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951 Views
未來高職學校課程綱要 微調取向. 中華科技大學 教學資源中心 楊瑞明 yjmspj@cc.cust.edu.tw. 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 人口結構 : 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現象 產業結構:勞力密集轉向技術密集、資訊密集、 知識密集 、 創意思考 , 常態 中年轉業 社群結構:知識社群、資訊網絡、學習聚落、 終身學習社會、就業轉業職訓 能力結構 : 知識、研創 、 資訊、學習、轉業、 趨勢、變革等 ,是未來的重要生活能力
E N D
未來高職學校課程綱要 微調取向 中華科技大學 教學資源中心 楊瑞明 yjmspj@cc.cust.edu.tw
臺灣社會結構的變遷 • 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少子化現象 • 產業結構:勞力密集轉向技術密集、資訊密集、 • 知識密集、創意思考,常態中年轉業 • 社群結構:知識社群、資訊網絡、學習聚落、 終身學習社會、就業轉業職訓 • 能力結構:知識、研創、資訊、學習、轉業、 趨勢、變革等,是未來的重要生活能力 與關鍵能力,學到老才能活到老 • 經濟結構:心理經濟、個人經濟、M型社會
臺灣高職教育型態的改變 高職學生的 升學率 教育型態 http://www.ppthi-hoo.com
臺灣高職教育功能的轉向 • 高職教育功能從終結教育轉向預備教育 • 職涯歷程延後→繼續升學、生涯發展能力養成 • 就業選擇後移→深化學習、廣化預備、多技在身 • 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敬業態度、學會學習
歲 100 90 145年 80 70 60 97年 50 40 30 20 10 0 25 15 5 萬人 5 15 25 10 10 男性 女性 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估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建會,97年
少子化的衝擊 • 102年高中職生源28.7萬較101年31.3萬,驟減2.6萬人。 • 103年高中職生源27.0萬較102年28.7萬,再減1.7萬人。 • 這兩年會有年級10班規模的100多所學校招不到學生。 • 106年高中職生源24萬相較103年27萬,再減少3萬人。 • 111年高中職生源跌破20萬人。並將持續減少到145年。 • 100年齊一公私立學費、101年高職免學費政策,造成五專大熱(錄取率約30%) ,大副缺額在私立高職、進修學校。 • 今年102年擴大免試入學比率,產生非線性的混沌現象,缺額與低分錄取在五專、國立私立高中高職均出現。 • 建構優質化、特色化、差異化、競爭力的校本位發展, 是所有高中職學校存亡續絕、刻不容緩的嚴肅挑戰
高齡化社會的未來 資料來源:經建會人力規劃處,民99
技職教育理念的變革 • 1962-1975年巴洛夫(Balogh)以「發展經濟學」與 「人力資源理論」主張:應由政府統一規劃,不可由市場 機制自由調控,且應以經濟目標和人力預測為計畫。 • 福斯特(Foster)在「職業學校的謬誤」認為:就業的 「機會」與發展「願景」才是關鍵,技職教育的發展是 以市場「需求」為依規,非以人力「供給」為參照。 • 曼斯費爾德(Mansfield)提出整合能力的觀點,認為: 技職教育應以能力為本位(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CBE),是Duty與Task 的整合。
職業學校的謬誤福斯特(Foster) • 職業教育的發展建立在個人發展與產業的「需求」 • 而非計畫人力的「供給」。 • 計畫教育常見錯誤的決策與失準的人力預估,造成 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人力缺口、技術浪費。 • 「人力需求」與「經濟發展趨勢」很難準確預測。 • 固定的學制、課程,無法跟上產業快速的變遷。 • 企業本位的職業訓練比學校了解職場現況的需求。 • 決定學生就業選擇的關鍵不在課程的學習, 而是就業期望、就業意願、投資報酬與理想實踐。
臺灣高職教育的衝擊 • 民國57年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廢初等職業學校 • 民國90年「教育改革檢討改進會議」曾有廢除高職之提議 • 「廣設高中大學」錯誤政策,助長升學主義、文憑主義 • 高中:高職學生比,從85年 34:66 到 97年為 54:46 • 科大重學術、輕技術,重學歷、輕學力,技職為第二選擇 • 產業結構由勞力密集、技術密集轉向知識研創經濟 • 由就業準備「終結教育」型態轉向繼續學習「準備教育」,衍生專業能力、就業能力不足 之批判 • 少子女化,109年國中畢業生源約只剩約20萬6千人 • 民國103年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擴大免試入學
世代變遷世說新語 • 訓練&磨練、中元節&情人節 ? • 司馬光、大禹治水 ? • 聰明的烏鴉 ? • 養兒防老、依法辦理 ? • 一分鐘有多長 ? • 兩性、借過、講理 ? • 活到老、學到老 ? • 換位置、換時代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理念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適性揚才 多元進路 高 級 中 等 教 育 法 法 規 研 修 議題 關鍵 學校品質 入學方式 學費政策 計畫 關鍵 免試入學 特色入學 免學費 高中職優質化 高中職均質化 國中學生職涯試探 免試就學區學區劃分 產學合作 策略聯盟 高中職學校教育資源分布調整 大學科大支持 高中職社區化 措施 配套 高中職學校 校務評鑑與認證 中小學課程 一貫統整 鼓勵家長參與教育活動 學生生涯規劃 與適性輔導 財 務 規 劃
350 318 314 312 308 302 295 300 277 253 242 250 201 199 188 200 校數 178 170 高中 164 161 157 156 150 高職 100 50 0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學年度 87至95學年度高中高職學校數
550000 500000 450000 400000 高中學生數 人數 高職學生數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學年度 87至95學年度高中高職學生數
101學年各學制招生率 說明:職業教育不含附設綜合職能科及進修學校之學生數。 19
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1/7) • 普通技職兩條國道的競合與互補: →7:3或5:5 ?成績分流?適性免試? • 「現代性標準」、「生產線教育」之反思: →後現代教育、尊重差異、提倡多元、賦權增能 • 「社會控制」與「計畫教育」之解構: • →以學生為主體、提倡適性揚才、拔尖扶弱的關照, • →以學校為本位、建構適性學習、適性發展的機制, • →以能力為核心、體現多元智能、多元價值的社會。 • 文憑主義、升學主義異化之調準: • →廢高職弱技職、重學歷輕學力、重學術輕技術之修正 • →多元智能、務實致用、學用合一、適性揚才之提倡
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2/7) • 學會學習、適應變遷、創新發展等將是學涯發展的重要能力 • 創意發想、創業研發、學用合一等將是職涯發展的關鍵能力 • 終身學習、多技在身、高就業力等將是生涯發展的必備能力 • 少子化的社會就業訓練、崗位培訓、在職訓練 • 終身學習社會推廣教育、中年轉業、證照培訓 • 強化學用合一產業學院、契合式專班、職場見習實習 • 深化務實致用產官學研整合、考學訓用合一、證照執照化 • 廣化策略聯盟3+4課程學習與能力培育一貫、5586實務選才 • 「在學卽在業」、「畢業卽就業」、產學合作、策略聯盟、 三明治課程、見習實習、推廣教育等,將是技職教育未來趨勢 • 「高級中等教育法」完成立法、總統公告,103年正式實施
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3/7) • 高級中等教育法(102年6月27日立法三讀) • 第六條…各類型學校,得設群、科、學程。……技術型高級中 • 等學校應依類分群,並於群下設科…。所定群,指以相同屬性 • 科別形成之專業群集,其分群依…課程綱要規定。 • 第十條 高級中等學校為配合產業發展,提供學生職場實作學習 及產學合作,得辦理建教合作; …提供終身學習之需求,得 結合公、私立機構及社會團體,以非營利方式辦理推廣教育。 • 第四十三條中央主管機關應訂定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 • 第四十四條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課程,應加強通識教育、 實驗及實習。前項實習課程之教學目標、科目、學分數、實施方式、實習場所、師資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定之。
強化態度與競爭力養成(4/7) C能力= ( K知識+ S技能)A態度 C=Competence K=Knowledge S=Skill A=Attitude 資料來源:Stein B.Jensen, et al. ICEE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1 Oslo, Norway
重視整合能力的培育(5/7) 專 業 知 識 技 能 就業能力 • 溝通 • 團隊合作 • 問題解決 • 原創與進取 • 規劃與組織 • 自我管理 • 學習 • 科技 職 場 達 人 態度
強調務實致用學習(6/7) 產業 建教合作 產學合作 專業實習 做中學 務實致用 高職 技專 策略聯盟
深化產學攜手功能(7/7) 職 場 合作廠商 合作廠商 高級人力 二技 四技 中級人力 五專 二專 基層人力 高職三年級 高職二年級 高職一年級 • 採3合1(高職+技專校院+合作廠商)的3師教學方式。 • 發展縱向彈性銜接學制 • 3+2(高職3年加二專2年) 3+4(高職 3年加四技4年) • 5+2(五專5年加二技2年 )3+2+2(高職3年加二專2年加二技2年)
臺灣技職教育的轉向 • 人力規劃&計畫教育 vs 全人發展&適性教育。 • 科層體制&目標管理 vs 學校本位&賦權增能。 • 統一規範&課程標準 vs 解構主體&校本課程。 • 菁英教育&強制分流 vs 多元智能&適性揚才。 • 職業教育&就業準備 vs 能力本位&終身學習。 • 現代性的教育思維 vs後現代性的教育反思。 • 重視高職教育學制功能、技職教育專業特色、 專業課程效能、證照檢定功能、教師專業評鑑等績效的深化與強化。
短程策略 實施升學與就業的雙軌課程 區隔兼顧適性強化就業力之學習 強化學校本位的課程教學與生涯輔導 深化學生就業力之學習 涵育高職學生品德、倫理、態度與創意能力 深化競爭力、就業力、競爭力 鏈結產業介面,導入業界師資、人力與資源 深化產學攜手功能 臺灣技職教育精進發展可行策略
中程策略 前瞻產業結構與社會變遷趨勢,強化類科調整與特色發展 推動高職3年+科大(2+2年或4年)的一貫進路、課程與教學 深耕策略聯盟,強化學生務實致用、專業紮根的一貫人才培育 推廣學校教師與產業機構合作培訓、研發、創業之機制, 強化訓用合一、共創產學雙贏 臺灣技職教育精進發展可行策略
長程策略 整合產官學訓資源,推動客製化人才培育計畫,深化產學合作機制 強化企業育才觀念、導入產業資源,提升學生就業力培育效能 推動證照執照化,結合產業推動證照檢定、職能認證、受雇聘用整合機制 臺灣技職教育精進發展可行策略
高職課程變革之理念 http://www.ppthi-hoo.com
99課綱修訂理念 • 99課綱發展之哲學思維 • 去中心化—由課程「標準」調為課程「綱要」。 • 強調多元—呼應學生需求、群科差異、產業變革 等因素,進行課綱修訂。 • 尊重差異—因應學校、群科屬性差異,發展多版分版 • 課程綱要,依學校本位精神發展課程。 • 賦權增能—降低部定必修、增加校訂選修比重。 • 符應「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 • 檢視95課程暫行綱要高職主體、學校本位實施概況,與績效,研擬後續改進調整重點。
微調「95暫綱」,兼顧升學、就業兩個面向。 進行基礎研究做為課程發展之指導: 「先進國家技職教育課程改革趨勢研究」、 「各群能力指標」、「職業學校群科歸屬」等, 探討取向,強化技職教育縱向銜接及橫向整合。 以「學校本位發展」之精神規劃校本特色課程, 並以「能力本位」為參照,進行課程發展。 以「群科能力指標」為指導,強化技職課程、 證照檢定、產業需求等關鍵能力的一貫養成。 99課綱修訂原則
新增「專題製作」課程,推動「虛群實科」精神。新增「專題製作」課程,推動「虛群實科」精神。 依據基礎研究分析群科教育目標與專業能力。 自然領域之基礎物理、基礎化學、基礎生物,99課綱中均提供3種分版課綱,分別是1學分、2學分、4學分。 「數學」課綱提供4種分版,供各群依屬性需求參採。 為強化職業學校技職教育特色,99課綱針對學生畢業學分數增列「專業及實習科目至少需修習80學分以上」。 「專題製作」由各校自行規劃2-6學分。 各群課綱增設校訂科目參考教學綱要,以利各校發展校本課程,齊一全國職校課程水準。 部定科目增加「科目屬性」一欄,以利各校學分採。 99高職課綱總綱修訂重點
第二期技職再造 面向二 - 課程活化 37
推動職業類科發展特色課程-1 一、自99學年度起實施高職群科課程綱要並推動學校 本位課程,鼓勵學校特色發展。 二、高職課程推動工作圈及各群科中心學校業已發展 完成568科校訂參考課程,協助規劃學校本位課程。 三、自102年度起由群科中心學校,發展校訂參考課程, 研發特色課程模組,協助類科發展特色課程。 四、協助部分職業類科辦理特色招生甄選入學。 五、委託國立臺灣師大群科課程推動工作圈及 各類科中心學校協助辦理。 策略4-課程彈性之2 38
推動職業類科發展特色課程-2 策略4-課程彈性之3 專業 特色一 專業 特色二 專業 特色三 課程特色模組一 課程特色模組二 課程特色模組三 校訂課程 (86-111學分; 44.8-57.8%) 各科校訂基礎專業與實習科目 一般科目 (66-76學分; 34.4-39.6%) 群專業與實習科目 (15-30學分; 7.8-15.6%) 部定課程 (81-106學分; 42.2-55.2%) 特色課程規劃概念圖
105課綱修訂理念 二、學生主體 深化學習動機與 就業競爭力之基礎 一、生涯預備 切合社會脈絡與國際潮流之發展 三、適性揚才 符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精神 40
(四) (三) 深化基本技能 105課綱修訂方向 (一) 強化務實致用 (二) 落實課程連貫 符應差異需求 41
105課綱修訂原則 強化就業力 重視適性發展 務實調變群科定位 跨科課程整合 42
105課綱修訂重點 六、選修機制 落實強化 三、重視群科 專業差異 七、課程連貫 無縫銜接 八、考招選才 實務引導 四、專題製作 教學導引 二、實務技能 深化精進 一、群科穩定 漸進微調 五、個別差異 學習需求 43
105職校課綱總綱修正要項草案 1.因應高級中等教育 法進行文字修正 9.實施通則 配合修訂 105 職校 課綱總綱修正 8.研議校訂科目 規劃原則 2.群教育目標 3.群專業能力 7.專題製作實施原則 4.類、群、科歸屬與 設科原則 6.彈性教學時數 實施原則 5.技能模組課程 44
105課綱家政群教育目標育目標 • 培養學生具備家政群共同核心能力,並為相關 • 專業領域之學習或高一層級專業知能之進修奠 • 定基礎。 • 課綱家政群教育目標 2.培養健全家政相關產業之初級技術人才, 能擔任家政領域有關家政、幼保、時尚等工作。育目標 政群教
105課綱家政群專業能力 具備家政服務業之基礎知能。 具備家政服務業之專業實作能力。 具備家政管理之基本能力。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能與環保素養。 培養家政服務業之專業知能。
105課綱家政群專業能力 培養美感及藝術欣賞能力。 培養人文素養及科技應用能力。 培養家庭倫理與職業道德。 瞭解產業發展概況。 培養進修之興趣及能力,以奠定學習生涯永續發展之基礎。
105課綱技能模組課程 4.確保未來新興群科課程規劃之彈性 1.現行群科課程規劃無法符應實際所需 2.升學主義導致校本課程無法落實 3.學生實作能力不足 技能模組課程 48
105課綱技能模組課程意涵 技能模組課程 職業學校 各科別基礎能力 工作分析法或 行為學派分析法 49
105技能模組規劃步驟 科別屬性與職業相關度較高者 第一種模式 群別 屬性 第二種模式 科別屬性與職業相關度較模糊者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