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k likes | 2.18k Views
贵州省情. 安顺学院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 (贵州省情教研组). 对贵州省情的理解. (一)对贵州省情的诠释 省情是一个省的基本情况,是省内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要素共同构成的综合反映。省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 1 、历史上贵州省情的定位 历史上的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贵州”名称始见于宋朝 (公元 960-1127 年) 贵州简称“黔”的来历。. 2 、近代贵州的省情定位. “三无”,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意思是环境恶劣,贫穷落后。 3 、当今的省情定位 “欠发达、欠开发” 是现阶段对我省省情的最新判断。.
E N D
贵州省情 安顺学院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 (贵州省情教研组)
对贵州省情的理解 • (一)对贵州省情的诠释 • 省情是一个省的基本情况,是省内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要素共同构成的综合反映。省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 • 1、历史上贵州省情的定位 • 历史上的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贵州”名称始见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贵州简称“黔”的来历。
2、近代贵州的省情定位 • “三无”,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意思是环境恶劣,贫穷落后。 3、当今的省情定位 • “欠发达、欠开发”是现阶段对我省省情的最新判断。
“欠发达是指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 前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指出:“贵州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又是一个资源欠开发地区”。 •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总体上仍比较落后,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省 情 • (1)“欠发达、欠开发”是实事求是分析贵州具体情况的结果 • (2)“欠发达、欠开发”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省情的产物 • (3)“欠发达、欠开发”判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
省 情 • 明朝宰相刘伯温的预言诗中说到: • 江南千条水, 云贵万重山。 • 五百年后看, 云贵胜江南。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大有希望。”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大有希望。”
(二)对贵州省情的全面认识 • 从总体来看,贵州的省情是:地形多样,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欠发达,欠开发的内陆山区省。
二、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 • (一)自然环境 • 1、地形地貌 • (1)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 A、地势起伏大。 • B、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密切。 • C、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形态复杂。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 (3)地貌的区域差异明显 • A、东部山地丘陵区 ; B、北部中山峡谷区; • C、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 ;D、南部山地河谷区;E、西南部山原丘陵区; F、西北部山原山地区. • (4)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大 • A、对农业的影响; B、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气候条件 • (1)贵州气候的基本特点 • A、季节性明显,水热同期。 • B、垂直差异突出。 • (2)气候资源 • A、光能资源 • B、热量资源 • C、水分资源
(3)气候变化: 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 • (4)气象灾害:干旱、秋风、凌冻、冰雹。还有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
3、水文条件 • (1)长江流域 • A、乌江水系: 乌江 • B、牛栏江水系:牛栏江 • C、赤水河水系:赤水河 • D、沅江水系: 清水江 • (2)珠江流域 • A、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 • B、北盘江水系:北盘江 • C、红水河水系: 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
4、土壤与植被 • 1、 黄壤。分布于黔中、黔北、黔东海拔700~1400米和黔西南海拔900~1800米之间地带。 • 2、石灰土。广泛于石灰岩地区,以黔中、黔南分布最广。 • 3、红壤。主要分布于铜仁、 黔东南海拔700米以上和黔南,黔西南海拔450~900米之间地带。 • 4、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于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湿热地区 。 • 5、黄棕壤。主要分布于山地 。 • 6、山地灌木草甸土 。
植 被 1、常绿阔叶林。有樟科、山茶科、冬青科、杜鹃花科等,多分布在梵净山、雷公山等地下部。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的有多脉青冈等,落叶的有水青冈等,一般在梵净山、雷公山等山体上部。 3、落叶阔叶林。在中高山山体上部有原生落叶阔叶林,在丘陵山地有次生落叶阔叶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落叶阔叶林。4、针叶林。是以松柏类针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贵州有杉木林、马尾松林、华山松林等,是重要用材林。5、竹林,贵州以毛竹林最重要,在赤水河及支流河谷有大面积分布。6、灌丛和灌草丛。山顶和温度较低地方生长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贵州省遵义常绿阔叶林带
5、贵州的生态环境 (1)贵州省石漠化现状及其危害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2)石漠化的治理 • A、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 B、以解决喀斯特地区水问题为核,心,确保群众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 • C、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 • D、加大预防保护的力度,杜绝人为新的破坏。 E、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 • F、加大沼气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能源紧缺问题。 • G、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二) 自然资源 1. 特点 • 具有种类繁多、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 具有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 独特的旅游资源
2. 生物资源 • (1)森林资源。贵州森林覆盖率为39.9%,高于全国的18.2%的平均水平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2)草地资源。各类草山草坡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3%。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 (3)野生植物资源。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芳香植物、鞣料植物、花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等。贵州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珍稀濒危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65种,占全国保护植物总数的21.9%,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钟萼木、贵州苏铁、珙桐、银杉、红豆杉等14种。
2. 生物资源 • (4)动物资源 • 贵州的动物资源有畜禽品种、野生动物和珍惜动物。有野生动物及珍稀动物10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黑颈鹤、白头鹤、蟒等1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请要有穿山甲、黑熊、大灵猫等。
3. 能源资源 (1)煤炭资源。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全省煤炭总储量超过2400亿吨,已探明储量535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素有“江南煤海”之称 。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和毕节地区。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煤。煤层中还蕴藏着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 (2)水能资源。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总蕴藏量达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按单位土地面积占有量计,贵州每平方米1069千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全省发电装机容量逐年扩大,到2002年,发电量达到547.12亿千瓦小时,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十二位,在西部地区居第二位。在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41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有22种列1至3位。煤、磷、全汞、铝土矿、锑、锰、金、重晶石、硫铁矿、水泥与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白用途的云岩、砂岩、石灰岩等具有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铝土矿质佳量大,保有储量3.95亿吨,列全国第2;是全国磷矿储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
磷矿 重晶石 铝土矿
4. 矿产资源 • 贵州是全国磷矿储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为全国的1/3;金矿储量居全国第12位,是国内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 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 董必武说:“若论地下资源富,天府名应属此州。”
贵州主要自然资源储量表 种类 探明储量 占全国总储量% 按储量在全国排位 水资源 1216亿m3第九 水能资源 1874万kw 第六 煤炭 539亿吨 第五 汞 3.31万吨 41% 第一 铝土矿 4.25亿吨 20% 第二 锰矿 4693万吨 15% 第三 锑矿 24.74万吨 17% 第四 稀土矿149.79万吨 1.6% 第二 磷矿 27.02亿吨 22% 第二 重晶石 1.13亿吨 30.4% 第一 水泥灰岩 16.29亿吨 第十
5、旅游资源 • 是指自然界中具有观赏价值,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和形态。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山石、水景、洞穴等自然风景十分秀丽。 • 1、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全省石林景观有黄果树天星桥石林、银滩石林、修文回水石林等10多处。 • 2、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全省有黄果树瀑布群,赤水十丈洞瀑布群、马岭河峡谷、乌江三峡等1000多处瀑布峡谷景观。3、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全省长度大于2000米的洞河就有1000多条,旱洞更多。著名的有织金洞、龙宫、天河潭等。 • 4、森林美景多。著名的有梵净山林海、习水原生林、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大方百里杜鹃、赤水竹海等。5、湖泊与水库景观多。作为旅游开发的湖泊和水库有红枫湖、百花湖、草海、乌江水库等。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4个 • (1)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 • (2) 马岭河-万峰湖名胜风景区 • (3) 赤水风景名胜区 • (4)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 • (5) 舞阳河风景名胜区 • (6) 织金洞风景名胜区 • (7) 龙宫风景名胜区 • (8)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 • (9) 都云斗蓬山-剑江风景名胜区 • (10)九洞天风景名胜区 • (11)铜仁九龙风景名胜区 • (12)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 • (13)紫云格凸河风景名胜区 • (14)关岭国家级地质公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个 • (1)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2)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3)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 • 级自然保护区 • (4)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5)赤水自然保护区 • (6)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7)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8)绥阳宽阔水自然保护区
舞阳河 舞阳河旅游风景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镇远、施秉、黄平三县境内。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历史名城镇远、铁溪、上、下舞阳、云台山、杉木河、黑冲、飞云崖、旧州古镇、重安江十大景区共394个景点。是我国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高品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贵州东线生态旅游和风情旅游的中心和热点。
主要参考资料 • 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编 贵州省地理 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84年 • 2.陈永孝主编 贵州省经济地理 新华出版社 1993年 • 3.杨龙编著 贵州旅游地理 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7年8月 • 4.蔡运龙著 贵州省地域结构与资源开发 海洋出版社 • 1990年5月 • 5.陈建庚编著 贵州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 贵州教育出版 • 社 1994年4月 • 6.刘学洙 贵州开发史话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
第三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情况 • 2010年5月10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贵州省的相关数据。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在过去的十年间减少了78.8025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相比,少数民族数量下降了2.24%,在此之间,汉族人口增加了28.6798万人,增长率为0.81%。201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标准点全省常住人口为3474.6468万人,年平均减少0.14%。
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情况 • 2010年贵州省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6.11%,在过去的十年,大约有326万少数民族外出到省外,占全省流动人口的45%,造成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比例的减少。在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795.7780万,占51.66%;女性人口为1679.5017万,占48.84%,总人口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10.02下降为目前的106.89.全省城镇人口为1174.7780万人,占33.81%,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330.263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5个百分点。
“ 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11379万人,贵州占全国的11.03%,与2000年相比,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按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排序,贵州在全国居第四位,比2000年下降1位 贵州少数民族总量在全国排第四 万人
按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重排序,贵州居全国第五位,与2000年相比位次未发生变化。按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重排序,贵州居全国第五位,与2000年相比位次未发生变化。 % 贵州少数民族比重在全国排第五
民族 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贵州各族人民长期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共同繁衍生息和劳动在贵州这块土地上,共同为贵州的开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共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