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 个别属性 的反映。 2 、 知觉 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整体 在脑中的反映。. 3 、知觉与感觉的比较: - 相同点: 1 )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2 )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形象 3 )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 区别点: 1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一个完整事物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2.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定义 1、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3. 3、知觉与感觉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2)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形象 3)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区别点: 1)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一个完整事物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但不是感觉的简单堆积。 3)构成知觉的各种感觉,一经加入到知觉中去,便紧紧结合在一起,有机地联系起来,失去它们本身的独立性。

  4. 二、感觉剥夺实验

  5.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 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 2、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 -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 • 个人知觉 •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6. 3、根据知觉的内容是否符合现实, (1)正确的知觉 (2)错觉 • 对物的错觉: 垂直线错觉、 Mϋller-lyer错觉、Poggendorff错觉、 ZÖllner错觉、 Ebbinghaus错觉 、其他 、总体效果 • 对人的错觉 a.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b.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c.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d.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7. 一种虚幻的感知觉——幻觉 幻觉(hallucination):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一种知觉。

  8. 第二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阈限(或称绝对阈的下限)。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E=1/R (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叫差别阈限。 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就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

  9. 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sensory contrast) :这是两种不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4、感觉补偿(sensory compensation):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

  10. 实践题 声光音乐会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音乐会那声光交织、音色并艳的场景常常使音乐欣赏者陶醉入迷。伴随着歌声、乐队的器乐声,舞台上绚丽多彩的灯光和着乐曲的旋律有节奏地跳跃变化着,时闪时熄、忽明忽暗,呈现出一个声光乐融成一体,五光十色、扑朔迷离的音乐世界,使欣赏者完全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 在这里,艺术家们利用了感觉的什么规律,将声和光这两种不同质的刺激交织在一起。

  11. 第三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相对性: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1.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2.知觉的参照系

  12. (二)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 接近原则: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 • 相似原则: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 完整倾向原则: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 连续原则: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 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与主观状态。

  13. 主观轮廓 • 人们在图形的中心位置似乎看到一个白色三角形,这种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

  14. subjective contour

  15. (三)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 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 大小恒常 • 形状恒常 • 明度恒常

  16. 第四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1、制作教具时必须注意的感知规律: (1)感知对于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 (2)对比规律 (3)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17. 2、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及其特点 (1)实物直观:是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2)模象直观:指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3)言语直观:是通过语言(书面和口头)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使用教具,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 (2)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 (3)应当把直观和言语结合起来

  18.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根据知觉对象中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制图表、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线条粗细、形状大小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知觉对象能被清晰地感知。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应多采用活动教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4、根据知觉的组合规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5、感知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这就要求在直观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动员学生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

  19. 二、师生间的第一印象及对待 (一)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 过滤效应:只接受与第一印象一致的现象,而过滤掉与原先看法不一的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所谓的“成见”,如果第一印象发生了偏差,则容易成为顽固不去的“偏见”。 • 光环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二)影响第一印象的因素 • 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 外表:衣着、 相貌、表情、姿势、眼神、体态和手势 • 言语信息 • 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20. A 新教师,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着装的影响与教师不熟悉的影响。 • B 学生已熟悉的教师,其地位很少受到着装的影响,学生会从另一些更深入的方面,如教师的学识、能力等方面去评价教师。

  21. 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有损于你有学生心目中的形象。(2)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3)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1)目光: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当讲话出现失误被学生打断、或学生中出现突发事情打断你的讲课时,不能投以鄙夷或不屑的目光,这样做有损于你有学生心目中的形象。(2)站姿: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3)手势: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 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1)表达要准确:学校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科学性。老师在教授时应严格遵循学科的要求,不可庸俗化。(2)音量要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导致影响教学效果。(3)语言要精练:讲课要抓中心,不说废话和多余的话,给学生干净利索的感觉。(4)讲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咨询个案1:如何给人留下好的 第一印象? • 再过一个月,我就要毕业了。由于我是新人,我想一定会引起单位同事们的注意。我是个很看重人际交往的人,在读书时与同学相处得还不错,所以,希望在新单位里也能够有个好人缘。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像我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打响第一炮,开个好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与陌生人交往,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你的第一印象如何?

  23. 咨询个案2:第一印象会骗人吗? 我是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因为我相信“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交些朋友对自己今后可能会有帮助。所以,我对新朋友很热情,不太设防。不过,为此我也吃过亏上过当,有的人初次见面看上去人长相穿戴都不错,为人也挺像样的,我相信他们、信任他们,没想到以后的经历却证明我看走了眼。相反,有的人初次见面看上去没什么感觉,甚至第一次见面并不顺眼的,结果反而被事实证明是个可交的朋友。 • 有人说,人际交往中人的直觉很重要,与陌生人初次打交道,第一印象的直觉往往很准确,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问,第一印象可靠吗?

  24. 三、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一)观察和观察力 1、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2、观察力是观察的能力,是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3、青少年感知觉的弱点:不随意性、片面性、不稳定性、观察不精细等。 (二)如何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25. Q1、你的发型分法是? A/中分 B/左侧分法 C/右侧分法 D/没有分界 Q2、与人交谈时,你多数会看着对方哪个部位? A/嘴角 B/眼睛 C/整个脸部 D/没仔细看 Q3、请对着镜子笑,注意鼻和嘴唇间有否出现横纹? A/出现一条细长的横纹 B/出现短纹 C/没有横纹 Q4、你的[声音]类型最接近哪一种? A/高亢的声音 B/大而宏亮 C/温柔而小声 D/普通 Q5、看到照片中自己的脸,你的感觉是? A/真好看 B/常觉得镜中人不是自己 C/普通 D/老是觉得不好看 Q6、你的牙齿状况是? A/牙齿不干净,同时有蛀牙 B/又白又干净 C/有[爆]牙 Q7、现在你的左手指甲是怎样? A/又长又 B/剪得短而整齐 C/有点长,但很干净 Q8、跟人谈话时,你的手的动作是? A/几乎不挪动 B/常挥动 C/大多把手放在嘴上 Q9、落座时,你大多采用哪一种坐姿? A/双腿分开 B/双腿合并侧放 C/膝头与足尖贴着,但小腿分开。 Q10、你可曾在拥挤的交通公具中,被人故意触碰手或被非礼? A/常有 B/一、二次 C/没有 Q11、有否试过初次见面的异性,向你提出约会的邀请? A/有,大约二、三次 B/一次左右 C/从未发生过 Q12、有否被老师、学长或上司故意刁难而动怒? A/没有 B/只有一、二次 C/经常

  26. Mϋller-lyer错觉

  27. Poggendorff错觉

  28. Muller-Lyer illusion

  29. Orbison illusion

  30. Ebbinghause illusion

  31. 个案: ××,男,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个性内向,想象丰富,爱幻想,不善言谈,很少与人交往。平时经常一个人行动,独来独往。从上学期开始,经常听到周围同学在议论,说他的坏话。开始时只是听到个别人在议论,他虽然感到不快,大没有非常在意。可是从本学期开始,他发现议论他的同学多起来了,而且议论的内容越来越离奇。他认为自己与女同学的关系是比较注意的,也很少与女同学交谈,但他居然听到有人议论他与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关系不正常。 ××气愤极了,气冲冲与这两位同学论理,对方感到莫名其妙,再三解释说明, ××就是不信。明明是自己亲耳听到,为什么对方还要抵赖呢?

  32. 斑 点 图

  33. 心理学家戴恩等人(K.Dion,et al,1972)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他们让被试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看上去分别是无魅力的、中等的和有魅力的,然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原本可能与有无魅力是无关的,但评定的结果却显示,有魅力的人得到了最高的评价,无魅力的人得到了最低的评价。具体的评价结果见表3.3。 表3.3 关于晕轮作用的研究 无魅力者 中等者 有魅力者 受欢迎性 56.31 62.42 65.39 婚姻的美满 0.37 0.41 1.70 职业地位 1.70 2.02 2.25 做父母的能力 3.91 4.55 3.54 社会和职业幸福 5.28 6.34 6.37 一般幸福 8.83 11.60 11.60 结婚的可能性 1.52 1.83 2.17

  34. 达尔马提亚狗 这是什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