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9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目录.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 、目的要求.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二、教学内容. 第四节 课余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三、课堂点击. 1. 违章事故永远没有赢家. 四、互动教学. 2. 黑客. 五、问题探索. 3. 网络犯罪. 4. 图片说明. 六、教学小结. 5. 工业废渣导致水污染. 目的要求.

mil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2. 目录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 、目的要求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二、教学内容 第四节 课余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三、课堂点击 1. 违章事故永远没有赢家 四、互动教学 2. 黑客 五、问题探索 3. 网络犯罪 4.图片说明 六、教学小结 5. 工业废渣导致水污染

  3. 目的要求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4. 教学内容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 一 节

  5. 教学内容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它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家庭生活而言,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P83)

  6. 教学内容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与人关系简单; 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与人交往普遍频繁; 经济全球化,人与人的交往领域广阔,公共生活凸显

  7. 教学内容 公共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活动方式多样性 (3)场所的不特定性 (4)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5)个体的自主性

  8. 教学内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9. 教学内容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 法律 宗教

  10.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1、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3、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特点

  11. 教学内容 历史继承性 道德基础性 公民广泛性 公德特点 道理简明性

  12. 教学内容 (二)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 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 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

  13. 教学内容 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 第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

  14. 教学内容 (三)社会公德建设时不我待, 现实社会环境则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5. 教学内容 第一,经济状况的改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公德的建设创造了基本的社会物质条件 第二,公民的权利意识、独立意识增强是 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三,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交往范围的扩大丰富了公民之间的道德联系,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 第四,社会法治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公民道德意识的提高

  16. 教学内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7. 教学内容 (一)社会公德的原则 1、“分”的观念,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2、“和”的举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序3、“爱”的态度,这是社会公德原则中最高层次的要求

  18. 教学内容 (二) 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1、文明礼貌、诚实信用2、平等待人、彼此尊重3、爱国守法、庄重谨慎4、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19. 教学内容 三、增强公德意识 增强公德意识对于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社会主义道德、良好社会公德的传承和继续,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

  20. 教学内容 1、 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社会生产方式对公德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传统习惯与风俗、已有的道德意识对现代公德意识具有重要影响3、规范要求与有效的机制对公德意识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公德意识的影响因素

  21. 教学内容 1、应加大公民教育的力度2、应注重实践的规范3、应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4、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5、应着力构建中国的公民社会和孕育公共领域6、以法促德 (三)培养公德意识的主要途径

  22. 不文明行为排行榜

  23. 教学内容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 三 节

  24. 教学内容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调整公安机关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概述

  25. 教学内容 适用范围:《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6. 教学内容 2、治安管理处罚原则 (1)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2)处罚适当(相当)原则 (3)处罚公开、公正原则 (4)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人格尊严的原则 (5)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7. 教学内容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与适用 1、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一)警告; (二)罚款;(三)行政拘留;(四)吊销公安机关 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28. 教学内容 2、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 (1)主体的适用(2)处罚程度的适用(3)不予执行拘留的特别规定(4)追诉时效的适用

  29. 教学内容 (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其处罚 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结伙斗殴的;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危害的等,分别给予警方、罚款、拘留等处罚。

  30. 教学内容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弩、匕首的,以及其他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等,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等处罚。

  31. 教学内容 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注册登记,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被取缔后仍进行活动的等,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的处罚。

  32. 教学内容 (四)处罚的程序 1、调查:指公安机关对获取的各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线索,进行的专门性调查工作。2、决定:指公安机关调查终结后对确认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所适用的具体处罚。3、执行:指公安机关为使处罚决定得以实现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33. 教学内容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1、集会游行示威法的概念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和对集会游行示威实施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集会游行示威法概述

  34. 教学内容 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 (1)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2)遵守宪法和法律(权利 义务一致)原则 (3)依法管理(和平进行)原则

  35. 教学内容 (二)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负责人:(1)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2)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3)正在被劳动教养的(4)正在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 1、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36. 教学内容 2、必须提出书面申请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由其负责人在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的公安机关亲自递交书面申请,不是由负责人亲自递交书面申请的,主管公安机关不予受理。负责人应同时出示本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并如实填写申请登记表。

  37. 教学内容 3、公安机关的审查、许可 申请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的,不予许可:(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煽动民族分裂的;(4)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 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38. 教学内容 4、限制性要求 (1)公民不得在其居住地以外的城市发动、组织、参加当地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组织或参加违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责、义务的集会、游行、示威。(3)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的名义组织或参加集会、游行、示威,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

  39. 教学内容 (三)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 应派出人民警察维持秩序,保证集会游行示威的顺利进行。可以临时变通执行交通规则的有关规定;遇有不可预料的情况,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改变游行队伍的行进路线;可以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馆等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未经许可不得逾越。 1、公安机关的责任和权力

  40. 教学内容 2、集会游行示威者的责任和义务 未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在特定的区域、场所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未经当地人民政府决定或批准,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限定于早六时至晚十时;集会游行示威应按许可的要求进行;负责人必须负责维持秩序,严防他人加入,必要时指定专人协助警察维持秩序,协助人员应佩带标志;不得利用集会游行示威违反治安管理法规或进行犯罪活动。

  41. 教学内容 依法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任何人不得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进行扰乱、冲击和破坏。 3、对其他人的要求

  42. 教学内容 (四)违法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 2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43. 教学内容 三、环境保护法 1、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环境保护法概述

  44. 教学内容 2、环境保护法的特征 环境保护法是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 环境保护法是社会法 环境保护法是综合部门法 环境保护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

  45. 教学内容 3、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原则 基本原则 环境责任 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46. 教学内容 4、环境保护法的构成体系 宪法性规定 综合性环境基本法 环 境 保 护 单 行 法

  47. 教学内容 (二)环境保护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许可证制度4、排污收费制度5、限期治理制度6、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48. 教学内容 (三)防治污染 水污染防 治法 大气污染 防治法

  49. 教学内容 (四)其他公害的防治 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管理

  50. 教学内容 (一)文物保护法概述 四、文物保护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