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Session2 教學目標的擬定 -、教學目標的意義

Session2 教學目標的擬定 -、教學目標的意義 教學活動中師生教與學的指引,若缺乏且標或目標不明確,教學活動將失去方向和重心,難以達成教學效果 : 目標的確定和敘寫是課程發展和教學設計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步驟。. 1. 教育目標:教育宗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目標、各科教學目標 -- 由教育部統一訂定。 2. 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所 預期要達成的目標或學習成果 ,通常以 具體可觀察評量 的形式來說明 單元教學活動完成 後所預期的學生學習表現。教學目標的決定必須 先於教學方法的決定 ,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 Session2 教學目標的擬定

mira-sparks
Download Presentation

Session2 教學目標的擬定 -、教學目標的意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Session2教學目標的擬定 -、教學目標的意義 教學活動中師生教與學的指引,若缺乏且標或目標不明確,教學活動將失去方向和重心,難以達成教學效果:目標的確定和敘寫是課程發展和教學設計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步驟。

  2. 1.教育目標:教育宗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目標、各科教學目標--由教育部統一訂定。1.教育目標:教育宗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目標、各科教學目標--由教育部統一訂定。 2.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所預期要達成的目標或學習成果,通常以具體可觀察評量的形式來說明單元教學活動完成後所預期的學生學習表現。教學目標的決定必須先於教學方法的決定,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

  3. Session2教學目標的擬定 二、教學目標的分類: 一般分為認知(cognitive)、情意(affective)、,心理動作技能(psychomotor)三領域 (一)認知領域目標的分類--知識的結果 Bloom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六個層次: 1.知識:如記憶名詞、事實、規則和原理等,屬最低層次的能力。 2.理解:能了解所學過知識或概念的意義。

  4. 3.應用:將所學的規則、方法、步驟、原理、原則和概念應用到新情境的能力。3.應用:將所學的規則、方法、步驟、原理、原則和概念應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4.分析:將所學到的概念或原則分析為各個構成的部分,或找出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 5.綜合:將所學到的片段知識、原理與事實等統合成新的知識。 6.評鑑:依據某項標準作價值判斷,如文學批評或藝術批評。

  5. (二)情意領域目標的分類--大都與態度、信念、情感、價值觀等層面有關。(二)情意領域目標的分類--大都與態度、信念、情感、價值觀等層面有關。 Krathwohl, Bloom, & Masia 依據情意的複雜程度,把情意領域的目標由接受至形成品德,共分咸五個層次: 1.接受:對某種事物或環境的感受。 2.反應:對某些經驗表現出新的行為。 3.價值化:對於接觸到的事物表現出明確肯定 的態度傾向。 4.組織:將新價值觀與舊有價值觀整合成新的 價值系統。 5.性格:個人的行動與其價值觀一致,並內化 成個性的一部分,屬最高層次之目標。

  6. (三)心理動作技能領域目標的分類--如打字、書寫、儀器操作、測量、手眼協調等。 Simpson將此領域目標分為六類: 1.知覺:對感官刺激的感受、選擇和轉換等。 2.準備:為某一動作而預備的心理、情緒狀態。 3.模仿:在別人指導下所表現出的明顯動作,包 括了模仿和嘗試錯誤的練習。

  7. 4.機械練習:反覆練習所學的正確動作而形成習慣。4.機械練習:反覆練習所學的正確動作而形成習慣。 5.複雜反應:個人能夠表現複雜的動作和行為。 6.修正:創作出新的行為方式及動作的改變和修正。

  8. 三、行為目標的意義 Mager:教學目標要有效用,就必須明確地寫出學生的行為要有怎樣的表現--行為目標:用具體明確、可觀察、可測量的學生行為表現來敘寫的教學目標,所表示的是教學活動完成後學生所能展現的行為,其最大優點在於目標十分明確,容易據以評鑑學生的學習成果。

  9. (一)行為目標通常包括三部份: 1.學生的行為:達到目標的具體學習行為。通常是以動詞敘寫,如『寫出』、『說明』、『列出』或『預測』等。 2.行為情境:表現行為的有關情境或條件。如能利用excel處理帳務。『利用excel』就是屬於情境或條件。 3.行為標準:預期行為可接受的程度,亦即用以評量學習結果的標準。如『能在一分鐘內輸入60個中文字』。60個中文字即是行為的標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