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请珍爱孩子的生命

请珍爱孩子的生命. 百合心理系列公益讲座(第十八讲). 宁波百合职业培训学校 江北区心理咨询中心(百合心理) 陈美英.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中国社工高级培训讲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婚姻情感家庭顾问 青少年成长指导师 《东南商报》特约心理专家 陈美英 硕士 宁波市 未成年人关护团民事组 成员 宁波市 妇联亲子维权委员会 成员 宁波市 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mimi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请珍爱孩子的生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请珍爱孩子的生命 百合心理系列公益讲座(第十八讲) 宁波百合职业培训学校 江北区心理咨询中心(百合心理) 陈美英

  2.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中国社工高级培训讲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婚姻情感家庭顾问 • 青少年成长指导师 • 《东南商报》特约心理专家 陈美英 硕士 宁波市未成年人关护团民事组成员 宁波市妇联亲子维权委员会成员 • 宁波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3. 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生命教育的缺位,青少年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生命教育的缺位,青少年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 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中,曾有13.3%的人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4.9%的人尝试过自杀,“特别想自杀”的占17.4%,青少年自杀日益呈现低龄化;在大学生、研究生中,轻视生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 而漠视生命的另一个恶果是不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近年来,青少年杀人事件也屡屡发生。

  4. 如何让孩子珍爱生命? • 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话题 • 而告诉孩子“生命的可贵”,学会如何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5. 主要内容: • 一、告诉孩子“生”与“死” • 二、借助身边小事打动孩子的心 • 三、利用生病教孩子珍爱生命 • 四、教孩子意识到眼前的危险 • 五、给孩子高质量的生活 • 六、性健康教育是教孩子珍惜生命

  6. 一、告诉孩子“生”与“死” • 父母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应从儿时开始。 • 借助书本知识、大众传媒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如亲朋好友的去世、小动物的死亡等,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 让孩子接受死亡,告诉他们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命发展的规律。 • 进而让他们懂得: •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生命又是短暂脆弱的, • 所以更应该尊重生命,利用好属于自己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7. 当孩子长成少年,随着自我观念的萌生,“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这样一些涉及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了。家长应适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解释,避免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类似“为父母而活”、“为得到老师的赞赏而活”等糊涂观念。当孩子长成少年,随着自我观念的萌生,“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这样一些涉及生命价值的问题,也同时产生了。家长应适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解释,避免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类似“为父母而活”、“为得到老师的赞赏而活”等糊涂观念。 • 父母对处在 青春期阶段、独立意识强的孩子: • 1、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遇事冷静,使之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危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避免固执、偏见和蛮干; • 2、勇敢地面对现实,进行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增强抗挫折承受力; • 3、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以及危害自身的行为。

  8. 二、借助身边小事打动孩子的心 • 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不能靠简单的说教。 • 爸爸妈妈不妨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懂得生命的可贵。 • 如:让孩子养一种小动物,每天照顾它,给它喂食喂水,看着它一天天健康成长;在小动物生病的时候,怎样帮助它、精心呵护它,使它渡过难关。也可以给孩子一个鸡蛋作为他的“孩子”,走到哪儿带到哪儿,一个星期后看看鸡蛋是否完好无损。借助这些具体、直观的活动,孩子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感受到妈妈的爱、爸爸的爱和家庭的重要。

  9. 如果父母仅仅靠告诉孩子名人怎么坚强、古人怎么坚强,从而要孩子也坚强,这样的生命教育是冷冰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父母仅仅靠告诉孩子名人怎么坚强、古人怎么坚强,从而要孩子也坚强,这样的生命教育是冷冰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 借助活生生的事物,孩子的心才容易被打动。

  10. 三、利用生病教孩子珍爱生命 • 不知从何时起,“带病上学”成了被赞美的行为。一些父母也以此为例激励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但仔细想来,这实属一种误导。 • 因为,生病是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 • 家长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解释: • 1、身体报警了,告诉你该休息了。 • 2、向孩子传递关注健康、尊重生命的概念,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健康乃至生命都没有了,那还谈什么学习呢?

  11.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头痛脑热、伤风感冒也不见得完全是“小”病。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头痛脑热、伤风感冒也不见得完全是“小”病。 • 如:有的孩子因感冒治疗调养不当患了病毒性心肌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也可以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流行性腮腺炎也算是人人都得的“小病”,但其合并症有睾丸炎、脑膜脑炎等。

  12. 可见,所谓的“小病”并不是总停留在“小”的阶段,有时还会越闹越大。况且,一次病未彻底治愈,机体抵抗力下降,过不了几天,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再次生病,很可能影响一生的健康。可见,所谓的“小病”并不是总停留在“小”的阶段,有时还会越闹越大。况且,一次病未彻底治愈,机体抵抗力下降,过不了几天,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再次生病,很可能影响一生的健康。 • 另外,也要给孩子讲明白,带着感冒等传染病去上学,很可能传染给同学,影响到他人的健康。从最基本的小事起步,向孩子灌输尊重生命的意识,效果会更好。

  13. 四、教孩子意识到眼前的危险 • 前不久举办的“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40多名学生。 • 为了不让每一朵花早日凋谢,父母必须防患于未然,教孩子意识到眼前的危险,具备必要的躲避危险的能力。

  14. 比如告诉孩子:有人落水,赶快去喊成人来救,即便会游泳最好也不要亲自下水去救,因为孩子的游泳水平和力气不足以救起一个人,其结果很可能是没救出人、自己的命也搭上了。比如告诉孩子:有人落水,赶快去喊成人来救,即便会游泳最好也不要亲自下水去救,因为孩子的游泳水平和力气不足以救起一个人,其结果很可能是没救出人、自己的命也搭上了。 • 当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抢救的技巧,当落水者被救上岸时,孩子可以给他一点帮助。 • 另外,父母平时也要把一些应对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的方法教给孩子,使他们能在短时间重新获得安全。

  15. 五、给孩子高质量的生活 • 生命教育、心理专家认为: • 对青少年自杀问题,家长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盯着自杀现象本身,要关注自杀背后的东西。一个人自杀,背后是几个、几十个生命的焦虑。 • “自杀毕竟是少数,心理焦虑才是普遍的状态。”与自杀相比,专家认为父母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焦虑。 • 生命教育不能立足于防止自杀,而是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16. 上海市社科院副研究员陆震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原因,生活得很痛苦,很自卑,很委屈,很失望,很恐惧,很孤独,很无助,处于一种被抛弃的状态或一种被抛弃的绝望感觉之中,这个孩子的生命质量就很差,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随时都有自杀的可能,因为生活对他们,分分秒秒都无比艰难凄苦。   上海市社科院副研究员陆震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原因,生活得很痛苦,很自卑,很委屈,很失望,很恐惧,很孤独,很无助,处于一种被抛弃的状态或一种被抛弃的绝望感觉之中,这个孩子的生命质量就很差,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随时都有自杀的可能,因为生活对他们,分分秒秒都无比艰难凄苦。   

  17. 一个没有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和孤独的生命才是有质量的生命。一个没有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和孤独的生命才是有质量的生命。 • 父母有义务让孩子远离它们,开心地生活: • 1、父母千万别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 2、不要让孩子累得没有喘气的时间 • 3、不要让孩子为难 • 4、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 5、不要给孩子提力所不能及的要求

  18. 6、不要对孩子冷漠 • 7、不要让孩子失望 • 8、不要对孩子动粗耍蛮 • 9、不要使孩子自卑 由于孩子比大人脆弱得多,所以在这些方面,都应把孩子承受力的极限,定在成年人承受力一半的限度上。因为,孩子的生命质量有多高,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多好。

  19. 六、性健康教育是教孩子珍惜生命 • 给孩子讲性健康教育课,在中国可能还算一件新鲜事。 • 当孩子提出关于性的问题的时候,就是对他们进行性教育的最好契机。从生理上来说,3~6岁是儿童性心理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此时就应该开始对他们进行性教育。这是对孩子进行爱与生命教育的好机会,而不是成年人所想像的那样只与性生活有关。

  20. 调查显示,我国有92.5%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过性的问题,86.7%的孩子首先向父母求解,但只有2.6%的家长给予了满意的答复。调查显示,我国有92.5%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过性的问题,86.7%的孩子首先向父母求解,但只有2.6%的家长给予了满意的答复。 • 相关资料表明,全球每年有440万例青少年人工流产,10%的新生儿母亲是青少年,每年至少有1亿性病患者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毋庸质疑,生殖健康已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21. 这实际上是把孩子心里的垃圾掏出来,清洗掉,放进干净的东西。在生命教育中,一些专家曾经让学生们在纸上画出爸爸妈妈告诉他们“从哪里来”的答案:这实际上是把孩子心里的垃圾掏出来,清洗掉,放进干净的东西。在生命教育中,一些专家曾经让学生们在纸上画出爸爸妈妈告诉他们“从哪里来”的答案: • 1、有的画了个垃圾堆,说自己是爸爸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 2、有的画了块大石头,说自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 3、还有的画了一朵花,说自己是从花心里长出来的; • 4、还有更离谱的,说自己是被凤凰叼来的…… • 只有个别学生说自己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专家痛心地说:“这是对生命的亵渎。孩子们不知道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就不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22. 预防性侵犯,怀孕是怎么回事,青春期性心理及如何与异性交往,两性差异,同性恋,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 • 很多学生说:性教育的开展教会了我们成熟和互相尊重。上性教育课后,性不再神秘、恶心,能用科学态度对待……知道了被性侵犯后应该怎么做。上了性教育课,知道了我们应该关心和帮助艾滋病人,知道了艾滋病是怎样传播,这对我们很有帮助。也知道了生命的脆弱。

  23. 生命教育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生命教育是这样定义的: • 一种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24. 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1、、从生命实践展开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1、、从生命实践展开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 • 2、从批判过度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依归。

  25. 3、从轻视生命的事实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珍爱与尊重生命。3、从轻视生命的事实出发,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珍爱与尊重生命。 •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和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育能够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的泥沼。

  26. 国外的生命教育 • 1979年,一直从事戒毒辅导工作的 澳大利亚牧师特德·诺夫斯在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在那里,孩子会接受到诸如过天桥时不要嬉戏打闹;家里出现火险时该拨打哪个号码求助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们潜移默化地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也学到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方法。 •  时至今日,已有约200个“生命教育中心”遍布全球,包括发源地澳大利亚和英国、美国、南非、泰国等。 • 这些教育显然没有白费,两年前的圣诞节,11岁的英国女孩蒂利随家长前往泰国普吉岛度假。正是她,最早发现了海啸的征兆,并及时发出警报,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27. 豆腐渣工程(学校教学楼) • 交通安全问题 • 突发事件(地震)

  28.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