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794 Views
第二節 哲學的突破. 第二節 哲學的突破. 學習重點. 走出神話思維 希伯來人與「一神教革命」 印度的宗教哲學:從輪迴到超脫 希臘思想的解放:從神化到理性 中國人文思想展開. 走出神話思維. 1. 古代社會: 神話思維 A. 超自然想像解釋 : a. 宇宙的起源 b. 人類歷史 的課題 B. 信仰多神 : a. 相信一切都有神在操縱 b. 須透過 祭司 了解神意, 凡人不能與神直接溝通 C. 取悅神明 : a. 建 神廟 — 供神明居住 b . 以 犧牲 或 儀式 祭神.
E N D
第二節 哲學的突破 學習重點 • 走出神話思維 • 希伯來人與「一神教革命」 • 印度的宗教哲學:從輪迴到超脫 • 希臘思想的解放:從神化到理性 • 中國人文思想展開
走出神話思維 1.古代社會:神話思維A.超自然想像解釋:a.宇宙的起源b.人類歷史的課題B.信仰多神:a.相信一切都有神在操縱b.須透過祭司了解神意, 凡人不能與神直接溝通C.取悅神明:a.建神廟—供神明居住b.以犧牲或儀式祭神
2. 800B.C.E.~300B.C.E.思想革命:哲學突破 A.人類對宇宙的本質產生一種全新的理性認識 B.地區:近東、印度、希臘、中國 C.不同突破方向a.希伯來人、印度人-宗教思想的蛻變b.希臘人、中國人-科學思維與人文精 神的突破
希伯來人與「一神教革命」 (一)希伯來人的歷史 1.種族:閃米語族 2.早期的遷徙:兩河流域→巴勒斯坦→埃及→巴勒斯坦A.隨亞伯拉罕(Abraham)遷居巴勒斯坦B.西元前18世紀隨西克索人進入埃及C.西元前13世紀中摩西(Moses)帶領下逃 出埃及,重返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的哭牆 哭牆(Kotel HaMa´ aravi) 位於耶路撒冷東區的聖 殿山上,為古代耶路撒 冷聖殿遺跡。是猶太教 神聖的祈禱聖地,猶太 人在此誦經時,想起他 們所遭受的苦難,忍不 住撫牆痛哭,因此得名。
福音書上的摩西 這幅聖經插畫, 描述摩西對以色列人的首領, 教諭十誡的過程。
3.建國: A.時間:西元前11世紀末 B.分裂與亡國: a.北-以色列王國:西元前8世紀,亡於亞述人 b.南-猶太王國:西元前6世紀,亡於加爾底亞人
4.亡國後的命運 A.「巴比倫之囚」-被加爾底亞人放逐 於巴比倫 B.受外來強權統治-波斯、希臘、羅馬 C.西元1世紀起散落世界各地: a.背景:西元70年反抗羅馬人統治→遭討平 , 城被拆,族人被驅散 b.未因此消失:猶太教信仰凝聚民族向心力
(二)與神定約與先知運動 1.與「神」訂有「聖約」A.經過:a.亞伯拉罕-許諾族人只信仰祂b.摩西-神有清楚的名字「耶和華」→ 出埃及後,再度與神訂約B.意義: a.自認將獲得神的特別賜福,成為祂的 「選民」 (the elected) b.藉宗教意識凝聚一個共識,有共同目標 之「民族」
亞伯拉罕與神訂約 義大利畫家提也波洛 (Giambattista Tiepolo, 1696~1770)繪。 義大利烏第納 總主教宮藏
2.先知運動 A.進入「先知時代」a.時間:西元前八世紀b.「先知」(prophets)的使命(a)要猶太人回歸唯一真神(b)要猶太人服從上帝的誡律c.「先知」預言災難-亡國是因猶太 人未信守對神的諾言而受到懲罰 B.發展出「一神論」-上帝:耶和華
(二)「一神教」的形成 1.教義:見《舊約》 2.重要概念A.「道德神」觀念-反對偶像崇拜B.神意與歷史-人類歷史是神意計劃 的展現C.「救世主」思想-後來被基督教、伊斯蘭教所繼承D.普世信仰-耶和華成所有人類的神
印度的宗教哲學:從輪迴到超脫 (一)婆羅門教的困境 1.困境A.儀式流入形式主義→與民眾漸行漸遠B.濫用牲畜做犧牲→造成民眾經濟負擔 描繪一位女子正在敬拜婆羅門神。 繪於西元1760年
2.出現質疑之聲:《奧義書》 A.西元前八~六世紀間B.主張探索「梵」的真諦a.「梵」 是本體-梵是宇宙最終的實在, 一切事物之根本b.「梵我同一」-梵是大我,是本體; 個體是小我,是現象 ,兩者本屬一體c.苦修主義-靠心智探索,獲得梵的智慧
(二)耆那教與佛教的創立 1.耆那教與佛教共同之處 A.都否定《吠陀經》權威 B.都批評婆羅門的儀式主義 C.都強調「修行」才是正道
2.耆那教 (Jania) A.祖師:馬哈維拉(Mahavira) a.主張任何言行都會帶來因果, 使人陷入無窮輪迴之中b.須靠苦修、禁欲加以根絕,才能超脫輪迴B.信徒須守「五戒」C.信徒大都奉行素食→深刻影響後世印度人的生活與思想
耆那教「五戒」 a.不殺生-針對婆羅門教的 重視祭祀,往往 宰殺動物 b.不妄語 c.不偷盜 d.不 淫 e.不蓄私財 耆那教祖師馬哈維拉
3. 佛教 (Buddism)A.始祖:佛陀-人稱「釋迦牟尼」a.菩提樹下覺悟:減少生命的存在,就能去除 業障,超脫生死輪迴之苦b.發願:引導眾生走上覺悟之路-宣講佛法c.主張:眾生平等-不分宗教與階級B.核心概念:「法」a.因果律b.靠八種修行方法-「正八道」-滅絕 私欲,超脫輪迴c.進入「涅槃」境界-自我與無限合一
(一)荷馬時代與神話思維 1.邁諾亞文明A.始自:西元前2000年左右B.特色:社會和平安樂C.工藝:青銅器、陶器D.貿易:與希臘本土、埃及和兩河流域 希臘思想的解放:從神話到理性
克里特島的殘遺壁畫 西元前1500年的作品,壁畫中人物和牛都被刻意誇化, 以突顯運動員協調的肢體動作。
2.邁錫尼時代 A.起自:西元前17世紀 B.吸收邁諾亞文化 C.發動10年特洛伊戰爭-西元前12世紀初 D.為多利安人(Dorians)南侵結束 邁錫尼出土寶劍
邁錫尼文明 阿伽門農面具,現存雅典國立博物館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 2.黑暗時代 A.時間:1100~750B.C.E. B.又稱「荷馬時代」-靠荷馬史詩認知這段時期 的歷史 C.是「神話史詩」時代 -神話思維 a.希臘人崇拜多神 b.透過神與英雄的眼光 思考 阿奇里斯(Achilles)英勇地刺殺亞馬遜女王
荷馬史詩 • 兩大鉅作:A.《伊里亞德》(Iliad) B.《奧迪賽》(Odyssey) • 大意:敘述邁錫尼英雄遠征特洛伊城的故事 • 意義:反映希臘當時是黑暗時代的社會
(二)從「神話」到「理性」 1.自然探索—「理性」 A.地區:小亞細亞的愛奧尼亞(Ionia) a.古代東西文明交匯點 (a)產生荷馬史詩(b)出現希臘最早的科學思想b.希臘殖民地 B.學派:a.愛奧尼亞學派(Ionian School) b.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 School) c.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 d.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
愛奧尼亞學派 • 代表:A.泰利斯-主張「水」是萬物的根本物質(Thales) B.阿納西曼尼斯-指出「空氣」 是萬物的原質(Anaximenes) • 特色:A.不再訴諸神話,改從物理角度尋求了解B.將探索自然導向自然的、科學的精神
畢達哥拉斯學派 • 畢達哥拉斯 A.主張事物的本質在於事物內在的一種「數學關係」 B.宇宙內有一數字秩序,才是宇宙自然的本質
赫拉克里特斯與巴門尼德斯 • 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A.主張「火」是萬物的本源,本質是運動 與變化B.人可以憑藉理性去理解萬物的變化C.人應從萬物的變化中去發現真實的存在 • 巴門尼德斯(Parmenides)A.反對萬物皆變化之說B.區分感覺與理性、假相與實在C.強調靠理性思維才能掌握固定、不變的真理
2.倫理與政治的討論A.背景:西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城邦面臨 連串危機→使原有城邦體制的價 值受到質疑a.前-波斯帝國入侵b.後-希臘城邦內戰 B.思想家開始討論倫理與政治的問題
倫理方面 • 蘇格拉底:A.喜探索真偽、善惡等課題B.追究人生的意義與目的C.常找人辯論→助人建立正確 觀念和知識 • 柏拉圖:A.重視抽象觀念B.對觀念的討論,才能獲得真理 • 亞里斯多德:A.重視經驗與實際B.主張以觀察和歸納的方法 ,系統地研究學問
政治方面 • 蘇格拉底:A.未放棄城邦理想B.鄙視民主政治 • 柏拉圖:著有《理想國》(The Republic) A.不信賴民主政治B.主張由哲學家來治國 • 亞里斯多德:A.主張理想的政體是一種寡頭 與民主的融合B.強調「中道政治」—理想的 政體融合「寡頭」與「民主」
中國人文思想展開 商人祭祀用禮器 • 中國的人文精神 1.出現:周滅商 2.確立:春秋戰國時代 巫師祭祀時使用的人面形 神器,象徵巫師代表神
(一)周初人文精神的躍動 1.商人:重鬼神(迷信)A.未脫離神話思維B.崇拜多神:a.上帝為最高的神b.祭祀祖先-祈求降幅 2.周人:重人文(理性)A.出現自覺精神a.認為商人因失德而亡國 b.產生「天命靡常」觀念 B.中國古代文化有新發展
周朝大孟鼎 鼎內的銘文顯示 周天子牢記商亡 的教訓,提倡敬 德保民,強調人 文精神。
(二)東周時代的社會變動 1.背景:犬戎入侵→周室東遷→封建秩序動搖A.春秋-諸侯霸主僭越周室權威B.戰國-卿大夫階級篡奪公室政權 2.社會變動劇烈:A.出現「貴族陵夷,平民崛起」的現象 B.國君用人唯才,形成「布衣卿相」 3.思想家思索社會政治問題→提出改革理想 →造成「諸子百家爭鳴」狀況
東周社會變動劇烈 • 工商業繁榮→平民經商致富,超越傳統貴族 • 國際競爭激烈,國君用人唯才→形成「布衣卿相」局面 • 禮樂制度無法維繫社會政治秩序的運作
東周時期孫誥青銅甬鐘 中國河南博物館藏
(三)中國人文思想的確立 1.時間:春秋戰國時代 2.這場思想革命幾個重要面向: A.具濃厚的「歷史性」與「人間性」:先秦諸子著重人間秩序問題(治國、平天下) B.表現在「王官學」的崩解,與「諸子學」 的興起C.儒家發揚周初的人文精神,建構中國的 人文傳統—儒家重新詮釋周代禮樂傳統 ,賦予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