟約建於立匾之 30 年前。另根據 《 我愛七美 》 ,該廟建於 1827 年。. 3.

miriam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七美鄉自然與文化資產數位典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七美鄉自然與文化資產數位典藏 吳培基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880澎湖縣馬公市六合路300號 E-mail: pcwu@npu.edu.tw http://cc15.npu.edu.tw/~pcwu

  2. 七美鄉古匾極少,僅發現西湖村玉蓮寺「惠慈廣庇」匾額,上款「道光甲午年陽月吉旦」,下款「東西湖弟子立」。七美鄉古匾極少,僅發現西湖村玉蓮寺「惠慈廣庇」匾額,上款「道光甲午年陽月吉旦」,下款「東西湖弟子立」。 • 道光甲午年是道光14年(1834),陽月是10月。 • 從此匾額可知「東西湖」之地名、聚落之發展、廟宇之創建,均應稍早於道光14年。 • 據廟方人員表示,該廟約建於立匾之30年前。另根據《我愛七美》,該廟建於1827年。

  3. 3

  4. 黃德宮: 民國34年建; 歲次乙卯年: 民國64年(1975)

  5. 5

  6. 7

  7. (明治42年,1909) 民前3年(肆拾弍) 8

  8. 《海國聞見錄》南澳氣,頁31-32:「余在臺,丙午年時有閩船在澎湖南大嶼被風折桅飄沙壞,有二十人駕一三板腳舟用被作布帆回臺,餓斃五人。余詢以何處擊碎?彼僅以沙中為言,不識地方;又云:『潮水溜入,不得開出』。」《海國聞見錄》南澳氣,頁31-32:「余在臺,丙午年時有閩船在澎湖南大嶼被風折桅飄沙壞,有二十人駕一三板腳舟用被作布帆回臺,餓斃五人。余詢以何處擊碎?彼僅以沙中為言,不識地方;又云:『潮水溜入,不得開出』。」 • 《海國聞見錄》,天下沿海形勢錄,頁3:「南有大嶼、花嶼、貓嶼,北風不可寄泊,南風時宜巡緝。」

  9. 《六五 臺灣府志》卷一封域志,山川(附海道),臺灣縣山,(附)澎湖嶼,頁11:「南嶼亦名大嶼,先時居民甚多,以波濤不測,移居八罩嶼。」 • 《福建通志臺灣府》山川: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十五,澎湖廳,頁86:「最南為南嶼,距治水程百四十里,廣袤三十里(舊有民居,因被寇徙歸於八罩,永為禁地焉).」 • 《澎湖志略》疆域,頁28:「澎湖在臺灣西,阻隔海洋,非舟莫達.舊六十二澳,曰南天嶼(即大嶼,以其地大而在南,故曰南天.上憲以其僻遠,恐容奸,不准報墾;後又與東吉、西吉、半坪嶼、花嶼同請牧羊,亦不准.蓋慮鞭長不及,防微杜漸意也)、…。」

  10. 《澎湖紀略》卷之十一倉儲紀,武倉,頁234-23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內寧字十四號哨船赴臺運米四百四十石,在大嶼洋面遭風擊碎,米石軍器一盡沉失.」《澎湖紀略》卷之十一倉儲紀,武倉,頁234-235:「[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內寧字十四號哨船赴臺運米四百四十石,在大嶼洋面遭風擊碎,米石軍器一盡沉失.」

  11. 《臺案彙錄戊集》卷一、海洋遭風(雍正、乾隆時期),八、閩浙總督楊應琚題本,頁28-29:「續據澎湖通判張埰詳稱:遵即喚齊目兵黃福等二十名,…逐加訊問。據僉稱本營寧字十四號船,蒙撥管駕,在臺載運糧米四百四十石。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由鹿耳門掛驗,二十八日駛至內隙仔。本年正月初三日出口,駕到上破隙候風。初五日放洋,下午到了東吉外洋,突遇狂風大作,浪湧滔天。小的通船兵眾竭力防護,在洋飄蕩。至初六日黃昏時候,風浪愈加狂大,上秤打折,人力難施。那夜飄到大嶼洋面,衝礁擊碎,寸板無存,糧米、軍械、公文、印照一盡沉沒。小的們一齊溺水,各扶碎板飄到大嶼後灣攏岸。初七早,幸遇捕漁民人呂寅、夏彩救護得生。實係遭風碎船,米石沉沒,委非管駕不慎等情。又問據漁船戶呂寅、夏彩同供:小的們是水垵澳漁民,在洋捕漁。正月初七日早,見大嶼後灣海邊岸上有眾人喊救。小的們陸續渡他們上船。查係澎協兵丁,管駕右營寧字十四號船在臺載運糧米,回來遭風,在外洋遇礁擊碎,扳扶碎板倚岸得生的。」《臺案彙錄戊集》卷一、海洋遭風(雍正、乾隆時期),八、閩浙總督楊應琚題本,頁28-29:「續據澎湖通判張埰詳稱:遵即喚齊目兵黃福等二十名,…逐加訊問。據僉稱本營寧字十四號船,蒙撥管駕,在臺載運糧米四百四十石。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由鹿耳門掛驗,二十八日駛至內隙仔。本年正月初三日出口,駕到上破隙候風。初五日放洋,下午到了東吉外洋,突遇狂風大作,浪湧滔天。小的通船兵眾竭力防護,在洋飄蕩。至初六日黃昏時候,風浪愈加狂大,上秤打折,人力難施。那夜飄到大嶼洋面,衝礁擊碎,寸板無存,糧米、軍械、公文、印照一盡沉沒。小的們一齊溺水,各扶碎板飄到大嶼後灣攏岸。初七早,幸遇捕漁民人呂寅、夏彩救護得生。實係遭風碎船,米石沉沒,委非管駕不慎等情。又問據漁船戶呂寅、夏彩同供:小的們是水垵澳漁民,在洋捕漁。正月初七日早,見大嶼後灣海邊岸上有眾人喊救。小的們陸續渡他們上船。查係澎協兵丁,管駕右營寧字十四號船在臺載運糧米,回來遭風,在外洋遇礁擊碎,扳扶碎板倚岸得生的。」

  12. 《澎湖廳志》卷八人物(下),節孝,頁291:「 • 鍾守娘,南大嶼門仔崎鄉人,嫁山頂鄉夏進.道光十六年氏年二十五,守節.卒年六十八. • 呂借娘,南大嶼嘉丁尾鄉人,嫁西湖鄉許夾.咸豐七年氏年二十八,守節.現年五十(以上陳亨嘉採).」 • 道光16年(1836),年25,卒年68,卒於光緒5年(1879)。咸豐7年(1857)年28,現年50,光緒5年(1879)。可推斷這二則均為光緒5年採錄。 • 「門仔崎鄉」應是中和村「晚仔崎」(p.485)「山頂鄉」應是中和村「山頂」。 • 「嘉丁尾」應是平和村「茄埕尾」(今七美機場址),「西湖鄉」應是西湖村。

  13. Google Earth-七美雙心石滬(衛星影像,經影像處理) 《澎湖的石滬》,頁217 18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