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342 Views
干扰素. 干扰素( IFN )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 NK 细胞)、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生物工程 112. PPT 制作者:戴西剑. 组员:吴文权、许龙飞、朱沛甬、朱晗. 一、干扰素对机体的作用原理以及作用特点
E N D
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生物工程112 PPT制作者:戴西剑 组员:吴文权、许龙飞、朱沛甬、朱晗
一、干扰素对机体的作用原理以及作用特点 二、干扰素的分类以及如何分类 三、干扰素的价格 四、干扰素的副作用 五、干扰素的适应症 六、干扰素的发展前景
干扰素的分类 重组α-干扰素:基因工程干扰素再按基因表达分子结构和抗原性可分为α、β、γ型,同一型内按氨基酸组成差异再分20多个亚型:α1、α2、α3……在同一亚型内又因氨基酸的差异而细分,如α2:有三种:α2a、α2b、α2c 人自然干扰素 :人自然干扰素是通过分别刺激淋巴母细胞和人体白细胞,然后提纯制备而得。目前市场供应的只有由类淋巴母细胞产生的干扰素(IFN)…αN1,是天然的多亚型的混合物。临床用的主要是重组制剂,有α2a、α2b和α1b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作用特点 ①间接性 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 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 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佩乐能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100μg 支 1600 干扰素价格 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 80μg 支 1300
迪恩安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 300万IU 支 45 福康泰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 100万单位 支 19.4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一:对于打完干扰素的乙肝患者,会在2-5小时内出现发热、恶心、浑身乏力、头晕、头痛等类似于发烧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多在24小时后症状消失。 干扰素的副作用二:干扰素还可影响乙肝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使得乙肝患者患者恶心、呕吐、厌油腻、无食欲、腹胀腹痛等现象。 干扰素的副作用三:长期打干扰素治疗还可抑制乙肝患者的骨髓组织,使得血液中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含量降低,引发造血异常病症。 干扰素的副作用四:一般在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乙肝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更为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轻度皮疹等现在。
干扰素的适应症 目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人,而且在乙型肝炎病人中,有以下情况应用干扰素治疗反应较好, 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续升高者; 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偏低(P/N 5~8)或HBV DNA水平低(<100Pg/ml)者; 3.病程较短者; 4.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 5.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 6.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7.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 8.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 9.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干扰素的发展前景 当前,最大规模的千扰素试验正在美国个医学中心进行着。美国癌症学会首先提供了百万美元仅将小量干扰素用于例、种不同型的肿瘤,其中绝大多数为晚期癌,这些病人对于传统治疗已无效。由于干扰素的供应量增多,至少还有名肿瘤患者将得到治疗。
20世纪50年代: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发现了干扰素(IFN),到IFN的抗病毒机制被阐明 20世纪70年代中期:医学界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X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经历了十余年。随后,IFN开始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20世纪80年代初:瑞士科学家和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成功研究出第一代基因工程IFNα。 1981年初:Pestka等合成并纯化了IFN α-2a,并得到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个基因工程IFN α-2a研制成功并上市后,才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代基因工程IFN α-2b问世,其分子结构与人IFN几乎一致,于1986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此同时,中国侯云德等学者也在研究基因工程IFN的制备。 20世纪70年代:干扰素的聚乙二醇化技术被提出,旨在既可延长干扰素的半衰期又可保持其生物活性。 21世纪初:聚乙二醇干扰素进入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试验。 2005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用于乙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