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國文 ( 二 )

國文 ( 二 ). 說父母經. 主講者:通識中心張念誠老師. 說父母經. 說父母經 〉 一文選自王邦雄先生 《 世道 》( 立緒文化公司出版 ) 一書,本文成篇背景,乃作者有感於天下父母常對子女作出過多愛深責切的叨念,引發親子關係緊張,造成磨擦抗拒,乃重新對「念經」的定義、方法作出嶄新的詮釋. 學習目標. 大學教育常重知識而忽實際生活,借著本課之學習,正可讓同學彌補生命教育之缺口,學會正確的孝順父母之道,以及日後為人父母的智慧與知識,此方為全人教育之真旨。. 作者介紹 ( 一 ). 王邦雄,民國三十年生,雲林縣西螺鎮人。

mimis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國文 ( 二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文(二) 說父母經 主講者:通識中心張念誠老師

  2. 說父母經 說父母經〉一文選自王邦雄先生《世道》(立緒文化公司出版)一書,本文成篇背景,乃作者有感於天下父母常對子女作出過多愛深責切的叨念,引發親子關係緊張,造成磨擦抗拒,乃重新對「念經」的定義、方法作出嶄新的詮釋

  3. 學習目標 大學教育常重知識而忽實際生活,借著本課之學習,正可讓同學彌補生命教育之缺口,學會正確的孝順父母之道,以及日後為人父母的智慧與知識,此方為全人教育之真旨。

  4. 作者介紹(一) • 王邦雄,民國三十年生,雲林縣西螺鎮人。 • 畢業於師範大學國文系,後入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並創辦《鵝湖月刊》。 • 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被學界視為現代新儒家的傳人。 • 著有《大塊噫氣》《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材與不材之間》《論語義理疏解》《孟子義理疏解》《中國哲學論集》《儒道之間》《緣與命》《再論緣與命》《沒有天沒有地》《當代人心靈的歸鄉》《向生活說話》《世道》等書。

  5. 作者介紹(二) 本校通識中心張念誠老師,是本文作者王邦雄教授碩士班與博士班的學生,張老師與王教授有特殊難得的十年師生因緣,今特舉以下軼事與王老師之言教,與崑山科大同學們分享

  6. 作者介紹(二) 王邦雄教授與當代哲學大家牟宗三先生的特殊因緣 王邦雄教授母喪的生命體驗 王邦雄教授對「悠閒」一詞的特殊心解

  7. 作者介紹(二) 「才華」與「才學」的殊異 難能可貴 難能而不可貴 不難能而可貴 不難能也不可貴

  8. 作者介紹(二) 以上這四種人生情況有何殊異?並請反省你我現在的人生以那種情況居多?

  9. 引導一 人類的生育、養育、教育過程與其他動物有何殊異?這樣的差異隱含那些意義與啟示?

  10. 引導二 王邦雄教授認為生兒育女要有神通法力,事實上依中國古人的智慧,也強調積善之家慶有餘,忠臣出自孝子之門,對於如何生出優秀子女,你有何獨到見解? 胎教,乃至受孕之前,便要行善積德、端正身心,發願迴向 例證:袁了凡、普門品

  11. 引導三 王邦雄教授所謂「念動真言」「念經」是什麼意思?

  12. 引導四 若要「念動真言」「念經」,一定要對天地聖賢的品德、心行、智慧、教導具足信心,才會真誠的依教奉行。你能否指出依據「相信」「信任」「信靠」「信仰」的淺深程度,「信」可區分為那些層級,並分別代表怎樣不同的境界與意義?

  13. 引導五 • 「學佛」與「佛學」有何不同?「學儒」與「儒學」有何不同?

  14. 引導六 什麼是「佛」?什麼叫「佛教」?你是如何理解「佛教」一詞的?一般人因為接觸認識管道的偏差侷限,以致常對「佛教」生起諸多誤解,這些「偏差的管道」及「認識上的誤解」大致有那些?如果你想正確、如理如法的認識瞭解「佛教」「佛法」,該從那些管道入手,並該具足怎樣的正確心態?

  15. 引導七 孔子與佛陀有何異同?佛家經典與儒家經典的形成,有何同異差別? 同:兩者皆是真理正法,都是內門心性智慧,都注重師道、孝道、教化,都能以身作則,作世人的典範,所以儒佛兩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異:儒家的適用範圍以人間、現世為主、為範疇,目標是希聖希賢,成就人性本善、光明磊落的德性人格; 至於佛法的適用範圍,則遍及盡虛空遍法界眾生(含三善道、三惡道眾生),除關心今世,也整體看到我們以前的無量世,及以後的無量世,對生死問題有究竟圓滿徹底的解決安頓。佛法除了不廢世間法外,更具足超越「六道輪迴」的般若正覺與出世間智慧,所以佛門可稱之曰不二法門──生死不二、染淨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不二。至於佛菩薩所體證的心性本體: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實無虛。這才是宇宙人間的事實真相 。

  16. 引導八 請問「佛教」與「佛教界」有何不同?想發心學佛,一定要到「佛教界」參訪學習嗎?

  17. 引導九 所有宗教都勸人為善,所以信那個宗教都一樣好,這種說法對嗎? 境界智慧高低不等,了義與不了義,以及觀察修學人的動機與發心

  18. 引導一 所謂「該念什麼經?」的意思,是指在現時的世間,我們想修身養性,該如何選擇那個宗教、或學說的真理來學習?此問題,顯然已渉及如何觀看、理解各大宗教的角度問題,及如何會通融攝各大宗教的問題,如果是你,對各大宗教、學說,要如何觀看、理解、會通、定位、融攝?

  19. 引導二 前幾年,各個國小普遍盛行兒童讀經班,誦讀三字經、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等,可惜日後檢討,發現教育成效有限,未能落實,你曉得兒童讀經班失敗的因素有那些嗎?

  20. 引導三 邱彰律師說,天下父母有兩種:一種是幫小孩前半段的父母,一種是幫小孩後半段的父母。前種父母只教養小孩生活常規、食衣住行、學業、成長等,沒留多少事業、錢財給小孩;至於她則是後一種父母,小孩的前半段她無暇參與,但日後小孩長大成人,卻可以接收她的事業與人脈。你同意肯定她的說法、作法嗎?並希望擁有這種型態的父母嗎?為什麼?若你認為邱彰律師這種說法有問題,其盲點何在,請加以點出?

  21. 引導四 在人世間,所謂真「愛」的內容、特性為何?若以種類來分,「愛」至少可區分為「親子之愛」「手足之愛」「朋友同學之愛」「情人之愛」「人我、物我之愛」「宇宙萬有之愛」「天地聖賢之愛」,顯然上述種類的愛,其迷悟、染淨的境界程度頗有差別,你能加以明辨說明嗎?

  22. 引導四

  23. 引導五 所謂「對的經才念,錯的經不要念」,這道理雖然簡單,卻不易做到。換言之,普天下父母的智慧、能力、福報、情緒管理,其實是千差萬別的,以至於何種經是對、何種經有誤,未必能在第一時間以慧眼、法眼明察秋毫。針對這個盲點,為人子女的你,能否給天下父母一些建議?此外,與青少年的子女溝通互動,父母應掌握那些訣竅、要點

  24. 引導六 考考你,「愛」的相反詞是「恨」還是「冷漠」?為什麼?請說出個道理來。

  25. 引導七 在佛法教育裡,「念經」真正的意義、目的、功能是什麼?你曉得嗎?

  26. 引導八 在佛法教育裡,「念經」的正確心態、方法為何?若我們今生形軀壞盡,真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該當怎麼著手、下工夫?

  27. 引導九 有句話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此中深義為何?你能說明嗎? 想學游泳、登山,必須先有泳衣、泳帽、登山杖等配備,至於想修行辦道學習佛陀等天地聖賢,該具備那些配備?

  28. 引導十 一般學佛人在家中佛堂,常以「鮮花」「水果」「燈燭」「清水」「燃香」供佛,這有什麼意義?佛菩薩真會來享用嗎?此外,佛菩薩與天人、鬼神倒底有何不同?學佛之後還要拜神明祖先嗎?

  29. 引導一 所謂「該念什麼經?」的意思,是指在現時的世間,我們想修身養性,該如何選擇那個宗教、或學說的真理來學習?此問題,顯然已渉及如何觀看、理解各大宗教的角度問題,及如何會通融攝各大宗教的問題,如果是你,對各大宗教、學說,要如何觀看、理解、會通、定位、融攝?

  30. 引導二 在尋找真理正法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找得到真正有修、有證、有德的明師(而非名師)?明師(善知識)在那裡? 明師(善知識)就在我們已經準備好──謙卑、恭敬的主動學習心態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亦可以苦、以煩惱、以挫折、以別人的經驗教訓為師。

  31. 引導三 「父母同心,最貼切兒女的心」「父母經的源頭是夫妻經」?為什麼? 「不投靠婚姻的人,才配走上婚姻之路」 「婚姻是修出來的」

  32. 引導四 天下父母,「要避免跟兒女訴苦──說前世債今生還」的話,此說固然有理,然則三世因果的真理,明明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難道真的不能說嗎?或者應該選擇其他時機、場合,由更適宜的人來說呢? 「有緣說話成真理,無緣說話成是非」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不如「凡走過都不留下足跡」 (船過水無痕,不著相,無掛礙)。 「自己選擇的擔子不覺其重。父母要留給小孩自己選擇、作主,及因一時犯錯、重新來過的空間。」

  33. 引導五 什麼是「酷」──最弱卻以最強的聲勢出現?(「嗆聲」、吶喊、盛怒、叛逆的背後,通常隱藏著什麼?) 「因為無知,所以魯莽; 因為瞭解,所以慈悲」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 能騙你害你的東西,總以甜美的姿態(包裝)出現。」

  34. 引導六 什麼是「家人一起念經」?請問:家中傳來那三種聲音,代表這個家庭正邁向興旺?請問家中傳來那三種聲音,代表這個家庭正在走下坡? 夫妻吵架哭鬧聲 發酒瘋聲 亂丟東西聲

  35. 引導七 請問現代人該如何盡孝道?

  36. 引導八 孔門弟子問孝,為什麼孔子的回答人各不同?(生活情境、生命學分不同)

  37. 引導九 怎樣才叫做「好人」? 沒有殺人放火的人,頂多名為「非壞人」,但「非壞人」不等於是「好人」 • 世俗「好人」的前提條件是: • 長期做好事 • 長期說好話 • 長期存好心(念頭),但這只是世間法標準,還不是出世間法聖賢的標準。

  38. 引導九 好人不長命,禍害貽千年?這是人間的事實真相嗎(未必)?請問:同樣可算作「好人」,為什麼普天下「好人們」的命運造化卻千差萬別? 好人有百千萬種型態,普天下所謂的好人條件亦異,各人前世所種因果不同,命運造化自然千差萬別

  39. 引導十 信仰天主、上帝的人死後一定到天堂得永生?信佛的人死後一定往生西方淨土?沒宗教信仰的人死後一定到陰間做鬼?這種說法對嗎?

  40. 引導十一 請問在這人世間,幸福從那裡來(幸福是什麼)?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