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 likes | 417 Views
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工学结合. 蔡 红.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 一个类型 。即姓职又姓高是复姓。 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 高技能人才 。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内涵建设。这是16号文件的关键要素。. 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国家将启动 1000 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2、国家重点建设好 3000 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
E N D
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工学结合 蔡 红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即姓职又姓高是复姓。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即姓职又姓高是复姓。 • 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内涵建设。这是16号文件的关键要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内涵建设。这是16号文件的关键要素。
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2、国家重点建设好3000种左右国家规划教材。 3、专业建设: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4、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修订专业教学计划)
5、具体改革方案如下(八项):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过程的改革--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 3)学习模式的改革——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考试模式的改革——校内考试成绩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5)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5)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 6)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环境;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 7)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注重“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实践技能课程)。
8)教学评估的改革——强化质量意识,重视过程监控,社会参与。以后的评估注重以下六方面的指标:8)教学评估的改革——强化质量意识,重视过程监控,社会参与。以后的评估注重以下六方面的指标: • 1)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 2)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 • 3)职业素养 • 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 5)顶岗实习落实情况 • 6)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设计 • 工学结合课程的内涵: • 1、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 2、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 这里就要求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和课程内容的重大变革。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 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业) • 课程目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 课程开发方法: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 课程内容的载体:综合性的学习/工作任务(教学项目) • 课程实施:通过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举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 该专业的学习领域如下:(即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 • 1、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 • 2、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 • 3、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 • 4、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 • 5、汽车发动机电器维修
6、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修 • 7、汽车传动系统维修 • 8、汽车制动系统维修 • 9、汽车空调系统维修 • 10、汽车悬架与转向系统维修 • 11、汽车车身电器维修
案例选其中某一门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案例选其中某一门课程:“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 • 学习目标:(部分工作内容) • 1、更换发动机传动皮带 • 2、更换发动机正时皮带/链条 • 3、检测与维修发动机气缸体 • 4、检测与维修发动机冷却系统 • 5、检测与维修发动机润滑系统 • 6、诊断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机械故障
课程目标: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 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技术思维方式。 • 综合职业能力: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景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的特征: • 1、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 • 2、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 • 3、在整个企业的工作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 4、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学习/工作任务的要求: • 1、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 2、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 3、学生能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是操作技能。
工学结合课程的主要形式:--项目教学 •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工学结合课程与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比较: • 学科系统化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 • 目的是掌握事实 目的是获得综合性的知识 职业能力 • 在课堂里传授学 在工作情景中学 科知识 习如何工作
以(工程)学科结 以典型工作任务 构为基础 为基础 以(工程)学科结 以典型工作任务 构为基础 为基础 • 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学 教师团队共同对学科负责 习内容负责 • 以学习进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 由教师安排进度表 由任务决定进度表
一、一堂好课的六条原则 • 学生主体 •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 任务训练: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 • 职业活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 • 项目载体:一个或若干个项目完成一门课程。 • 一体化设计:知识在能力训练中传授=学中做+做中学。
二、课程整体设计的模式 • 模式一:单项目贯穿(局域网技术与组建) • 任务一、能力一、知识一 • 任务二、能力二、知识二 • ………… • 项目完成,知识总结。 • 模式二:双项目并行。(Flash动画制作) • 课内完成项目1+课外完成项目2.
模式三:多项目串行(许多课程)。 • 项目1=若干任务 • 项目2=若干任务 • ………………..
传统模式: • 知识一、练习一、习题一 • 知识二、练习二、习题二 • ………………. • 考核一:书面知识考核(只考知 识、理论)。 • 考核二:综合实训考核(知识、理论、实践操作是分离的)。
三、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方案 • 1、课程基本信息:名称、课时、学分、先修课、后续课、课程类型。 • 2、课程设计: • 2.1课程目标设计 • 能力目标:。。。。。。 • 知识目标:。。。。。。 • 2.2课程内容设计 • 用前面介绍的模式进行设计。 • 2.3教学方法设计 • 突出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
2.4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表 • 用许国庆博士的讲座中的表格。 • 2.5教学进度表。 • 以能力目标为主线的进度表。 • 3、第一堂课的设计 • 全面介绍课程教学的方案:课程目标、教学进度、考核方式、最后展示能力训练的项目表或任务表。 • 4、考核方案具体设计:注重形成性考核,具体落实到每个任务的考核分数权重。 • 5、教材、资料等介绍。
四、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案(2或4课时) • 一、教案头:教学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 能力训练项目或任务。 • 二、教学设计:围绕每个任务进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训练、课时分配等方面。
每位教师的暑假作业: • 1、《XXXXXXXX》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 2、一次单元(2或4节课时)的教学设计。 • 3、专业组长要准备剖析专业的整体介绍。
~与大家共享~ 谢 谢 20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