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7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班级常规管理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班级常规管理. 向广大班主任致敬!. —— 我们看到:班主任通常都是由最负责、最能干、最勤劳、最善良的老师来担当!和学生结下深厚情谊的老师往往是班主任 !!回首学生时代,让学生深深感激的也是班主任!!!. 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班主任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重视!!!

mi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班级常规管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班级常规管理

  2. 向广大班主任致敬! • ——我们看到:班主任通常都是由最负责、最能干、最勤劳、最善良的老师来担当!和学生结下深厚情谊的老师往往是班主任 !!回首学生时代,让学生深深感激的也是班主任!!!

  3. 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班主任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班主任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重视!!! • 1963年和1978年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规定:“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对班主任的任职条件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1956年教育部规定:对从事班主任的教师予以适当补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则正式实行了班主任津贴制度。1979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发了《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草案)》。 • 党和国家对班主任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总是给予崇高的评价。1960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教群英会,不少班主任受到表彰。1984年又专门召开了全国优秀班主任发奖大会,共有2914名优秀班主任受到表彰。1988年8月10日、20日国家教委相继又颁布了《学校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既进一步表达了党和国家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又预示着班主任制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完善。

  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 • “要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育中特殊重要的岗位,中小学校要在教师中营造以从事班主任工作为荣的氛围。要将班主任工作记入工作量,并提高班主任工作量的权重。各地要根据实际,努力改善班主任的待遇,完善津贴发放办法。要适当安排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既能上好课又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   要完善班主任的奖励制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将优秀班主任的表彰奖励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奖励体系之中,定期表彰优秀班主任。……中小学校应积极推荐优秀班主任加入党组织,优秀班主任应列入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范围。”

  5.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 第四章 待遇与权利 •   第十三条 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 •   第十四条 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   第十五条 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   第十六条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6. 第一讲 班主任工作基本理论

  7. 对待教育理论的态度与方式 • 1.尊重 • 2.不迷信 • “第十名现象” • 3.深刻理解创造性运用

  8. 思考两个问题: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9. 教育与教师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我认为起码是将学生教育成为一个活得真实的人。 • 而一个活得真实的人,当具备两个因素: • 一是健康的生命本能; • 二是严肃的精神追求。 •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 教师的最终职责是:让学生爱上生活,学会生活

  10. 第一讲 内容纲要 • 一、班级授课制与班主任的产生 • 二、群体心理基本理论 • 三、群体结构 • 四、主体教育理论 • 五、多元智力理论 • 六、领导与管理之比较

  11. 一、班级授课制与班主任 • (一)班级授课制简介 • ——现代集体教学的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首倡班级授课制。 • 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用。 • 1、概念 • 2、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 教学效率高;符合年龄特点;利用团体动力;利于教师主导。 • 3、班级的主要特点: • 行政性、统一性、独立性

  12.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及其他论著中,阐述了相对于个别教育的“小”而言的“大教学”——班级教育形制的基本特征: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及其他论著中,阐述了相对于个别教育的“小”而言的“大教学”——班级教育形制的基本特征: • 班级教育形制的基本特征:A、学年。夸美纽斯第一次确立了“学年”的概念。他把一年分为四个学季,每学季上课放假均有定时;每学年秋季(9月1日)招生,学生同时入学,同时升级,同时毕业。B、学级。依照感觉论思想,他规定儿童在校度过六年,其学科教学的顺序是语法班、物理班、数学班、伦理学班、辩证法班、修辞学班。这反映了他对学龄儿童心智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C、学班。夸美纽斯在《泛智学校》中说:“分班制度通过把学生按年龄和成绩分成班组,在学校中建立起关于人员的制度。……       “班不外是把成绩相同的学生结合为一个整体,以便更容易地带领学习相同内容,对学习同样勤勉的学生奔向同一目标。” 他建议采用固定的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向固定班级的学生,用固定的教材组织教学。D、学舍。关于学舍,他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认为:“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

  13. 4.当前我国班级改革之态势 • 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 以班级教育形制为基础,扬其长,补其短,完善班级教育形制。 • 1)小班化教育模式 • 小班学生不超过25人,教师以灵活的方式主导课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在异想天开般的自由提问和讨论中发展想象力、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 2)“走”班式教育模式(学科能力分组) • 学生不但有行政班,还有了适合自己的教学班。 • 2008年8月5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要求“逐步废止传统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做法。要尊重和保障学生通过选择课程实现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权利,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基础上实行走班教学。”

  14. 5、班级授课制是班主任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的首席责任教师!!没有班级之形成,便没有班主任之职称 三问:你知道哪些全国知名的优秀班主任?你读过哪些优秀班主任的什么书籍?你是怎样看待班主任工作的?

  15. (二)班主任制度的历史沿革 • 尽管班级授课制的创立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与此相应的班主任制度却是姗姗来迟。虽然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一经产生,就有设置班主任岗位之构思,然而在其实践过程中,多有变异,且时断时续。班主任制度的正式确立,迄今不足半个世纪,虽说从制度层面上看这只是短暂的实施,但从育人功能上讲,它却具有悠长的历史。 • 1.师儒训导制 • 班主任制的基本任务是训育。 经师和人师 •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开设了私学,冲破了学术官守的局面。孔子不仅“管教”,更重“管导”,且以严己宽人、以身作则、内省外察等作为育人的原则,因而在功能上可视为班主任制的渊源。 • 为皇子教育的太傅、少傅即是专责训育的。隋唐以降,最高学府国子监中皆设“监丞”一职,而府、州、县学又专设“训导”一职,其职责即专事训育。明清国子监中又专设“绳愆厅”,由监丞主其事,训育职能愈益强化。

  16. 2.级任教师制 • 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并首次采用了编班分级的授课方式。当时国文馆设正提调2名,帮提调2名,对学生进行管理,如“文移稿件”,“学生画到”等。 • 虽然帮提调的管理对象是同文馆全体学生,但其责与班主任之职已有许多相同之处。 • 1932年12月24日,国民政府颁布《中学法》,明确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级任教师负责一个学级的主要课程的教学和组织管理工作。 • 3.导师制1938年3月28日,国民政府又将级任制改为导师制,是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在《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中规定:“各校应于每级设导师一人,由校长聘请专任教员充任之”,“各级导师对于学生之思想行为学力及身心,均应体察个性,依据训育标准表之规定及各校教导计划,施以严密之训导,使得正常发展,以养成健全人格。”“训导方式除个别训导外,导师应充分利用课余及例假时间,集合本级学生谈话会、讨论会、远足会、交谊会以及其他有关群体生活之训导。”级任导师负责班级管理领导工作,这无疑与班主任更为接近了。

  17. 4.班主任制 • 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则最早使用“班主任”这一名称。 •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中即规定:“每班设主任教员一人,一班学生在四十名以上者,得增设助教员一人。” • 在1942年绥德专署教育科的《小学训导纲要》中说:“实行教导合一制,必须加强班主任的责任,否则教导主任就忙不过来。”1949年7月2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政府改革的指示》中说:“废除训、教分立制度,实行教导合一,这一原则从两方面实施:①教师不只教书而且要参加具体的指导工作;②组织上训育与教务统一。在学校组织上(适用于完小)校长下设教育主任。取消级任导师,班设主任教员。” •     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一度在中小学设级任主任,后又撤销级任主任,设班主任。1952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其中规定:       “小学各班采取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并酌设任科教师;”“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教员人数每班以二至三人为原则;……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就各班教员中选聘。”自此以后,班主任制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施行。 • 1963年和1978年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规定:“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对班主任的任职条件提出了一定要求。

  18. 二、群体心理基本理论人群与群体

  19. 绩 效 卓 越 团 队 打造出什么? 优 秀 团 队 持续创新力 普 通 团 队 • 学生需要组织与管理 学习 起来 核心竞争力 管理 起来 组织 起来 群 众 学习型组织

  20. (一)群体及其心理特征 • 1.含义: •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 如班级、家庭、车间、社团、政党、军队等及自发组织的活动小组等 群体≠个体聚集 毛主席语录: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 目标一致、交往互动、共同活动是群体存在的心理基础。 2.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 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

  21. 加入群体的理由 • 安全保障 • 地位意识与自尊 • 亲和需要 • 能力 • 实现目标 • 学生愿意加入优秀班级 • 加入黑社会 还是人多好啊!

  22. (二)集体及其心理特征 •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集体属于法定的基层组织,所以也叫正式群体。 • 1.含义 • 指人们为了实现有社会价值的目标,借助共同活动把群体成员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好的集体就是一个团队。 • 2.特征 • 第一,集体成员对集体目标(社会使命)的共识和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统一。 • 内化 • 第二,良好的心理气氛是集体存在的重要心理特征。 • 情感融洽、相互尊重、团结一致、士气高涨 • 第三,成员正常心理需要的基本满足。 • 理想、事业、发展、尊重、交往、安全、物质等多方面合理需要。 • 第四,集体成员的集体主义自觉性。 • 这一特征是群体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也是集体形成的象征。 • 集中表现在集体成员在集体行为上的高度团结一致,没有外部压力和他人暗示。

  23. 3.集体精神的 “三要素 ” 1 在集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方面, 集体精神表现为成员对集体的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感。 快乐、共进班级 2 在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上, 集体精神表现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及共为一体。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 3 在集体成员对集体事务的态度上, 集体精神表现为集体成员对集体事务的尽心尽力和全方位投入。 合唱比赛、运动会等培养几天荣誉感

  24. 4.优良集体的特征: 心理上的认同 行为上的关联性 利益上的依存性 目标上的共同性 配合上的组织性

  25. 集体有点像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用具体的器物来衡量,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可以因势而变、随器成型,集体是拥有一个共同目标,能够用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和困难的群体。集体有点像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用具体的器物来衡量,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可以因势而变、随器成型,集体是拥有一个共同目标,能够用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和困难的群体。 • 红军——打江山、建设江山 • 朱子就在“德体器用”的基础上将之解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优秀的班主任当为 “君子不器” • 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如何理解? • 但不是我能教好的!

  26. 5.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集体——互补 •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美国的一次艺术品拍卖现场,拍卖师拿出一把小提琴当众宣布:“这把小提琴的拍卖起价是1美元。”还没等他正式起拍,一位老人就走上台来,只见他二话没说,抄起小提琴就竟自演奏起来。小提琴那优美的音色和他高超的演奏技巧令全场的人听得入了迷。  演奏完,这位老人把小提琴放回琴盒中,还是一言不发地走下台。这时拍卖师马上宣布这把小提琴的起拍价改为1000美元。等正式拍卖开始后,这把小提琴的价格不断上扬,从2000美元、3000美元,到8000美元、9000美元,最后这把小提琴竟以10000美元的价格拍卖出去。

  27. 优秀的集体是大海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优秀的集体是大海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 • 例如批判违纪 • 点蜡烛的学生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 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集体、一个优秀的集体就是大海。 • 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组织,包括班级,不但要求有完美的个人,更要有完美的集体。 一个班主任就是一个教练,他要知道怎样培训学生来帮助他们做得更好,不是“叫”他们做事情,而是“教”他们做事情。    班主任在教他的学生做事情、建立集体时,要力求设计合理的集体结构,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集体,惟有建立健全的集体,群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镇西:一定要把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转化为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利用班集体力量。

  28. 一个个人才就像一颗颗晶莹圆润的珍珠,集体不但要把最大最好的珍珠买回来,而且要有自己的“一条线”,能够把这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起来,共同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如果没有这条线,珍珠再大、再多还是一盘散沙,它们起的作用不过是以一当十的匹夫之勇。一个个人才就像一颗颗晶莹圆润的珍珠,集体不但要把最大最好的珍珠买回来,而且要有自己的“一条线”,能够把这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起来,共同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如果没有这条线,珍珠再大、再多还是一盘散沙,它们起的作用不过是以一当十的匹夫之勇。 那么,这条线是什么呢?就是能把众多珍珠凝聚在一起,步调一致,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集体精神。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多篇(本),数百万字。他在研究了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后,提出了“平行影响教育法”。他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 (为了影响个别学生而影响集体的方法 )

  29. 以一当十并不难,难的是以十当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建立健全的团队,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以一当十并不难,难的是以十当一,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惟有建立健全的团队,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为“以一当十”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一个人的潜力就行了。而以十当一则不同,它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十个人的潜力,而且要使这些潜力朝着一个方向使劲。 集体与群体是不一样的,群体可以因为事项而聚集到一起;而集体则不仅有着共同的目标,而且渗透着一种集体精神。

  30. (三)班集体的建设 • 1.班集体的心理特征 • 班集体是学校集体的基础,是学生共同生活学习、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基本的学生集体,成员心理发展一般处于相近水平。 • (1)共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班集体形成和存在的前提 • (2)共同的发展目标为及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团队精神是班集体发展的心理基础 • (3)共同的学习活动是保持班集体成员心理和行为一致的纽带 • (4)严格地纪律要求是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 (5)健全的组织机构是班集体正常运作的组织保障 • 建立班级需要做哪些工作?

  31. 2.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 学生入学编班,从形式结构形成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通常要经历松散阶段、凝聚阶段、形成阶段和优化阶段,才会达到形式结构与心理成熟同一起来的班集体。 • (1)松散阶段——初级阶段 • 同学之间互不了解、彼此生疏孤立,没有吸引力,班集体缺乏凝聚力。 • 成员交往多受直觉、偶然感性因素、直接接触和第一印象所影响。 • 此阶段,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威信、影响力和学生的向师性。 • 克服几种认识偏差: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 晕轮效应 • 刻板印象 • 以上认识偏差的根源都是以偏概全,片面的认识方法。

  32. 2.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 (2)凝聚阶段——形成初期 • 学生把学校和教师要求内化为彼此一致的集体意识;成员间交往增加,有了感情上的联系,形成集体雏形;随着集体活动的频繁,成员开始认识到集体的价值,出现了归属感。集体开始形成有威望的核心,集体对成员也有了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 此阶段,教师应加强集体精神的培养和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整。

  33. 相处时间 群体 凝聚力 过去历史 加入群体难度 外在威胁 群体规模 群体过程 群体的凝聚力 多伊奇(Deutsch) 公式: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凝聚力= ----------------------------------------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 群体的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并对组织目标认同的程度。

  34. 群体过程 群体的凝聚力 提高群体凝聚力 • 群体变小 • 鼓励认同目标 • 增加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 提高群体地位与进入难度 • 激发与其他组竞争 • 激励群体而非个人 • 群体相对孤立 • 中学与大学班级凝聚力比较。 • 学生会的凝聚力如何? • 我党的凝聚力如何?

  35. 凝聚力与生产效率 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凝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 高凝聚力积极引导 生产率 低凝聚力积极引导 对照组 低凝聚力消极引导 高凝聚力消极引导 时间

  36. 2.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 (3)形成阶段——集体心理发育基本成熟阶段 • 此阶段的班集体基本上具备了一般集体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 • 主要心理标志:集体目标的实现和成员心理需要的基本满足,正确舆论开始形成,集体荣誉感增强,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 此阶段,教师应为集体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引导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集体荣誉感,并注意鼓励集体士气,使集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 李镇西《班主任日记之二》爱心班级、书香班级、自治班级 • (4)优化阶段 • 此阶段是一个不断提高集体心理成熟水平的过程。这时期,全体成员都能自觉地把学校的教育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并表现为无人监督下的自律行为。 • 此阶段集体心理表现:一是集体自身不断自我完善,提高层次;二是集体自身的不断自我调整,更好适应环境。 • 此阶段,教师既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如把关、定向、出主意,又要放手让学生自治,让学生民主管理,自我教育和管理,促进班集体成员的社会成熟和稳定发展。 •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全心培养学生自治

  37. 形成前期 解散期 群体发展的阶段 习惯动态的方式看待群体

  38. 班级的发展阶段与企业家的持续超越 官僚危机 解散阶段 决策危机 优化阶段 集分权危机 形成阶段) 领导危机 凝聚阶段) 松散阶段

  39. 同心同德 相互欣赏,相互信任 执行力以 团队协作为基础 互帮互助 要主动帮助团队成员 集体自豪感 可以凝聚成 战无不胜的战斗力 奉献精神 为团队付出额外劳动 集体精神 中国红军反败为胜,就是因为有了集体精神。《亮剑》李云龙为团队注入了灵魂,就算李云龙战死了,他的军队依然所向披靡,决不会因为他的死而涣散,因为他的灵魂还在,人去魂留,与军队溶为一体。

  40. 集体精神是.... 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诚信:万事德为首,百德诚为先,事事信为本。 感恩:虚心受善――知恩、感恩、报恩。知福、惜福、造福。 尊重:赏识、尊重、激励的新教育“拇指文化”。走出文人相轻 协作:支撑为“人”,二人见“仁”,三人合“众”。合作中共赢。

  41. 张瑞敏谈海尔的企业文化 • 张瑞敏在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 • 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 • 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实际上,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收购一个企业,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套海尔的文化。 海尔的企业文化 表现在: 1, 驱动核心:海尔前期树立了一个“真诚到永远”的核心价值观,以质量谋生存的经营理念,走出国门的奋斗目标. (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2, 执行保障:海尔的OEC管理法保障了 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以及保证了整个企业的秩序运作.。 OEC管理法,即全面质量管理法,海尔集团将其提炼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坚持做而且反复去做。 (“Over 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 ) 班级文化???

  42. 李镇西: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为21世纪培养现代公民李镇西: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为21世纪培养现代公民 • 1987年9月开始尝试推行一种班级民主管理模式:“法治”管理 • 受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影响,1919年《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 “学生自治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 • 案例:如何制定班规——班级法律 • 引导思想:对三个问题讨论 • 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成为一个好的集体?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 • 统一认识:“班规”与《学生守则》不尽一样 • 确定原则: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 • 起草“班规”:让每一学生都成为立法者 • 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八个部分40条。 • 执行“班规”: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43. 为21世纪培养现代公民 • 如“在教室里随地吐痰、扔纸屑者脏物者,一经发现,罚其扫教室。此项由生活班委监督执行。如生活班委监督执行不言,罚其扫教室。” • 如班主任“每月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一次:①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②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④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 • 1987年11月30日被罚扫地 • 班级“法治”管理,使我由“学生保姆”还原为“灵魂工程师” • 摘自《走进心灵》

  44. 请班主任谈谈自己的管理理念!

  45. 三、群体结构 • 领导 • 角色 • 异质性 • 规范 • 群体规模

  46. 群体结构 (一)领导 正式领导: 组织赋予权利 在组织中行使

  47. 群体结构 (二)角色 1.角色的涵义 “社会角色”的简称,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在社会单位中,由于担任某种工作或责任,而有一组预定的行为形态。 角色丛 教师角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师的角色就是教师的行为。二是教师角色表示的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三是教师角色意指对教师的期望。 角色知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在特定的社会或组织中的这种地位、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的知觉。 角色认同: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即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之角色一致。 (角色认同) 班主任不是一般的老师! •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 • 角色认同(role identity) • 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 •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48. 2.心理契约 (psychology contract) 一种非书面协定,表明了组织对员工的期望,以及员工对组织的希望。 如文化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行为方式),不是制度(法律)。 文化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文化是人们的行为模式。 例1: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的一种习惯,不是明确的制度,签约时没有企业把这一条写进去。 例2:夫妻回避 华为有一条政策是夫妻双方不能同在华为公司工作,也是习惯,不是制度性规定。 例3:遇到危险,教师应该牺牲生命保护学生,没有制度作这种规定。 人治——法治——德治 学校和班级最好的管理?——不好意思不得不去做! (二)角色 群体结构

  49. 群体结构 (三)异质性 班干部男女搭配,多能力人才的组合 群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就需要群体成员分别具有不同的素质。这种群体成员构成上的特性就叫做异质性(heterogeneous) 异质性群体有利于创新。 异质性可以反映在更为广泛的方面,诸如年龄、能力、态度、兴趣、个性、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等。 取长补短

  50. 群体结构 (四)规范 规范就是对个体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的期望。 群体内部成员内部共同享有的行为标准。 绩效规范(performance related process) 外表规范(appearance factors) 非正式社交规范(informal social arrangements) 资源分配规范(alloacation of resources)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