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第 19 课 特殊三角形

第 19 课 特殊三角形.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要点梳理. 1 .等腰三角形: (1) 性质: 相等, 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 顶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2) 判定:有两边相等、两角相等或两线合一的三角形是等腰 三角形. 2 .等边三角形: (1) 性质: 相等,三内角都等于 ; (2) 判定: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或有一个角是 60° 的等腰三 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两腰. 两底角. 三边. 60°. A. b c a. c 2.

mik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9 课 特殊三角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9课 特殊三角形

  2.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要点梳理 • 1.等腰三角形: • (1)性质:相等,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 • 顶角的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 (2)判定:有两边相等、两角相等或两线合一的三角形是等腰 • 三角形. • 2.等边三角形: • (1)性质:相等,三内角都等于; • (2)判定: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 • 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两腰 两底角 三边 60°

  3. A b c a c2 • 3.直角三角形:在△ABC中,∠C=90°. • (1)性质:边与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2+b2=; • (2)角与角的关系:∠A+∠B=; • (3)边与角的关系: 若∠A=30°,则a= ____ c,b= ____c; • 若a= c,则∠A=30°; • 若∠A=45°,则a=b=____c; • 若a=b,则∠A=45°; • 斜边上的中线m= c=R.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 (4)判定: 90° C B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如果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 • 1.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 • “等边对等角”是今后我们证明角相等的又一个重要依据.“等 • 角对等边”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同时也是今后证明 • 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 • 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 • 形,等边三角形拥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但不分顶角、底角、 • 腰、底边.因为等边三角形任何一个角都为60°,任何一条边都 • 可看做腰或底边. • 解答等腰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常作辅助线,构造出“三线合 • 一”的基本图形.在添加辅助线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表达辅 • 助线的语句,不能限制条件过多,如一边上的高并且要平分这条 • 边;作一边上的中线并且垂直平分这条边;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并 • 且垂直对边等等,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5. 2.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 • 直角三角形是重要的基本图形之一,它的特征和识别应用非 • 常广泛,把勾股定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常常渗透 • 着数形结合、方程思想. • 在利用勾股定理时,一定要看清题中所给的条件是不是直角 • 三角形,所给的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如果题目无法确定是直角 • 边还是斜边,则需要分类讨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把数转化为 • 形,是通过计算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 实际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去解,图中无直 • 角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若图形中有特殊 • 角,如30°、45°、60°的角,在作辅助线时,要注意保留其完 • 整性,以便应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6. 题型分类 深度剖析 题型一 等腰三角形有关边角的讨论 • 【例 1】(1)方程x2-9x+18=0的两个根是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 B.12或15 C.15 D.不能确定 • 答案 C • 解析 解方程x2-9x+18=0,得x1=3,x2=6,周长为3+6+6=15,应选C. •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那么顶角是________度. • 答案 80或20 • 解析 顶角是80°,或当底角是80°时,顶角是180°-2×80°=20°. • 探究提高 在等腰三角形中,如果没有明确底边和腰,某一边可以是底, • 也可以是腰.同样,某一角可以是底角也可以是顶角,必须仔细分类讨 • 论.

  7. 知能迁移1(1)(2011·烟台)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一边长为4,那么,它的底边为___________________.知能迁移1(1)(2011·烟台)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一边长为4,那么,它的底边为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4或6 • 解析 ①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4;②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为4时,则底边等于14-4-4=6.

  8. (2)(2011·株洲)如图, △ABC中,AB=AC,∠A=36°,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D为垂足,连接EC. • ①求∠ECD的度数; • ②若CE=5,求BC长. • 解 ①∵DE垂直平分AC, • ∴CE=AE,∠ECD=∠A=36°. ②解法一: ∵AB=AC,∠A=36°,∴∠B=∠ACB=72°. ∵∠ECD=∠A=36°, ∴∠BCE=∠ACB-∠ECD=36°, ∴∠BEC=180°-36°-72°=72°=∠B, ∴ BC=EC=5. 5 • 解法二: • ∵AB=AC,∠A=36°, • ∴∠B=∠ACB=72°, • ∴∠BEC=∠A+∠ECD=72°, ∴∠BEC=∠B, ∴BC=EC=5.

  9. 题型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例 2】 如图,在等腰Rt△ABC中,∠BAC=90°,点D是BC的中点,且AE=BF,试判断△DEF的形状. 归纳小结 •  作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基本图形,是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之一.

  10. 解题示范——规范步骤,该得的分,一分不丢!解题示范——规范步骤,该得的分,一分不丢! • 解:连接AD,在等腰Rt△ABC中, • ∵AD是中线, • ∴AD⊥BC,∠DAE=∠BAC=45°,AD=BD. • 又∵∠B=∠C=45°, • ∴∠B=∠DAE.[2分] • 在△BDF和△ADE中, • ∴△BDF≌△ADE(SAS).[4分] • ∴DF=DE,∠1=∠2. • 又∵∠3+∠1=90°, • ∴∠2+∠3=90°,即∠EDF=90°. • ∴△DEF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6分]

  11. 知能迁移2  已知:如图,D是等腰△ABC底边BC上一点,它到两腰AB、AC的距离分别为DE、DF.当D点在什么位置时,DE=DF?并加以证明. 解 当点D在BC的中点时,DE=DF. • 理由如下:∵AB=AC,∴∠B=∠C. • ∵DE⊥AB,DF⊥AC, • ∴∠DEB=∠DFC=90°. • ∵点D是BC的中点, • ∴BD=CD, • ∴△BDE≌△CDF(AAS), • ∴DE=DF.

  12. 题型三 等边三角形 • 【例 3】(1)已知:如图,P、Q是△ABC边BC上两点,且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 解 ∵AP=PQ=AQ,∴△APQ是等边三角形. • ∴∠PAQ=60°,∠APQ=60°. • ∵AP=BP,∴∠B=∠BAP=×60°=30°. • 同理:∠C=∠CAQ=30°, • ∴∠BAC=30°+60°+30°=120°.

  13. (2)(2010·大兴安岭)如图所示,已知△ABC和△DCE均是等边(2)(2010·大兴安岭)如图所示,已知△ABC和△DCE均是等边 • 三角形,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AE与BD交于点 • O,AE与CD交于点G,AC与BD交于点F,连接OC、FG, • 则下列结论: • ①AE=BD; • ②AG=BF; • ③FG∥BE; • ④∠BOC=∠EOC. •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D • 归纳小结 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等边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每个角都相等,每条边都相等,这可以让我们轻松找到证明全等所需的条件.

  14. 解析 由△BCD≌△ACE, • 可得①AE=BD成立; • 由△ACG≌△BCF, • 可得②AG=BF成立; • ∵△ACG≌△BCF, • ∴CG=CF, • 又∠ACD=60°, • ∴△FCG是等边三角形, • ∴∠CFG=60°=∠ACB, • ∴③FG∥BE成立; • 过C画CM⊥BD,CN⊥AE,垂足分别是M、N, • ∵△BCD≌△ACE, • ∴CM=CN, • ∴点C在∠BOE的角平分线上,OC平分∠BOE, • 即④∠BOC=∠EOC成立.

  15. 解 (1)在等边△ABC中, • AB=AC,∠BAC=∠CBA=60°, • 又BD=AE, • ∴△ABD≌△CAE, • ∴AD=CE. • (2)∵△ABD≌△CAE, • ∴∠BAD=∠ECA. • ∵∠DFC是△AFC的外角, • ∴∠DFC=∠ECA+∠DAC • =∠BAD+∠DAC • =∠BAC=60°. • 知能迁移3 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B上,且BD=AE,AD与CE交于点F. • (1)求证:AD=CE; • (2)求∠DFC的度数.

  16. 题型四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 • 【例 4】(1)如图,已知△ABC中,∠ABC=90°,AB=BC,三角形的顶点在相互平行的三条直线l1、l2、l3上,且l1、l2之间的距离为2,l2、l3之间的距离为3,则AC的长是__________

  17. (2)如图,在钝角三角形ABC中,BC=9,AB=17, • AC=10,AD⊥BC,交BC的延长线于D,求AD • 的长. 17 10 9 • 归纳小结  在线段的长无法直接求出时,可利用另一线段把这一线段表示出来,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得到一个方程,最后得解,这是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线段长的常用方法.

  18. 知能迁移4(1)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知能迁移4(1)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5和11,则b的面积为() • A.4B.6 C.16 D.55 • 答案 C

  19. (2)(2011·鸡西)已知三角形相邻两边长分别为20 cm和 • 30 cm,第三边上的高为10 c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 • 为__________cm2.

  20. 基础自测 • 1.(2011·济宁)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 cm和6 cm,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A.15 cm B.16 cm • C.17 cm D.16 cm或17 cm • 答案 D • 解析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5+5+6=16或6+6+5=17.

  21. 2.(2011·铜仁)下列关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2.(2011·铜仁)下列关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 B.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 • 相重合 • C.等腰三角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 D.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 答案 C • 解析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22. 3.(2011·芜湖)如图,已知△ABC中,∠ABC=45°, F是高AD和BE的交点,CD=4,则线段DF的长度为() • A.2 B.4 C.3 D.4 • 答案 B • 解析 在Rt△ABD中,∠ABD=45°,可得AD=BD,易证△BDF≌△ADC,所以DF=CD=4.

  23. 5.(2011·鸡西)如图,在Rt△ABC中,AB=CB,BO⊥AC,把△ABC折叠,使AB落在AC上,点B与AC上的点E重合,展开后,折痕AD交BO于点F,连结DE、EF.下列结论:5.(2011·鸡西)如图,在Rt△ABC中,AB=CB,BO⊥AC,把△ABC折叠,使AB落在AC上,点B与AC上的点E重合,展开后,折痕AD交BO于点F,连结DE、EF.下列结论: • ①tan∠ADB=2; • ②图中有4对全等三角形; • ③若将△DEF沿EF折叠, • 则点D不一定落在AC上; • ④BD=BF; • ⑤S四边形DFOE=S△AOF, •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C

  24. 答题规范 9.三角形的高可能在形外 • 考题再现 在△ABC中,高AD和高BE相交于H,且BH=AC,求∠ABC的度数. • 学生作答 • 解:如图1, • 在Rt△BHD和Rt△ACD中, • ∠C+∠CAD=90°, • ∠C+∠HBD=90°, • ∴∠HBD=∠CAD. • 又∵BH=AC,∴△BHD≌△ACD, • ∴BD=AD. • ∵∠ADB=90°,∴∠ABC=45°. 图1

  25. 规范解答 • 解:这里的∠ABC有两种情况,∠ABC是锐角(图1)或 • ∠ABC是钝角(图2). • 如图2,在Rt△BHD和Rt△ACD中, • 易得∠DCA=∠DHB. • 又∵AC=BH, • ∴△DHB≌△DCA, • ∴AD=DB, • ∴∠DBA=45°, • ∴∠ABC=135°. • 综上:∠ABC=45°或∠ABC=135°. 图2

  26. 老师忠告 • 1.同学们都知道,三角形的高有可能在形外,但在实际解题中,常因忽略这一点而造成错误.为什么常常会忽略三角形的高可能在形外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同学们头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势,一画三角形就不由自主地画成锐角三角形,从而造成漏解的失误. • 2.在解答几何问题时,如果没有给出具体的图形,都应该先考虑是否有多种情况,有些命题在一种情况下成立是真命题,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成立,是假命题.

  27. 10.易出错的等腰三角形问题 • 考题再现 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由A所引BC边上的高恰好等于BC边长的一半,试求∠BAC的度数. • 学生作答 图3

  28. 规范解答  • 解:题目中并没有指明BC是等腰△ABC的底或腰. • 当BC为底时,可求得∠BAC=90°; • 当BC为腰时,还应对∠B的大小进行讨论: 图5 图4

  29. 老师忠告 • 1.对于等腰三角形问题,当给出的条件(如边、角情况)不明时,一般要分情况逐一考察,否则,容易出现错解或漏解的错误. • 2.当顶角是锐角时,腰上的高在三角形内;当顶角为直角时,腰上的高与另一腰重合;当顶角为钝角时,腰上的高在三角形外.这是在解与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有关的问题时,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30. 思想方法 感悟提高 • 方法与技巧 • 1. 掌握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可深入理解,有效记忆,便于应 • 用.例如:从三角形三边长的比较,可把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 • 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又分为等边三角形和其它等腰三角 • 形;而从最大内角的大小出发,又可以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 由于两种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一个具体的三角形,在两种 • 分类中,必各属于其中的一类.如等腰直角三角形,在第一种分 • 类中,属于其它等腰三角形;在第二种分类中,属于直角三角形. • 2.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当所要求证 • 的两边、两角位于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等腰三角形来论证它们的 • 相等关系是常用的方法.

  31. 3.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运用广泛而又灵活,在于 • 三线中只要有任两线重合,则可判定三角形等腰,即第三线也重 • 合. • 4. 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论证三边或 • 三角相等;二是先证明是等腰三角形,再证明其中一角为60°. • 5.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同时这条中 • 线将直角三角形分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一特征在解题中时有 • 运用;在直角三角形中,含锐角30°、45°这两类是较为特殊 • 的,它们的边、角有一些特殊的数量关系,应该熟记在心.

  32. 失误与防范 • 1.在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有一种习惯上的认识,总 • 认为腰大于底,这是造成错解的原因.实际上底也可以大于腰, • 此时也能构成三角形. • 2.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若条件中没有明确底和腰时,一 • 般应从某一边是底还是腰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还要特别注意构 • 成三角形的条件;同样,在底角没有被指定的等腰三角形中,应 • 就某角是顶角还是底角进行讨论.我们要细心谨慎,注意运用分 • 类讨论的方法,将问题考虑全面,不能想当然. • 3.在已知三角形三边的前提下,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 • 三角形,首先要确定三条边中的最大边,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 • 理来判定.在解题时,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误认为如果是直 • 角三角形,则c就是斜边,从而造成误解.

  33. 完成考点跟踪训练2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