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02 Views
國文 ( 二 ). 說父母經. 主講者:通識中心張念誠老師. 說父母經. 說父母經 〉 一文選自王邦雄先生 《 世道 》( 立緒文化公司出版 ) 一書,本文成篇背景,乃作者有感於天下父母常對子女作出過多愛深責切的叨念,引發親子關係緊張,造成磨擦抗拒,乃重新對「念經」的定義、方法作出嶄新的詮釋. 學習目標. 大學教育常重知識而忽實際生活,借著本課之學習,正可讓同學彌補生命教育之缺口,學會正確的孝順父母之道,以及日後為人父母的智慧與知識,此方為全人教育之真旨。. 作者介紹 ( 一 ). 王邦雄,民國三十年生,雲林縣西螺鎮人。
E N D
國文(二) 說父母經 主講者:通識中心張念誠老師
說父母經 說父母經〉一文選自王邦雄先生《世道》(立緒文化公司出版)一書,本文成篇背景,乃作者有感於天下父母常對子女作出過多愛深責切的叨念,引發親子關係緊張,造成磨擦抗拒,乃重新對「念經」的定義、方法作出嶄新的詮釋
學習目標 大學教育常重知識而忽實際生活,借著本課之學習,正可讓同學彌補生命教育之缺口,學會正確的孝順父母之道,以及日後為人父母的智慧與知識,此方為全人教育之真旨。
作者介紹(一) • 王邦雄,民國三十年生,雲林縣西螺鎮人。 • 畢業於師範大學國文系,後入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並創辦《鵝湖月刊》。 • 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被學界視為現代新儒家的傳人。 • 著有《大塊噫氣》《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材與不材之間》《論語義理疏解》《孟子義理疏解》《中國哲學論集》《儒道之間》《緣與命》《再論緣與命》《沒有天沒有地》《當代人心靈的歸鄉》《向生活說話》《世道》等書。
作者介紹(二) 本校通識中心張念誠老師,是本文作者王邦雄教授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學生,張老師與王教授有特殊難得的十年師生因緣,今特舉以下軼事與王老師之言教,與崑山科大同學們分享
作者介紹(二) 王邦雄教授與當代哲學大家牟宗三先生的特殊因緣 王邦雄教授母喪的生命體驗 王邦雄教授對「悠閒」一詞的特殊心解
作者介紹(二) 「才華」與「才學」的殊異 難能可貴 難能而不可貴 不難能而可貴 不難能也不可貴
作者介紹(二) 以上這四種人生情況有何殊異?並請反省你我現在的人生以那種情況居多?
引導一 人類的生育、養育、教育過程與其他動物有何殊異?這樣的差異隱含那些意義與啟示?
引導二 王邦雄教授認為生兒育女要有神通法力,事實上依中國古人的智慧,也強調積善之家慶有餘,忠臣出自孝子之門,對於如何生出優秀子女,你有何獨到見解? 胎教,乃至受孕之前,便要行善積德、端正身心,發願迴向 例證:袁了凡、普門品
引導三 王邦雄教授所謂「念動真言」「念經」是什麼意思?
引導四 若要「念動真言」「念經」,一定要對天地聖賢的品德、心行、智慧、教導具足信心,才會真誠的依教奉行。你能否指出依據「相信」「信任」「信靠」「信仰」的淺深程度,「信」可區分為那些層級,並分別代表怎樣不同的境界與意義?
引導五 • 「學佛」與「佛學」有何不同?「學儒」與「儒學」有何不同?
引導六 什麼是「佛」?什麼叫「佛教」?你是如何理解「佛教」一詞的?一般人因為接觸認識管道的偏差侷限,以致常對「佛教」生起諸多誤解,這些「偏差的管道」及「認識上的誤解」大致有那些?如果你想正確、如理如法的認識瞭解「佛教」「佛法」,該從那些管道入手,並該具足怎樣的正確心態?
引導七 孔子與佛陀有何異同?佛家經典與儒家經典的形成,有何同異差別? 同:兩者皆是真理正法,都是內門心性智慧,都注重師道、孝道、教化,都能以身作則,作世人的典範,所以儒佛兩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異:儒家的適用範圍以人間、現世為主、為範疇,目標是希聖希賢,成就人性本善、光明磊落的德性人格; 至於佛法的適用範圍,則遍及盡虛空遍法界眾生(含三善道、三惡道眾生),除關心今世,也整體看到我們以前的無量世,及以後的無量世,對生死問題有究竟圓滿徹底的解決安頓。佛法除了不廢世間法外,更具足超越「六道輪迴」的般若正覺與出世間智慧,所以佛門可稱之曰不二法門──生死不二、染淨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不二。至於佛菩薩所體證的心性本體: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實無虛。這才是宇宙人間的事實真相 。
引導八 請問「佛教」與「佛教界」有何不同?想發心學佛,一定要到「佛教界」參訪學習嗎?
引導九 所有宗教都勸人為善,所以信那個宗教都一樣好,這種說法對嗎? 境界智慧高低不等,了義與不了義,以及觀察修學人的動機與發心
引導一 所謂「該念什麼經?」的意思,是指在現時的世間,我們想修身養性,該如何選擇那個宗教、或學說的真理來學習?此問題,顯然已渉及如何觀看、理解各大宗教的角度問題,及如何會通融攝各大宗教的問題,如果是你,對各大宗教、學說,要如何觀看、理解、會通、定位、融攝?
引導二 前幾年,各個國小普遍盛行兒童讀經班,誦讀三字經、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等,可惜日後檢討,發現教育成效有限,未能落實,你曉得兒童讀經班失敗的因素有那些嗎?
引導三 邱彰律師說,天下父母有兩種:一種是幫小孩前半段的父母,一種是幫小孩後半段的父母。前種父母只教養小孩生活常規、食衣住行、學業、成長等,沒留多少事業、錢財給小孩;至於她則是後一種父母,小孩的前半段她無暇參與,但日後小孩長大成人,卻可以接收她的事業與人脈。你同意肯定她的說法、作法嗎?並希望擁有這種型態的父母嗎?為什麼?若你認為邱彰律師這種說法有問題,其盲點何在,請加以點出?
引導四 在人世間,所謂真「愛」的內容、特性為何?若以種類來分,「愛」至少可區分為「親子之愛」「手足之愛」「朋友同學之愛」「情人之愛」「人我、物我之愛」「宇宙萬有之愛」「天地聖賢之愛」,顯然上述種類的愛,其迷悟、染淨的境界程度頗有差別,你能加以明辨說明嗎?
引導五 所謂「對的經才念,錯的經不要念」,這道理雖然簡單,卻不易做到。換言之,普天下父母的智慧、能力、福報、情緒管理,其實是千差萬別的,以至於何種經是對、何種經有誤,未必能在第一時間以慧眼、法眼明察秋毫。針對這個盲點,為人子女的你,能否給天下父母一些建議?此外,與青少年的子女溝通互動,父母應掌握那些訣竅、要點
引導六 考考你,「愛」的相反詞是「恨」還是「冷漠」?為什麼?請說出個道理來。
引導七 在佛法教育裡,「念經」真正的意義、目的、功能是什麼?你曉得嗎?
引導八 在佛法教育裡,「念經」的正確心態、方法為何?若我們今生形軀壞盡,真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該當怎麼著手、下工夫?
引導九 有句話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此中深義為何?你能說明嗎? 想學游泳、登山,必須先有泳衣、泳帽、登山杖等配備,至於想修行辦道學習佛陀等天地聖賢,該具備那些配備?
引導十 一般學佛人在家中佛堂,常以「鮮花」「水果」「燈燭」「清水」「燃香」供佛,這有什麼意義?佛菩薩真會來享用嗎?此外,佛菩薩與天人、鬼神倒底有何不同?學佛之後還要拜神明祖先嗎?
引導一 所謂「該念什麼經?」的意思,是指在現時的世間,我們想修身養性,該如何選擇那個宗教、或學說的真理來學習?此問題,顯然已渉及如何觀看、理解各大宗教的角度問題,及如何會通融攝各大宗教的問題,如果是你,對各大宗教、學說,要如何觀看、理解、會通、定位、融攝?
引導二 在尋找真理正法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找得到真正有修、有證、有德的明師(而非名師)?明師(善知識)在那裡? 明師(善知識)就在我們已經準備好──謙卑、恭敬的主動學習心態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亦可以苦、以煩惱、以挫折、以別人的經驗教訓為師。
引導三 「父母同心,最貼切兒女的心」「父母經的源頭是夫妻經」?為什麼? 「不投靠婚姻的人,才配走上婚姻之路」 「婚姻是修出來的」
引導四 天下父母,「要避免跟兒女訴苦──說前世債今生還」的話,此說固然有理,然則三世因果的真理,明明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難道真的不能說嗎?或者應該選擇其他時機、場合,由更適宜的人來說呢? 「有緣說話成真理,無緣說話成是非」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不如「凡走過都不留下足跡」 (船過水無痕,不著相,無掛礙)。 「自己選擇的擔子不覺其重。父母要留給小孩自己選擇、作主,及因一時犯錯、重新來過的空間。」
引導五 什麼是「酷」──最弱卻以最強的聲勢出現?(「嗆聲」、吶喊、盛怒、叛逆的背後,通常隱藏著什麼?) 「因為無知,所以魯莽; 因為瞭解,所以慈悲」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 能騙你害你的東西,總以甜美的姿態(包裝)出現。」
引導六 什麼是「家人一起念經」?請問:家中傳來那三種聲音,代表這個家庭正邁向興旺?請問家中傳來那三種聲音,代表這個家庭正在走下坡? 夫妻吵架哭鬧聲 發酒瘋聲 亂丟東西聲
引導七 請問現代人該如何盡孝道?
引導八 孔門弟子問孝,為什麼孔子的回答人各不同?(生活情境、生命學分不同)
引導九 怎樣才叫做「好人」? 沒有殺人放火的人,頂多名為「非壞人」,但「非壞人」不等於是「好人」 • 世俗「好人」的前提條件是: • 長期做好事 • 長期說好話 • 長期存好心(念頭),但這只是世間法標準,還不是出世間法聖賢的標準。
引導九 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這是人間的事實真相嗎(未必)?請問:同樣可算作「好人」,為什麼普天下「好人們」的命運造化卻千差萬別? 好人有百千萬種型態,普天下所謂的好人條件亦異,各人前世所種因果不同,命運造化自然千差萬別
引導十 信仰天主、上帝的人死後一定到天堂得永生?信佛的人死後一定往生西方淨土?沒宗教信仰的人死後一定到陰間做鬼?這種說法對嗎?
引導十一 請問在這人世間,幸福從那裡來(幸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