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和谐社会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及其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和思维范式的转换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及其原因. 过程 党的 “ 十六大 ” ( 2002 年)分析了以往对 “ 小康社会 ” 理解上的三大缺陷: 第一,低水平( 800 美元 → 3000 美元。美: 1965 ,日: 1973 ,韩: 1987 ) 第二,不全面(经济指标 →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 第三,不平衡(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 学者话语: 翻一番、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mign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和谐社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和谐社会 •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及其原因 •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和思维范式的转换 •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2.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及其原因 • 过程 党的“十六大”(2002年)分析了以往对“小康社会”理解上的三大缺陷: 第一,低水平(800美元→3000美元。美:1965,日:1973,韩:1987) 第二,不全面(经济指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 第三,不平衡(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 学者话语:翻一番、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老百姓话语:温饱、 小康、 富裕。 •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六个目标之一; •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科学发展观; • 四中全会[200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005-2006”两会”:四大建设之一——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和谐社会提出的原因 • 1、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收益最大群体调查,省会城市市民(中央党校干部)的看法: 1.党政干部[5], 2.私营企业主[2], 3.演艺人员[1],4.城乡个体户[3], 5.国企管理者[6],6.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4], 7.农民[8], 8.工人[7]。 突出了三大关系矛盾:贫富关系矛盾;劳资关系矛盾;干群关系矛盾。 • 2、城乡结构二元化、区域之间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结构——较前现代化的农村社会结构,是工业化和制度性产物。 实现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镇企业、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步伐。 • 3、人口、家庭、就业结构的变化 • 4、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变化

  4.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和思维范式的转换 • 研究主题: 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两制对立→两制共存) • 思维范式转换: 1、征服型思维→共生型思维; 征服型:强调对抗、冲突,支配与控制。强势主体、优势主体生存法则。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达尔文。突出地表现为:[1]科技主义思潮;[2]新自由主义思潮 共生型:和谐与共赢。[1]人文主义思潮、[2]生态主义思潮 • 2、主客二分思维→互主体性思维(主—客—主); 主客二分表现在:人与自然[人类中心];人与社会[自我中心];大国与小国[强势主体] • 3、分析性、还原论思维——综合性总体论思维。 还原论思维表现在:社会发展还原为经济增长;社会生产还原为物质生产;人归结为物。

  5.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解读 • 1、辩证法基础:社会矛盾的同一性,强调共存与融合; • 2、理论基础: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方法; 立足点:人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方法:社会总体分析法; 财富尺度:物本与人本尺度的统一。 • 3、实践基础:全面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生产—文明”分析序列。 五种需要:物质生活需要;人自身生产需要;社会保障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环境友好型需要。 五种生产: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环境资源生产; 五种文明:物质文明;人口(素质)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 五种生产和文明之间的关系:全面性关系;协调性关系;动力转移关系。

  6. 4、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本主义价值取向)4、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又是社会和谐的产物。 • 5、实现路径: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改造 •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批判其“物用化”原则(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三种关系——物用、生态、审美); •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批判其“泛经济化”关系; • 在人与意识关系上:批判拜物教意识。

  7. 谢谢大家!下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