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835 Views
校園零 霸凌,可能嗎?. 王美恩 東吳大學社工系 講師 兒童福利聯盟 督導 《 終結霸凌 》 作者. 友善校園. 學生喜愛學習,友愛同學,尊敬老師. HOW ?. 班級經營的重點,不再只是學習能力、秩序為重心。 人際 互動教育, 才能解決 霸凌問題。. 人際互動教育的基本概念. 情緒沒有對錯,是處理情緒,發洩情緒的方式有好壞之分。 學生需要的是生命涵養的轉變,同理心的增加,打從心底的尊重。. 社會、國家、世界. 老師. 家庭. 大雄. 家庭. 胖虎. 小夫. 家庭. 落實三級輔導機制. 初級輔導:全體教師
E N D
校園零霸凌,可能嗎? 王美恩 東吳大學社工系 講師 兒童福利聯盟 督導 《終結霸凌》 作者
友善校園 學生喜愛學習,友愛同學,尊敬老師
HOW? • 班級經營的重點,不再只是學習能力、秩序為重心。 • 人際互動教育,才能解決霸凌問題。
人際互動教育的基本概念 • 情緒沒有對錯,是處理情緒,發洩情緒的方式有好壞之分。 • 學生需要的是生命涵養的轉變,同理心的增加,打從心底的尊重。
社會、國家、世界 老師 家庭 大雄 家庭 胖虎 小夫 家庭
落實三級輔導機制 • 初級輔導:全體教師 就全體學生進行一般輔導。 • 二級輔導: 輔導教師 針對初級輔導無法奏效及瀕臨行為偏差之學生進行專業之輔導諮商。 • 三級輔導: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等 針對偏差行為及嚴重適應困難學生,引進外部資源或轉介,以進行專業協助。
孩子一進班級後的心理動力 • 人 • 定位系統啟動 • 尋找自我價值感 班級
沒有孩子是故意違反規則的 • 胖虎特質:用負向行為博得注意,沒有得到好的關愛與照顧 • 大雄特質: 外顯型—不懂人際互動的訊號 內縮型---低自尊的孩子 • 小夫特質:害怕自己是下一個受害者 沒有正義的勇氣
霸凌發生的步驟: • 「測試期」 看大雄的反應 • 「醞釀期」 • 看顯性和隱性的小夫多寡 • 「爆發期」 • 長期的霸凌行為出現了
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該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 什麼是霸凌(bully) ~ Olweus, 1993 ~
霸凌的種類 • 肢體霸凌 • 言語霸凌 • 關係霸凌 • 性別霸凌 • 網路霸凌 • 反擊型霸凌
胖虎:掩飾與逃避的課題 • 成長經驗中自我價值感不高 • 長期沒有被肯定被注重,心中有許多無助與無能感,控制感來掩飾自己的無助無能。 • 缺乏「同理心」,因為「被同理」的經驗太少了。
胖虎的外顯行為與特質 • 會藉由負向的小動作要博取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力。 • 當意見領袖的慾望高,總是替同學出點子,帶動同學一起去做他決定的事,甚至也會左右老師的決策。 • 被別人拒絕或是不如意時,比較有暴怒的反應,或是摔東西的動作。 • 口語表達內容較多否定他人的字眼。 • 漠視班規、校規,犯錯時先推卸責任,不肯認錯。 • 遊戲和競賽,很在乎輸贏,並且不太尊重遊戲競賽規則。 • 有幾位如「小跟班」的朋友,朋友對他多是展現出討好、巴結的氣質 • 親職管教態度偏向嚴厲「軍事化」教育,或是長期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原因: • 缺乏情緒教育:表達喜怒哀樂的方法 • 衝突和爭吵的環境未能給孩子安全感,甚至家人彼此間有肢體衝突出現,也很容易讓兒童學習到用暴力解決挫折感和氣憤。 • 給與過多不適當的愛,讓孩子養成自我中心的思考,這類孩也有可能變成大雄,成為大家不喜歡的對象。 • 人性中的忌妒與佔有慾。 • 反擊型的霸凌者。
大雄:自信與自覺的課題 • 「他跟我們不一樣」:勢力不均 • 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外在條件造成的弱勢,一個是個人特質造成的弱勢。 1.外在條件的弱勢,孩子學來的鄙視與偏見,只要有人帶頭霸凌,最後變成一種團體趨勢,不配合的人會有壓力。 2.個人特質造成弱勢,不是別人來「侵犯」他,而是他的「不知不覺」的行為,不自知在人際互動上造成別人的困擾,無法分辨社會訊號。
大雄外顯行為和特質 • 長期被欺負不敢跟大人訴說,孩子在認知上會認為是自己有問題的人,表情會是怯弱害羞,心事重重,作決定也不果決,下課遊玩也較少跟其他同學互動。 • 在班上「特例獨行」表現良好的學生,容易被大多數的學生排擠。 • 肢體語言,包括眼神不夠專注、走路姿勢低頭、面對權威角色總是呈現害怕的表情,整體而言是沒有自信的氣質。 • 比較溫和善良,中性特質的男孩。 • 肢體外型有別於大多數人,像是男孩的高矮,女孩的胖瘦,五官上的特殊特質,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早熟現象,肢體上的障礙等。 • 比起以往,突然常感不舒服請假不上學。 • 同學在分組時,總是被忽略,忘了他的存在。
小夫:正義與勇氣的課題 • 顯性與隱性的小夫,霸凌發生時他們的心理都充滿矛盾。 • 面對胖虎的強勢作風孩子都會害怕,深怕自己伸出援手遭到胖虎的攻擊,也被同學排擠孤立。 • 團體中有許多次文化〈小團體的影響力〉的角力運作,會有霸凌的次文化,也會有正義溫暖支持的次文化,也會有「不加入也不干涉」的中立的次文化,這些次文化的角力輸贏在於人數的多寡,以及班級經營領導者老師的引導。
要與學生強調的價值觀〈小夫的教育〉 • 校園霸凌,都是缺乏尊重、友愛、正義文化,人際間彼此勢力的較勁之下,所產生強欺弱的現象,藉此滿足強勢者的操控以及獲得注意的慾望。 • 尊重:去除歧視 • 友愛:付出關懷 • 正義:遏止霸凌
「小夫」的教育 • 小夫們在班級中占多數,友善且正義的小夫增加,會影響團體動力與文化,只要無人跟著胖虎起鬨,胖虎易有自制力。 • 「告狀」和「求助」是不同的,告訴老師霸凌的事實,不是「報馬仔」害同學被責備被處分,而是要協助大雄「脫離苦海」。
左腦 右腦 1.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 、想像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 、念力、透視力、直覺力、 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 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 力) ‧知性‧知識‧理解‧思考 ‧判斷‧推理‧語言‧抑制‧五感 ( 視、聽、嗅、觸、 味覺)
右腦的思索 • 腦科學家吉兒‧泰勒 『右腦只注重此時此刻的豐富,它充滿感激之情,感激我生命裏的每一個人與每件事物,它很滿足、很慈悲、充滿關愛,永遠是個樂天派。〈感性〉』P.184 『我的右腦….,它熱情奔放、無牽無掛、常常微笑,極為友善。』P.184 『右腦的基本性格是內在深處的和平與同情,….我們如果花比較多的時間來運轉〈右腦〉迴路,….最後我們的星球就會擁有更多的和平與同情之心。』P.176
透過「專注」 在視、聽、觸、嗅、味覺的五官感受 ,就會刺激右腦的迴路運轉, 我們會有「感動」。 • 運動、體驗嚐試、音樂、藝術、烹飪、雕刻、電影、閱讀……
接觸真善美特質的人事物,產生共鳴就會有感動,感動被累積,會想超越自己,與更偉大的事物之間有相連。接觸真善美特質的人事物,產生共鳴就會有感動,感動被累積,會想超越自己,與更偉大的事物之間有相連。
右腦迴路的「滋潤」,累積內在的感動,會有更多和平與互助、社群感的產生。右腦迴路的「滋潤」,累積內在的感動,會有更多和平與互助、社群感的產生。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 • ,在〈感動腦〉一書中前額葉沒有反應,額葉區接受的正向訊息〈像是要同理他人,要尊重他人等訊息〉都是沒用的,所謂前額葉要有反應,就是要有「感動」,茂木先生強調要有「感動」,才會有「真知灼見」的產生,才會有行動。 • 知 感動 行
知:零霸凌的班規設定 • 何謂霸凌?霸凌有哪些類別? • 罵人或叫綽號算是霸凌嗎? • 受到霸凌的人,會有怎樣的感覺? • 如果同學遭受霸凌,我們可以做甚麼? • 為何遭受霸凌的同學都不說出來? • 你認為最不好的霸凌是甚麼? • 如何讓霸凌不要發生在我們班上?
感動的媒介〈依老師/學生的興趣為主〉 • Key person:老師、家長、認同對象 • 環境美學 • 音樂 • 戲劇 • 電影 • 體驗接觸 • 閱讀與寫作 • …….
班級經營的美學 • 自動學習的態度 • 友善人際的互動 • 和諧的師生情誼
戲劇:雷夫老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GXXLoG6vm8
感受整理:ORID • The Objective Level〈客觀事實〉 • The Reflective Level〈情緒感受〉 • The Interpretive Level〈理性推論〉 • The Decisional Level〈行動決策〉
影片討論:15分鐘 • 心靈點滴
舉例:周杰倫的「外婆」 外婆她的期待 慢慢變成無奈 大人們始終不明白 她要的是陪伴 而不是六百塊 比你給的還簡單 外婆她的無奈 無法變成期待 只有愛才能夠明白 走在淡水河畔 聽著他的最愛 把溫暖放回口袋
O的層次〈客觀事實〉 所提的問題是要確定事實的描訴,像是看到、聽到、摸到的描訴,具體的事實、現象、人事物相關描訴。 • 「歌詞中外婆的感受有哪些?」 • 「外婆為何會有這些的感受?」 • 「外婆真正想要的是?」
R的層次〈情緒感受〉 協助學生描訴自己內在的情緒與感受,以及生活經驗的連結。 • 「如果你是外婆,你最希望擁有甚麼?為什麼?」 • 「你自己家人中也有像外婆一樣的老人家?他們的心情會跟外婆一樣嗎?」 • 「聽完這首歌,了解外婆的心情,你曾經有這樣的感受?在甚麼狀況下?」
I的層次〈理性推論〉 替學生整理出感受背後的意義,以及信念、價值觀 • 「家人或是朋友間,最需要的是甚麼?」 • 「是甚麼東西讓你和朋友之間願意繼續交往下去?」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期待希望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你喜歡怎樣的方式?為什麼?」
D的層次〈行動決策〉 從前面的問題討論中產生一個結論,決心,新方向,新動力。 • 「如果是你的外婆,你會如何告訴家人,要改變對待外婆的方式?」 • 「選擇家中一個人或是班上一位朋友,作一件她會期待的事情,是甚麼?」
霸凌發生時….. • 處理原則: 1.人 / 事 分開的態度 2.要讓學生有被同理、了解的感受 3.嚴重程度涉及法律層面 〈請參考教育部網站通報流程〉
「4F」漸進對話的過程 老師給學生的感覺是「一起」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急著要定罪名和責備,學生有被了解的感受,才有改變的契機。
Fact --建構客觀現場,收集資料 • 霸凌事件不光是看事情的表面現象。 • 老師與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分開談話,必要時也可以再與班上其他較為成熟、客觀的學生了解班上發生的事情,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立場的詮釋,從中去拼湊出實際的狀況。 • 注意自己心中的刻版印象。
Feeling --同理情緒感受 • 霸凌行為的背後有「生氣」還是「厭惡」、「不高興」、「懊惱」、「忌妒」…,都是可以先被了解。在對話中讓學生覺得「你懂他」,這就是同理,同理不代表同意,只是不給予評價、論斷。當一個人被同理時,他會滋生自省的能力,也會開始去同理別人。 • 正確價值與思想、行為觀念,可以在下一個階段討論。
Finding—重建價值信念 • 信任關係建立了,學生被了解了,「教育」的效果就更明顯,這個階段老師可以傳輸正確的觀念和價值觀,以及導引行為方向,也可以帶著受凌的學生轉換對自己的看法。 • 經過前面客觀資料的確認,感性情緒上的同理,這過程學生會有消化自己情緒的作用,也會試著吸收老師欲傳達的理念,這裏可以重建學生的價值觀。
Future --模擬改變行動 • 學生經過前面三階段,有意願想改變未來的行動,鼓勵嚐試新的行為,新的想法,如果學生對於未來可以做甚麼不是很有想法,老師可以提供建議,清楚舉例學生可以做的事情,調整的觀念。
校方的支持 • 成立反霸凌委員會 • 訂出明確的友善校園校規 • 反霸凌委員會協助老師處理嚴重霸凌事件 • 提供教師彼此交流霸凌的處理經驗 • 跨專業資源的合作網絡建立,校方平日須建立起社區中的相關資源體系 • 提供各式潛能課程,讓學生發揮不同潛能 • 校園中的美學佈置
當霸凌發生時,與家長的合作 • 清楚了解前因後果的發展,再通知兩方家長,說明時不要強調學生的對錯,而是說明霸凌發展歷程 • 等待家長的情緒平穩進入理性狀態,再建議家長一些解決的方法,親師彼此可以再交換所觀察的資訊,以讓家長安心。 • 協調會議,校方要公平處理。 • 如果是老師霸凌學生的狀況,校方應積極協助老師調整行為,並密切觀察被霸凌學生的各項發展。