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以及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理论成果; 2.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3.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 20 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原则。.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 探索中的曲折与前进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 1.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以及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理论成果; •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 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原则。

  3.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 探索中的曲折与前进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4.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命题的提出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5.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一)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提出的重大意义

  6.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一)提出的历史背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 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8. 针对苏共二十大以后西方敌对势力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中共中央指出,从基本原理上来说,十月革命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针对苏共二十大以后西方敌对势力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中共中央指出,从基本原理上来说,十月革命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 同时,鉴于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缺点和错误,中共中央又指出,现在我们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

  9.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 • 马列主义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 “一五”计划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 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10.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方法。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11.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二)提出的重大意义 思考并讨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说明,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12.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13. 毛泽东说:在实现共产主义“艰巨斗争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我历来是‘难免论’,斯大林犯错误是题中应有之义,赫鲁晓夫同样要犯错误。苏联要犯错误,我们也要犯错误,问题在于共产党能够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自己的错误。 • ——吴冷西:《忆毛主席》

  14.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名篇《论十大关系》,成为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指导思想,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序幕。

  15. (一)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一)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6. (一)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一)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党和非党的关系 •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是非关系 •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7. (一)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1、前三个关系:农、轻、重;国防建设与经济 建设;内地建设与沿海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提出了一 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 2、第四、五个关系: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敲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钟声 3、第六——九个关系:即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 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 系 4、第六条,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 习”的响亮口号

  18. (二)中共八大 ——全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始探索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9. 八大的主要功绩 • 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 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0. 2、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 3、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 4、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健全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 • 5、提出要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陈云在会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新思路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陈云

  21.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 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同年 12 月,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

  22. (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新探索 1957年2月毛泽东 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的 讲话

  23. 主要内容: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 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方针

  24. 重要意义: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5. 第二节 探索中的曲折前进

  26. 一、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 (一)反右派斗争的起因 (二)对反右派斗争的评价 (三)反右派斗争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27. 一、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 (一)反右派斗争的起因 • 反右斗争起缘于1957年的党的整风运动。 • 1957 年 4 月 27 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28. 一、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 (二)对反右派斗争的评价 • 第一,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 •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核心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有些人确实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 • ——邓小平

  29. 第二,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 到 1958 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 55 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 • 在运动中采取的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错误斗争方式,也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30.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 1957 年 10 月 11 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31. 一、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 (三)反右派斗争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32. 二、大跃进运动及其纠正 (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的发起 1、总路线的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分析 3、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 (二)庐山会议 1、过程 2、严重后果

  33. 二、大跃进运动及其纠正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2、七千人大会 3、七千人大会后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4、1963年——1965年对国民经济的继续调整与 全面调整任务的完成

  34. 三、“文化大革命” (一)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分析 主观原因: 第一,对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和防止中国 出“修正主义”的过度警惕 第二,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发展 第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某些错误理解 第四,对消除官僚主义与特权思想的考虑 第五,对大民主的错误理解 客观原因:第一,中国封建思想的余地长期存在 第二,党内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个人凌驾集体之上,党中 央集体为了纠正个人犯错误 第三,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推波助澜

  35. (二)“文化大革命”的过程 •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面内乱形成 • 2、反对林彪反党集团的斗争 • 3、反对王洪文、江青“四人帮”的斗争 • 4、金色的十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三)“文化大革命”的性质、错误原因分析 性质: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四人帮 反革命集团利用,给点、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 灾难的一场内乱。

  36. 四、严重的曲折,深刻地教训 • (一)错误的性质 • 1957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 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并不是由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本身所造成的,而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这些错误。

  37. (二)犯错误的原因 • 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处于起始阶段。中国共产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因此,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38.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并且面对新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习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人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39.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一、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我们的起点:1954年,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描述了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他说:“现在,我们能生产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地不能制造。”

  40. 建国初,毛泽东、周恩志存高远,设计的我国未来发展的定位是:工业化、工业国,具体是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国初,毛泽东、周恩志存高远,设计的我国未来发展的定位是:工业化、工业国,具体是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周恩来描绘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蓝图是:“我们所说的在我国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说,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像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

  41. 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一)社会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 社会生产总产值指: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 五大部门产值 我国社会总产值:1949年557亿元,1978年6,876亿元, 29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9% 分时代: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年均增长11.3% 1958——1962年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年均增长—0.4% 1962——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年均增长15.5% 1966——1970年文革初期年均增长9.3% 1971——1975年文革后期年均增长7.3%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42. (二)工农业总产值增幅较大 工农业总产值:仅指工业、农业的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的 两大主要部门,直接反映了我国物质经济的发展 我国从1952年到1978年,年均增长8.2% 国别 工业(%) 农业(%) 中国 12.5 4.0 美国 4.0 1.6 苏联 8.6 3.1 日本 11.5 1.7 德意志联邦 5.8 1.9 英国 2.3 2.3 法国 5.0 2.5 印度 5.9 2.6 世界银行关于几个主要工业国家1952年至1978年工农业发展的统计资料

  43. (三)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 我国GDP1952年为680.9亿元,1978年为3488.6亿元, 增长4.12倍,年均增长6.5%。 我国GDP增长分时间统计: 1953——1957年为 8.88% 1958——1960年为 9.19% 1961——1965年为14.50% 1966——1978年为 6.62% 世界银行统计的世界平均增长率 50——60年代为4.8% 70年代为 3.4% 80年代为 2.9%

  44. 美国学者莫里斯 ·迈斯纳对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评价 尽管曾经在存在着失败和挫折,但是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结论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的25年间增加了4倍,即从1952年的600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亿元,而工业在增加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人均国民收入指数(以不变价格计算)从1949年的100(1952年的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和1978年的440。在毛泽东时代的最后20年间(这是毛泽东的后继者们对他评价不高的一个时期),而且连大跃进的经济灾难也估计在内,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7年至1975年期间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63%。

  45.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 发展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 1949年——1976年中国教育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教科书

  46. 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 发展 (二)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战略机遇期 1956年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 毛泽东:“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钻研的,在钻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毛泽东:”原子弹,我们也要搞一点”;“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导弹,一万年我们也要搞。”

  47. 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一)保卫的国家的安全,近代帝国主义任意侵略中国的历史 一去不复返了 新中国的六次对外战争: ①抗美援朝战争。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②中印边境反击战。时间:1962年10月 ③抗美援越。时间:上世纪60——70年代 ④珍宝岛之战。时间:1969年3月 ⑤西沙自卫反击战。时间:1974年 ⑥对越自卫反击战。时间:1972年2月

  48. 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二)打破外交封锁,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①新中国长期事实上的闭关锁国,原因不在中国,而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闭眼不看红色中国存在的事实,企图封锁中国、制裁中国。 ②7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积极推动中美和解,最终打破坚冰,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49. 五、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原则 第二次结合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 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 执政条件下的党的建设。

  50. 思考题 • 1.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2.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有何意义?3.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 4.为什么说195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主要的,教训也是深刻的?5.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失误? • 6.试述在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及其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影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