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第三节 中心商务区.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 . 城市发展的本身通过城市人的行为改变了自然环境 , 而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城市人的行为 , 前者我们称为行为过程 , 后者成为反馈过程 .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 地理位置包括相对位置 ( 大位置 ) 和城址 ( 小位置 ).

miha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第三节 中心商务区

  2.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城市土地利用 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的本身通过城市人的行为改变了自然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城市人的行为,前者我们称为行为过程,后者成为反馈过程.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选择 地理位置包括相对位置(大位置)和城址(小位置).

  3. 1、相对位置:某城市对该城市周围的一切物质的空间关系,是一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地理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发展前途,但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并不一定有直接影响。 2、城址:是城市所在的地点。城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 3、值得强调的是,城址应该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如果相对地理位置决定了非要在这类地区建设城市不可,那么我们的办法只有三条:

  4. ①避免在活动性大断裂带的两端和拐弯的部位、两条活动断裂带交汇处以及容易引起次生灾害的地区建设城市或布置主要项目; ②选择抗震能力较强的极底来建设城市; ③加固建筑物,提高抗震能力。 4、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者被河流分割成组团状发展。

  5. 二、城市地下空间 1、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底下空间问题主要是指人们面临的地面下沉。地面沉降容易发生在软弱冲积层地区、含有丰富的深层地下水的洪积层地区以及因工农业发展而大量抽取地下水的地区,因此引起地面下沉的主要原因有: ①抽取地下水以及地下油、气; ②冻土层融化后; ③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面下隐伏溶洞,溶沟或溶槽,在天然条件下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及在人工开采和排除地下水的影响下,也会产生地面塌陷。

  6. 2、采取的办法 a.人工填土加高地面;b.分散建井,逐步扩大开采; c.控制水源井的开采深度,防止开采强度不均,导致水质恶化; d.回灌地下水使下沉停止; e.加强水源地的保护; f.引洪淡化,改造水质等。

  7. 三、地基承载力 1、地面岩石是城市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2、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应考虑: a.地基土堆积年代;b.地基土成因;c.地基土性质;d.地下水情况;e.建筑物基础;f.建筑物性质。 3、在一些特殊土壤上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必须采取专门的人工基础,特殊土壤类型和特征如下表:

  8. 部分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9. 四、城市地形 1、就城市建筑工程经济角度来看,影响最广的是地面坡度。从建筑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 2、不同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下表中看出:

  10. 五、城市气候 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另外,一些地方性风对城市功能布局也有一定影响。 风向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工业区 居住区

  11. 六、城市植被 绿化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环境各个要素中,起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被喻为“绿色卫士”。它的作用主要有: a.净化空气; b.减弱噪声; c.调节、改善小气候; d.保持水土,保护农田,净化污水,防止火灾蔓延,对有害气体比较敏感的植物还能监测大气污染,起到指示报警作用。

  12.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宅用地; 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 7、农业用地和水面;

  13. 二、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1、均质性是指城市用地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4. 2、均质度 这里我们运用信息论观点设计出下面均质度计算公式: 为均质度, 为系数, 为信息论中的嫡。 嫡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不肯定程度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 为随机变量x的嫡; 为x取xi时的概率.

  15. 3 、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 采用信息图法来划分均质地域。具体程序是: a.在所要研究的市区地图上罩上大小相等的方网; b.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每种以一个字母表示; c.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字母,这样可得到一张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 d.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 e.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 f.计算各种均质地域的均质密度和紧凑度;

  16. 三、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伯吉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得出的同心环模式,见下图: Ⅰ:中心商业区; Ⅱ:过度性地带; Ⅲ:工人阶级住宅区; Ⅳ:中产阶级住宅区; Ⅴ:高级或通勤人员住宅区; Ⅰ Ⅱ Ⅲ Ⅳ Ⅴ

  17. 2、伯吉斯的模式忽略了初生物属性之外尚有的文化属性,所以把人类的竞争行为比作生物群落的竞争,后来的学者虽沿用了他的同心环模式,但却赋予土地经济学的新解释。 经济地租 CBD 距离

  18. 3、由于不同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是不同的。 付租能力 CBD 距离 零售业A 工业/批发业B 多层次住宅C 独立平房D 农业E

  19. 付租能力 将上述5条曲线重叠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 零售业A 工业/批发业B 多层次住宅C 独立平房D 农业E 距离 CBD 工业及批发业区 多层住宅区 独立平房区 城市边界 这便是同心环模式经济地租的新解释。

  20. 4 、交通影响下的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环乃基于均质性的平面而推论的,对现代交通鲜有顾及。但是后者不仅影响城市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出受交通影响的同心环模式。 Ⅰ:中心商业区; Ⅱ:过度性地带; Ⅲ:工人阶级住宅区; Ⅳ:中产阶级住宅区; Ⅴ:高级或通勤人员住宅区; Ⅴ Ⅳ Ⅲ Ⅱ Ⅰ

  21. 四、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在他的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张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3 1:中心商业区; 2:过度性地带; 3:工人阶级住宅区; 4:中产阶级住宅区; 5:高级或通勤人员住宅区; 2 4 3 1 3 3 3 5 4 2 3

  22. 五、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中心商业区(CBD)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其它成长点。 1:中心商业区; 2:批发与轻工业带; 3:低收入住宅区; 4:中收入住宅区; 5:高收入住宅区; 6:重工业区; 7:卫星商业区; 8:近郊住宅区; 9:近郊工业区; 3

  23. 六、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发展 1、在英国,曼提出了一个典型的英国中等城市的模式。该模式是伯吉斯和霍伊特模式的综合。 公共房屋 新的私人房屋 小的平台屋顶的房屋 市 中 心 大的旧屋 过度性地带 大的政府机关建的房屋

  24. 2、麦基的二元经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他的模式适合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应用。由于这些经济存在着二元经济,所以在麦基的模式里,有两组不同的商业中心:西式商业中心和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 新建工业村 1:外来移民的商业中心; 2:西式商业中心; a:木屋区; b:市郊高级住宅 菜地 新建市郊高级住宅和木屋区 a b b a 新建的高级住宅区 中等密度住宅 高级住宅区 1 1 混合性土地利用区 2 政府用地 海港区

  25. 3 、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略了城市的垂直差异,在此我们先就高低层建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作简单说明。空间结构分布如下图: 市中心商业区 过度性地带

  26. 第三节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缩写成CBD) 一、CBD的界定 1、普劳德富特于1937年,奥尔森于1940年采用城市街区中的零售业贸易额、商店租金及临街商店的长度指标来确定CBD。 2、墨非和万斯提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综合考虑。他们认为地价峰值区(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点。并对美国9个城市CBD的土地利用进行细致的调查后,指出了下面的界定指标:

  27.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 1959年戴维斯认为上述指标定义的CBD范围太大,故提出了“硬核(hard core)”的概念: 即CBHI>4,CBII>80%的地区为“硬核”,也就是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是“核缘”。

  28. 二、CBD的内部结构 1、1955年,墨菲、万斯和爱泼斯坦对CBD内商务活动的布局进行了研究,将CBD以圈层划分为4圈: 第一圈是零售业集中区,围绕PLVI分布; 第二圈是零售服务业; 第三圈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 第四圈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

  29. 2 、1959年斯科特对澳大利亚6个州府的CBD进行了研究,他认为CBD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大功能圈:即零售业内圈;零售业外圈;办公事务圈。 三、CBD的演变 上述种种方法及模式均是对CBD的静态研究。下面我们来考察下动态过程。 1、墨菲、万斯和爱泼斯坦于1955年提出了一种“短期空间调整过程”理论。 通过次过程,CBD可以在某些方向向前推进,即同化作用圈层;而在其它方向则衰退,即退化作用圈层。

  30. 2 、1971年鲍登对旧金山CBD的发展分1950、1906及1931年三个时期进行了考察,采用了贸易指南、照片、报纸及火灾保险图等多种资料,得出了有三种增长方式影响着CBD的空间结构变化: a.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通过“周边增长”方式,即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 b.“爆发式”增长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发生在同化圈层。 c.“分化”方式,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城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