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k likes | 1.5k Views
贺 然 教授. 山西大学 经济学学士 西北大学 经济学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 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 顾问 山西生产力研究会 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发展研究学会 山西学会 理事 山西省统计学会 常务理事. 以循环经济推进 转型综改区建设.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理学院 副院长 贺 然 教授.
E N D
贺 然 教授 山西大学 经济学学士 西北大学 经济学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 山西省煤炭工业协会 顾问 山西生产力研究会 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发展研究学会 山西学会 理事 山西省统计学会 常务理事
以循环经济推进转型综改区建设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理学院 副院长 贺 然 教授
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2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了10倍,资源、能源的过度利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急剧恶化,产生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资源危机、土体严重退化、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海洋污染和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危机……全球正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2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费增长了10倍,资源、能源的过度利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急剧恶化,产生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资源危机、土体严重退化、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海洋污染和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危机……全球正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
极地冰山融化 温室气体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 水灾 水资源危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难以处理的有毒化学废物
第一部分 循环经济理论
一、循环经济起源、发展 1962年 美国生态学家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 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 “循环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 1966年发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二、循环经济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三、循环经济“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 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因此又叫减物质化。即要求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属于输入端方法。
2.再利用原则(Reuse)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原则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用的商品,属于过程性方法。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达到资源最优使用。2.再利用原则(Reuse)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原则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用的商品,属于过程性方法。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达到资源最优使用。
3.再循环原则(Recycle)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废弃资源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资源化是把废弃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加工之后再制成新的产品。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需求压力,制成使用能源和资源较少的新产品,属于输出端方法。3.再循环原则(Recycle)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废弃资源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资源化是把废弃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加工之后再制成新的产品。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需求压力,制成使用能源和资源较少的新产品,属于输出端方法。
循环经济通过3R原则实现 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输入端 输出端 过程中 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 多方式多次利用资源 把废物 变为资源 减量化放在首位
四、循环经济的原则核心特征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 倡导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 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倡导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倡导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五、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 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废弃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
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八个字: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低碳经济成为国际新潮流。低碳经济是一个国际语言。什么是低碳经济,并没有统一界定,低碳经济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低碳经济成为国际新潮流。低碳经济是一个国际语言。什么是低碳经济,并没有统一界定,低碳经济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
相对性(国别上)没有绝对的标准,追求目标是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 经济性——用经济的方法保持GDP的增长,碳排放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 目前的现状是:发展中国家用高碳生产支撑发达国家的高碳消费,导致全球生态退化和破坏
低碳经济起源于能源战略调整 低碳经济出现于气候变化领域动脉产业、静脉产业
六、实施循环经济是 有成本的经济 实施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投资、还有运行成本,是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实施循环经济不仅要注意成本、资金要素,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七、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引入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现有产能足以满足城市化、工业化需要 按2009年16.5亿吨的水泥可支持 每年完成25-30亿平方米的竣工建筑面积 10万公里的公路 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 6000公里的铁路 1500公里的高速铁路 改建新建20个机场 如果高耗能行业规模继续保持年均5%的增长速度,在10年内我国就会出现1倍于我国现有建筑面积的新建建筑,150万公里的新建公路,10万公里高速公路,2000公里高速铁路,新建150个机场。
43% 45% 8.5% 粗 钢 煤 炭 10% 52% 水 泥 油 气 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比重 (若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购买力平 价计算为12.5%) 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 资源利用效率低 2009年我国GDP和资源消耗占世界比重
循环经济是消除资源能源约束有效手段 人口总量大,发展压力大 我国人口对水资源超载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5% 人口峰值 未来20年是我国国土承载人口规模最大的时期。 我国人口对土地资源超载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5% - 27 -
如果按照目前的汽车油耗,到2015年,我国汽车用油量将达到2.9亿吨,到2020年达到4.7亿吨如果按照目前的汽车油耗,到2015年,我国汽车用油量将达到2.9亿吨,到2020年达到4.7亿吨 在充分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2015年汽车用油要比2009年增加7000万吨,2020年增加1.5亿吨 汽车用油量预测 - 28 -
生活方式奢侈之风盛行 • 在2009年全球奢侈品销售额同比下降8%的同时,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金额达1556亿元,同比增12% • 专家预计,3年后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 今年前8个月,SUV年销量增速是轿车的3倍。首次突破10%的销售份额。
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1.从资源流动的组织层面来看 主要是从企业小循环 区域中循环 社会大循环 三个层面来展开
2.从资源利用技术层面来看 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 循环利用 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
第二部分 循环经济实践 与转型综改区建设
一、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 的理解探索实践 从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探索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目前国家层面 循环经济重点工作 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山”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100个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个再制造产业集聚区、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
三、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山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首批建设的重工业基地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我省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西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山西长期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1978年以来, 我省共挖煤炭85亿吨,外输煤炭50亿吨,据测算,每挖1吨煤造成的生态破坏损益达115元,累计损益9775亿元,其中外输煤炭造成的损益为5750亿元,形成了资本和资源的双重输出!
2005年山西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在 30个省(西藏无数据)中排第27位(由低到高), 在中部6省中排第6位。
2009年山西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平在 30个省(西藏无数据)中排第28位(由低到高), 相对2005年后退了1位(超过山西的是贵州)。
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也是资源资本在更高层次整合互动的有效载体,山西作为我国典型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也是资源资本在更高层次整合互动的有效载体,山西作为我国典型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
“十二五”我省发展循环经济面临机遇 (一)“综改区”的设立拓展发展空间 (二)宏观引导政策体系形成提供政策支撑 (三)主要支柱产业具备循环链接的优势条件 (四)我省独特的伴生资源和二次资源优势是循环经济发展潜力
四、“十一五”我省循环经济进展 1、试点示范效应日渐凸显 2、产业循环改造步伐加快 3、节能减排降耗成效突出 4、强化政策引导,严格目标考核
“十一五”我省循环经济进展 1、试点示范效应日渐凸显 (1)试点企业层面。如太钢150万吨不锈钢工程的余热、余压回收和干熄焦发电项目,安泰集团的“三废”循环利用项目,潞安矿业集团构建三条产业链的循环利用工程等不同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龙头和领军企业。 (2)试点园区层面。涌现出塔山工业园、丰喜工业园区、太钢不锈钢工业园等一批专业性循环经济园区。
2、产业循环改造步伐加快 (1)着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1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397万吨、焦炭产能4761万吨、水泥产能2586万吨、电石产能142.82万吨,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腾出更大的能耗空间和环境空间。 (2)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十一五”以来,我省不断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控制初级产品总量,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提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2010年第一、三产业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8.6%,首次投资增速快于第二产业。
(3)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截止2010年,全省共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33户,通过审核验收企业507户,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项目3216个。这些项目实施后,年削减COD排放11942万吨,SO214.1万吨,氨氮2700吨,粉尘23.7万吨,产生经济效益43亿元。(4)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省相关部门筛选了一批重点扶持和推广的先进技术。并在洁净煤、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等相关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3)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截止2010年,全省共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33户,通过审核验收企业507户,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项目3216个。这些项目实施后,年削减COD排放11942万吨,SO214.1万吨,氨氮2700吨,粉尘23.7万吨,产生经济效益43亿元。(4)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省相关部门筛选了一批重点扶持和推广的先进技术。并在洁净煤、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等相关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3、节能减排降耗成效突出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66%, 完成了“十一五”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总目标(22%),实现节能量4000余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7.6%,化学需氧量累计下降13.93%.
4、强化政策引导,严格目标考核“十一五”以来,我省分别下发了《山西省关于加快循环经济的决定》、《山西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在全国率先对长期以经济增长指标考核地区发展的做法进行了改革,编制了由5个方面44项指标组成的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突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导向。 2010年我省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确定为唯一全省范围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份。
“十一五”期间 山西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扎实推进 奋发有为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规划先行 调整结构 健全机制 狠抓重点 技术推动 加大投入 全民行动 机制 规划 技术 以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深化节能减排工作。
国家鼎力支持 全面推动 200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庆市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解振华副主任对山西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强调山西是一个资源能源大省,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和空间。这次会议宣布山西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省。
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将山西列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为山西探索煤炭以及相关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平台,为煤炭城市探索循环经济适用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撑。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将山西列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为山西探索煤炭以及相关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平台,为煤炭城市探索循环经济适用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大同二电厂调研脱硫项目、 视察安泰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