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49 Views
肝 炎.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内科 杜正光.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 -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 ?. 转氨酶升高 = 患肝炎 = 需要隔离. 肝炎其病因复杂多样:.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脂肪肝;临床十分常见。 药物性肝炎:抗痨或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药物等。 其他病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 工业化学物中毒:四氯化碳、二甲苯、二恶英等。
E N D
肝 炎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内科 杜正光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危害极大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 -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 ? 转氨酶升高 = 患肝炎 = 需要隔离
肝炎其病因复杂多样: • 病毒性肝炎 • 酒精性肝病 • 脂肪肝;临床十分常见。 • 药物性肝炎:抗痨或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药物等。 • 其他病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 • 自身免疫性肝炎 • 遗传代谢性疾病 • 工业化学物中毒:四氯化碳、二甲苯、二恶英等。 • 其他:肝脏缺血、胆道疾患、多脏衰等。
概念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主要通过粪-口、血液或体液而传播。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 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病 原 学 分 型 甲型肝炎病毒(HAV) RNA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 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 丁型肝炎病毒(HDV) RNA 戊型肝炎病毒(HEV) RNA HGV TTV SEN-V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标准 急性无黄疸型 急性黄疸型 急性肝炎 轻度 中度 重度 慢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 分早、中、晚期 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甲 型 肝 炎 1. 1973 Feistone首先用免疫电 镜技术从甲肝病人粪便中找到。 2. 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 (picornavirus)RNA病毒 。 3. 形态与大小;
4.基因结构: • 单股正链RNA,75000个核苷酸,5`末端非编码区、编码区和3`末端非编码区,5`末端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较保守,不同HAV毒株具有相同的序列,因此可用此区的核苷酸序列作探针,进行核酸杂交,或用RT-PCR扩增,以检测标本中的HAV。 根据HAV基因序列,HAV可氛为7个基因型,人类HAV分为Ⅰ、Ⅱ、Ⅲ和Ⅶ型,多数为Ⅰ型和Ⅲ型。猴HAV分为HAVⅣ、Ⅴ、Ⅵ型。 • 迄今为止,从世界各地分离HAV均属一个血清型。
5. 甲型肝炎感染后抗体的消长过程;6. 抵抗力;7. 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 1979年Provost首先将已适应于狨猴体传代的HAV在狨猴原代细胞上培养成功。后可直接在恒河猴胚肾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及人胚肺二倍体等多种细胞上传代。
HBV属 嗜 肝 DNA 病 毒 土拨鼠肝炎病毒 (WHV) 地松鼠肝炎病毒 (GSHV) 鸭乙型肝炎病毒 (DHBV) 苍鹭乙型肝炎病毒 (HHBV)
HBV形态结构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 管形颗粒
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形态 HBsAg (外膜蛋白) HBcAg (核衣壳蛋白) HBV DNA DNAP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小球形颗粒:直径22 nm 数量最多 管形颗粒:22×40--400 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 无感染性。 “空心汤圆”
慢 性 丙 型 肝 炎 丙肝是经济发达国家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类型 原称“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 1989年Chiron公司利用逆转录酶随机引物从受染的黑猩猩血清中成功克隆出与HCV RNA互补的cDNA。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可能属黄病毒属。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 1、 HCV是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极为相似的RNA病毒,新的病毒分类以将其定为黄病毒科的丙型肝炎病毒组。HCV为含脂质外壳的球形颗粒,具有囊膜和棘状突起,直径30-62nm,对氯仿敏感,由于大多数患者血清中HCV滴度不高,只能从感染的猩猩血浆中或肝组织中分离病毒,给深入研究HCV的特性造成一定困难。HCV的体外培养一直进展缓慢,一方面缺乏敏感的传代细胞,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血清中病毒含量极低。
血清中病毒含量少,直到1991年阿部贤治才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HCV颗粒。血清中病毒含量少,直到1991年阿部贤治才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HCV颗粒。 病毒直径36--62 nm,球形,与黄病毒相似。 HCV基因组结构 HCV RNA全长约10 kb C区 核心蛋白“C” (高度保守) 含三个编码区 M区 基质蛋白“M” E区 (易变) 外膜蛋白“M”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 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猴和黑猩猩(食蟹、恒河、非洲绿、罗、短尾、绢毛、须绒);细胞不能大量培养。
乙 型 肝 炎 1.传 染 原: 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HBV感染者 ; HBsAg、 HBeAg( + ), HBV-DNA( + ), DNAP( + ) 及 抗-HBc - IgM( + ) 者传染性强; HBeAg( - ) 传染性弱。
2.传 播 途 径: 最主要途径是注射或粘膜接触含HBV 的血液及分泌物。 性传播:不少见。 水平传播 密切接触:有可能。 饮食传播:可能性较小。
经 皮 传 播: 50%为显性,输血及血制品、纹身、刺耳环孔、针灸、共用针头意外刺伤(司机、运动员、医生护士、化验原等), 其余50%可能是隐性皮肤传播,(微小皮肤或黏膜伤口传播,如牙齿周围损伤)。 性 接 触: 配偶更易感染HBV,妓女和同性恋男性感染率高。
主要途径:围产期(新生儿皮肤、粘膜 有破损而接触母血)和产后密切接触。 垂直传播 经胎盘及生殖细胞传播:有可能。 输血或注射器、血透机、内窥镜等消 毒不严格。 医源性传播 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模式
母 婴 传 播: • 我国孕妇HBsAg(+)占11-12.5%(ELISA)其中HBeAg(+)(双阳性者)传给婴儿为90-100% 。 • 估计人群中至少40%的HBsAg(+)者是由母婴传播而来的。
静止性肝硬化 痊愈 痊愈 肝癌 慢性携带 肝硬化 死亡 潜伏期:2-6个月 急性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死亡
●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 ●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10%左右转为慢性。 “三部曲” 慢性乙肝 肝硬化 肝 癌 10% 10%
丙 型 肝 炎 1.传 染 原: HCV RNA(+)者有传染性,由于HCV在血中浓度低,HCV RNA(-)者不能排出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⑴ 经血和血制品:输血后抗-HCV(+)占85%左右(60-80%);⑵ 性接触传播:只占很小比例,多数HCV(+)的配偶传播几率为零,男同性恋的传播几率为4-7%。⑶ 日常生活接触:HCV(+)的家庭成员受染几率很小,但比普通人群的高。⑷ 垂直传播:可能性很小;⑸ 散发发病:社区获得性病例感染的机理尚不清楚。
3.丙型肝炎 • 丙型肝炎流行中的危险因素中以医源性传播明显,母婴传播不明显。 HCV基因型:>10个, 我国主要为Ⅱ型。 目前尚无法检测HCV的抗原成份。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
与乙肝类似,也以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 潜伏期:2-26周,平均8周。 ① 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无症状HCV携带多见。 特 点 ② 急性丙肝较少见。 ③ 慢性丙肝表现酷似慢性乙肝,但起病较隐匿,临床症状及ALT升高水平较乙肝轻。
HCV感染慢性化率为40%-50%,有报道高达87.5%。 HCV感染极易转为慢性 30%-50%的慢性HCV感染者发展为肝硬化。 HCV感染者肝癌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乙肝。
4.丁型肝炎 可能既有病毒的直接作用,也有宿主免疫反应介导。 易加重病情 HBV感染者混合或 重叠感染HDV后 易慢性化 易演变为肝硬化 易发展为肝癌
5.戊型肝炎 • 抗-HEV流行率分布不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1-14岁和30-59岁年龄段递增趋势不明显,而15-29岁间流行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性别间无明显差异别。
㈠甲型肝炎( H A ) • 1 .HAV从粪便排出后肝细胞损伤才开始出现,提示 HAV可能通过免疫介导而不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 伤。 2 .激活的T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促进HLA-Ⅰ类抗原 在肝细胞上的表达再由CD8+T细胞杀伤被HAV感染的靶细胞。 3. 实验动物感染HAV中发现HAV与抗-HAV同时存在,提示免疫复合物可能参与发病机制
㈡乙型肝炎(HB) • 乙肝的组织损伤主要由机体免疫应答所致,亦可能有HBV引起组织的损伤。
。 • 1. 急性自限性HBV感染: • 肝细胞膜上有HBcAg和HLA-Ⅰ类抗原双重表达→被CD8+T细胞双重识别作用导致肝细胞溶解。 • CD4+T细胞通过表面的HLA-Ⅱ类复体与B细胞上表达的HBsAg,HBcAg及HLA-Ⅱ类Ag相结合而被激活后, 促进B细胞释放抗-HBs以清除HBV。
2. 慢性HB: 机理尚不明 ,以下推测: (1) 免疫耐受:HBeAg是可溶性抗原,大量产生可导致免疫耐受。 (2) 细胞因子的作用: TNF、IL-1, IL-6水平均上升,可能与T细胞与抗原之间相互作用有关。也可能是机体清除病毒手段之一。
㈢ 丙型肝炎 ( H C ) • HCV变异力很强,感染HCV后新的免疫株不断出现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故ALT波浪式升降,最后转慢性。
病 理 解 剖 Pathology • 基本病理: 1. 变性: 2. 坏死: 3. 再生: 4. 浸润: 5. 淤胆:
病 理 生 理 黄疸:
㈡ 肝性脑病: • ㈢ 出血: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缺乏,胃粘膜糜烂等。 • ㈣ 肝肾综合征 ( Hepato-renal Syndron ) • ㈤ 腹水;
临 床 表 现 • 潜伏期 HA 30 (15-45)日;HB 70(30-180)日;HC 50(15-150)日;HD 相当于HB; HE 40(10-70)日;
㈠急性肝炎 1.病程:<6月; 2.急性起病,甲、戊肝常发热3-5天,体温可自退。HB,HC多不发热。 3.全身中毒症状:主要为乏力,嗜睡。 4.消化道症状突出: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等。 5.体征:①巩膜皮肤黄染;②肝肿大,叩压痛;③脾肿大(约占30%左右)。 6.化验:肝功能异常 • 病原诊断: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
急性肝炎组织观 B:Kupffer细胞 A:肝细胞嗜酸性变
㈡ 慢性肝炎: • HB、HC、HD三型 • 1. 病程超过半年; 2. 原有病史,同一病原再引起; 3.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史,但肝活检符合或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