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602 Views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 “ 变法 ” 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传有 “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的观点 ,. 作者简介.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 “ 有补于世 ”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王安石拒谄两例
E N D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宋神宗熙宁二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进行变法,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作者简介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王安石拒谄两例 • 一例为:邵州武冈知县郭祥正,上书朝廷,要皇帝以后“专听王安石区划,凡议论有异于王安石者,虽大吏当屏黜”。神宗感此表章甚为“辨畅”,就问安石:“你认得郭祥正此人吗? • 安石答:“过去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很有点纵横家才能,善于察言观色行事,但心术不正,绝不可用。”这时郭祥正已因功升了官。听到安石对神宗讲的话,就赶快辞官回家去了。
二例为:熙宁八年,安石再相,但由于改革派的内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为困难,“上告求去甚切”,一再要求辞职。有个叫练亨甫的人,对中丞邓绾(wǎn)说:“你为何不对皇帝说,要用特殊的礼遇来挽留丞相呢?把丞相有官职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没官职的亲朋都授与官职,再在京师赐与丞相第宅田邸,丞相辞职的要求就会打消了。”二例为:熙宁八年,安石再相,但由于改革派的内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为困难,“上告求去甚切”,一再要求辞职。有个叫练亨甫的人,对中丞邓绾(wǎn)说:“你为何不对皇帝说,要用特殊的礼遇来挽留丞相呢?把丞相有官职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没官职的亲朋都授与官职,再在京师赐与丞相第宅田邸,丞相辞职的要求就会打消了。” • 邓绾听信了练亨甫的话,在上朝时就把上面的话一一对皇帝说了。神宗听了也没答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一天,安石又向神宗求去。神宗说:“只要你能留下,你的要求我都答应,只是还没有一座合适的房子给你。”安石听了十分惊异,问:“我何时有这等要求?”神宗把原委一说,安石就请查办这件事,于是撤了邓绾和练亨甫的职。
王安石在宋神宗全力支持下,推行新政。大胆起用新人,不免有一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之徒趁机活动。以上二例说明,对付这种人的办法是:发现一个,撤办一个,使他们钻营不成。 • 摘自《都市文萃》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主旨是: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主旨是: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朗读课文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段行文顺序 •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 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 ,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难句解释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 第一段: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 慧空禅院 华山洞 仆碑 从全文来看,作者又是以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 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 华山洞 后洞 前洞 后洞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三豕涉河》“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三豕涉河》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课文原句回答)
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预习:语法总结—— • 古今异义5个; • 词类活用9个; • 句式三种14句。
一、试解释下边各句中“其”字的不同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而余亦悔其随之……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其孰能讥之乎 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它,代词,称代仆碑。 那些,代词,指代好游者 自己,代词,称代作者 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 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一词多义 卒葬之 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卒章显志 死 终于 士兵 完毕 结束 极夫游之乐 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尽,这里是尽情享受 至多 最多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大王见臣列观 观察 看 景象 guàn建筑物的一种
一词多义 不得极夫游之乐 往往有得 与公甚得 某得八焉 能够 心得 收获 融洽 得到 获得 夷以近 今操蔓夷大难 南抚夷越 平坦 铲平 削平 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何可胜道也哉 沛公不胜杯杓 予观夫巴陵胜状 终不能加胜于赵 尽,读shēng 能承担 禁得起,读shēng 优美的,读shèng 胜利,读shèng
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的词 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⑵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 “名”: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试译如下语句 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⑵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⑷古人观之于天地…… ⑸至于幽暗昏惑 因为这个原因,自此之后(便)叫它“褒禅”。 就是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它的尽头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个要出来的人,因而不能够极尽游览的乐趣。 古人观察天地……(对于天地……的观察) 到了那幽暗的使人迷惑难辨的地方。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随之出者—— 游洞之力—— 物(火把)——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博大精深大学问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求学之力 求学之客观条件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作业:阅读王安石《上人书》(节录)这段文字,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一定)适诚使适用 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 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其亦若是(像这样,指不成为器)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作业:阅读王安石《上人书》(节录)这段文字,根据文后的要求答题。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一定)适诚使适用 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 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其亦若是(像这样,指不成为器)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1.先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然后翻译全文。2.指出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