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likes | 199 Views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及其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和思维范式的转换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及其原因. 过程 党的 “ 十六大 ” ( 2002 年)分析了以往对 “ 小康社会 ” 理解上的三大缺陷: 第一,低水平( 800 美元 → 3000 美元。美: 1965 ,日: 1973 ,韩: 1987 ) 第二,不全面(经济指标 →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 第三,不平衡(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 学者话语: 翻一番、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E N D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和谐社会 •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及其原因 •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和思维范式的转换 •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及其原因 • 过程 党的“十六大”(2002年)分析了以往对“小康社会”理解上的三大缺陷: 第一,低水平(800美元→3000美元。美:1965,日:1973,韩:1987) 第二,不全面(经济指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 第三,不平衡(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 学者话语:翻一番、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老百姓话语:温饱、 小康、 富裕。 •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六个目标之一; •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科学发展观; • 四中全会[200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005-2006”两会”:四大建设之一——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提出的原因 • 1、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收益最大群体调查,省会城市市民(中央党校干部)的看法: 1.党政干部[5], 2.私营企业主[2], 3.演艺人员[1],4.城乡个体户[3], 5.国企管理者[6],6.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4], 7.农民[8], 8.工人[7]。 突出了三大关系矛盾:贫富关系矛盾;劳资关系矛盾;干群关系矛盾。 • 2、城乡结构二元化、区域之间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结构——较前现代化的农村社会结构,是工业化和制度性产物。 实现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步伐。 • 3、人口、家庭、就业结构的变化 • 4、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和思维范式的转换 • 研究主题: 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两制对立→两制共存) • 思维范式转换: 1、征服型思维→共生型思维; 征服型:强调对抗、冲突,支配与控制。强势主体、优势主体生存法则。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达尔文。突出地表现为:[1]科技主义思潮;[2]新自由主义思潮 共生型:和谐与共赢。[1]人文主义思潮、[2]生态主义思潮 • 2、主客二分思维→互主体性思维(主—客—主); 主客二分表现在:人与自然[人类中心];人与社会[自我中心];大国与小国[强势主体] • 3、分析性、还原论思维——综合性总体论思维。 还原论思维表现在:社会发展还原为经济增长;社会生产还原为物质生产;人归结为物。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 1、辩证法基础:社会矛盾的同一性,强调共存与融合; • 2、理论基础: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方法; 立足点:人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方法:社会总体分析法; 财富尺度:物本与人本尺度的统一。 • 3、实践基础:全面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生产—文明”分析序列。 五种需要:物质生活需要;人自身生产需要;社会保障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环境友好型需要。 五种生产: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环境资源生产; 五种文明:物质文明;人口(素质)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 五种生产和文明之间的关系:全面性关系;协调性关系;动力转移关系。
4、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本主义价值取向)4、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又是社会和谐的产物。 • 5、实现路径: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改造 •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批判其“物用化”原则(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三种关系——物用、生态、审美); •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批判其“泛经济化”关系; • 在人与意识关系上:批判拜物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